手撕虎式坦克的超级巴祖卡:曾被解放军称作火箭炮,打美军坦克
来源| 科罗廖夫的军事客厅
“巴祖卡”火箭筒,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发明首屈一指的单兵反坦克利器。就是二战时期的黑科技大国德国也竞相仿制,美军巴祖卡是德军铁拳火箭筒的师傅。这种火箭筒也成了全世界各种单兵火箭筒的鼻祖,从根本上改变了步兵反坦克战术,让步兵拥有了在近距离消灭坦克的手段。
巴祖卡火箭筒采用空心装药的聚能破甲弹战斗部。爆炸时形成的高温高压,摧垮紫铜材质的金属罩,熔化为流体,以万米每秒的极高速度冲击目标,以此击穿装甲。这种设计依靠的是装药,而不依靠动能,所以对初速和弹药飞行速度要求不高,适于用来作为步兵反坦克武器的战斗部。
反坦克火箭筒是二战时期出名及常用的单兵反坦克武器,但真正到其家喻户晓的那一步,也是二战后期的事情了,类似于“巴祖卡”,德国人研制出了“铁拳”和“坦克杀手”,英国人研发了“皮阿特”,而苏联得益于《租借法案》,二战前中期使用的大都是美国援助“巴祖卡”。
在二战中期以前,美军坦克明显在性能上弱于德国,即使美国于1941年才参战,但是美国军方早就比较过:M2和M3并没有抗衡德国的三号坦克的能力,除了加紧研发M4坦克外,一款具备反坦克能力的单兵武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之后两年“巴祖卡”正式闪亮登场后,德国坦克除了要将最坚硬的正面装甲对敌外,还要时刻小心,草丛里是否冷不丁地冒出一个盟军士兵,手持“要人命”的筒子。
“巴祖卡”原型最早能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美国的罗伯特戈达德博士根据美国军方要求研制一款单兵携带的火箭武器,由于一战坦克并没有大规模普及,所以这种单兵火箭武器设计装填榴弹,主要目的是对敌方步兵发动袭击。1918年11月6日,一战结束前这款武器才在美国马里兰州的阿伯丁武器测试场进行最初阶段的测试,受到战争结束的影响,美国军方很快就不再考虑继续研制生产这款昂贵且无用的单兵“玩具”,这种类似的武器:“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直到1940年前后,才被美国军方重新拾上台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到中期后,德国和苏联之间的战役也进入到白热化,迫于德国军事实力过于庞大的威慑,斯大林要求英美尽快开辟第二战场。所以1941年盟军发动对法属北非的火炬行动登陆作战,1942年11月,盟军对北非维希法国所控制的地区发动猛烈进攻,其主要目的就是控制中东地区至海权,进而在欧洲南部发动登陆攻势。
维希政府所获得来自德国的支援并不多,但考虑到维希法国和英美联军之间兵力差距并不大,所以维希政府也就没当一回事,德国也仅支援了一些装甲力量。然而就在这次对发束北非发动进攻之时,维希法国的坦克却受到了来自步兵的猛烈打击,根据幸存者介绍,盟军通过一款“像长喇叭”一样的武器发射出来导弹,击毁了坦克,这也让德国人对这款盟军“新武器”大感兴趣,在俘虏了盟国一些士兵后,德国人有幸见到了这款新式反坦克武器:巴祖卡火箭筒。于是参考研制了铁拳系列反坦克火箭筒,得到了大量的生产,最高月产量超过20万枚。其中1944年夏天开始生产的铁拳60火箭筒,射程60米,破甲深度超过200毫米,足以摧毁敌军的重型坦克,成为德军最普遍使用的一个单兵反坦克武器型号。
早期“巴祖卡”发射破甲弹,能击穿100毫米的坦克均质装甲(实战中约75毫米),在后续版本的“巴祖卡”解决了点火系统等的可靠性问题后,这款武器射程已经接近150米,并且可以在没有穿深衰减的情况下击穿130毫米的装甲。巴祖卡的重量仅有6公斤,最远射程可以达到400米,实际的有效射程一般是100米左右。可以击穿当时大部分坦克的装甲。实战中,美军士兵对巴祖卡非常喜爱。到二战结束时,各型巴祖卡的总产量为47万具。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还用于战场。二战后的RPG系列和M/68及后续型,见到“巴祖卡”都得称呼一声“开派祖师”。
我们解放军也曾拥有过一些美制巴祖卡反坦克火箭,主要是从战场是缴获的,多数是M9和M20型巴祖卡。在解放战争和建国初,解放军都将其称为“火箭炮”。这个称呼曾经误导了许多军史研究者,以至于很多军史专家都以为那时间解放军就已经装备了苏制喀秋莎火箭炮。
辽沈战役前,在1948年8月,我军的东北野战军共拥有12个步兵纵队(这相当于步兵军),共装备了253门美制巴祖卡火箭炮,其中三纵装备数量最多,有42门。到了辽沈战役结束后,东北野战军又缴获了288门巴祖卡,到了百万东北野战军出关战平津的时候,每个纵队的炮兵团,平均装备了40门巴祖卡。
解放军装备的巴祖卡数量并不多,一个军只装备40具巴祖卡反坦克火箭弹。而那时候,美军的普通步兵师共装备557具巴祖卡,每个步兵团装备112具,每个营29具,每个连5具。
由于巴祖卡火箭筒性能良好,威力大,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初期大量使用,当时新中国还紧急仿制了一批巴祖卡火箭筒支援前线,国产巴祖卡的型号为51式90毫米火箭筒,准确的说,51式是以日本战败后遗留在南满陆军兵工厂(此时叫90厂,被我军接收)的四式70毫米火箭筒为基础研制,由于巴祖卡的一些技术无法仿制,只有其中一部分参考了超级巴祖卡发射筒的结构。到1951年末,51式火箭筒就生产了4800多具。
到了抗美援朝战争以后,我国仿制了苏式RPG-2火箭筒,命名为56式40毫米火箭筒,取代了美式巴祖卡,成为我军步兵连的主要攻坚武器,到后来又有了以RPG-7为基础研制的69式40毫米火箭筒,到了新世纪,基层部队的轻型反坦克武器有十几种,而且平时打的也多。例如军报报道,2017年南京炮兵学院的毕业学员演练,一次就发射各型反坦克火箭弹、反坦克导弹2000多发。
延伸阅读:
从房间里发射火箭筒会烧伤射手么?有一种方法叫喷水降温!
科罗廖夫 科罗廖夫的军事客厅 2018-07-23
我们知道,火箭筒在发射时,会向后方喷射出强烈的尾焰,火箭发动机或发射药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例如俄制的RPG7和我国的69式40毫米火箭弹,要求发射时,火箭筒正后方2米之内不能有墙和战壕等阻碍物,7米内不能有易燃物,射手后方半径20米内,60度的扇形区域内无己方人员或易燃易损物品。
69式40毫米火箭弹在卧姿发射时,射手身体与火箭筒轴线夹角不小于60度,禁止在狭小空间内发射,后喷的燃气和烟雾,会造成火灾和人员伤害。由于69式40毫米火箭筒是滑膛结构,弹体和发射筒之间只是靠一个闭气卡箍来定位,俯角发射被限制在-10度以内,以防止意外掉弹。在选择阵地时非常困难,特别在城市、登陆滩头等狭窄环境中更难。
大口径的重型火箭筒发射时,炮口超压和后喷的炮尾焰更加恐怖。例如国产98式120毫米重型反坦克火箭弹发射时,发射筒后方10米,左右各40°范围内为喷火区,发射时火箭筒正后方100米、左右各70°都有后喷物存在,阵地选择必须避开人员、障碍、易燃物。火箭弹这么难用?还不如解放军装备的喷火器好使!
98式120毫米重型反坦克火箭会产生比较强大的炮口焰和尾焰,超压和噪音令人难以忍受,这一度成为国内外军事媒体论证中国武器性能强但人机功效不好的主要论据。但通过中外同类武器的对比就会发现,98式120毫米重型反坦克火箭并不是超压最强的,其发射时的超压和尾焰,比法国阿皮拉斯重型火箭筒还要小一些。
为了保护射手,法国的阿皮拉斯重型火箭筒在实弹发射时,一般还需要带上防护面罩、穿上防护背心,否则射手恐怕会受伤害。
不过,在复杂地形和城市作战中,又有在封闭空间隐蔽发射的要求,例如居民房间,掩体工事内。于是一些国家就研制了能够在房间里向窗户外发射的火箭筒。
能在封闭空间发射的火箭筒,通常采用平衡抛射的原理,火箭筒的尾部装有与火箭弹质量相当的液体或固体后喷物,发射时,这些后喷物体从尾部喷出,平衡了火箭弹向前射出的后坐力。
1977年,德国首先研制了“弩”式78毫米反坦克火箭筒,首次采用等质量平衡抛射结构,满足了有限空间使用的要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以色列以德国弩式78毫米火箭筒为基础,研制了斗牛士90毫米近程火箭。也是可封闭空间发射的多用途单兵武器。该弹2000年开始投入使用,重8.9千克,射程500米,初速250米/秒,由新加坡、以色列和德国联合研制,曾被以色列陆军广泛应用于加沙战争,斗牛士是同口径火箭中最轻的一款,发射时几乎没有尾焰,适合在空间狭小的环境使用,城市攻坚中可用于穿墙作战。
现今较为先进的单兵火箭武器中,具有火箭燃气消焰性能的有瑞典的AT4CS、美国M72E4、德国铁拳系列等等,其中瑞典AT4CS的液体消焰原理较为突出,火箭筒发射时后喷液体,发射筒后形成水雾,起到冷却后喷燃气的作用,可以有效抑制火箭尾焰,同时抵消后坐力。即使是在8平方米的一个小房间内也可以安全发射。
中国的08式单兵火箭筒更有特色,也就是DZJ08式单兵多用途攻坚武器系统。是我国首次研制成功采用封闭式平衡抛射发射原理的一次性使用的肩射武器,由单兵携行,不占编制,可在坑道、碉堡、掩体和建筑物等有限空间内发射,主要用于攻击200米内街区隔断墙、街垒工事和野战防御工事,为步兵开辟进攻通道,是步兵城市作战的必备武器装备。
DZJ08式单兵多用途攻坚武器系统是一种能够在封闭空间发射的多用途单兵火箭弹,通过后抛平衡物体来消除后坐力,减小发射筒后喷的炮尾风和冲击波。采用了全平衡全封闭抛射原理,实现了“四无二微”发射特征,即发射时无后坐、无闪光、无烟尘、无冲击波、微噪声、微红外辐射。
利用前后两个活塞推动火箭弹和平衡体向相反方向运动, 火箭弹出筒口的同时, 由5460块聚乙烯塑料片组成的平衡体从尾部喷出, 两个活塞使火药燃气密封在筒内慢慢泄出,由于火药燃气不能立即大量外泄,没有烟和光,声音也很小,平衡体被抛出后,在空气阻力作用下,速度急剧下降,很快落地,可保证筒口后0.8米以外的人员不受伤害。
我国目前的单兵反坦克导弹,也应用了封闭空间发射技术,不过这种轻型导弹是四微发射,是指在微焰、微声、微烟、微后坐力的条件下,使轻型导弹在飞离发射筒时,具有一定的初速度和初始旋转速度。
自带火焰皮肤:我国新式火箭筒太吓人,发射时烧的通红发亮!
科罗廖夫 科罗廖夫的军事客厅 2018-05-08
近日军报报道,空降兵某旅在4月份进行一场夺控要点空降战斗演练,检验空降合成营作战能力。演练出动十多架运输机,搭载数百名全副武装的战斗人员,十余台重型装备员实施多门多路集群伞降,空降着陆后,火力队对敌阵地实施了火力覆盖。
演习照片我空降兵战士在发射单兵火箭,这是新型的08式单兵多用途攻坚弹。有网友发现08式攻坚弹在发射火箭弹时,筒壁被烧的通红,这引起了网络媒体的广泛关注。有网友甚至兴奋地说,这很像是游戏里自带的熔岩火焰皮肤啊。
也有网友说火箭筒发射时都烧红了,会不会炸膛?温度这么高么?会不会烫伤战士?例外,烧红的筒壁很明亮,会不会在战场上暴露目标?
图:这是DZJ08式80毫米单兵多用途攻坚弹武器系统,具有微光、微声、微烟优点,能在封闭空间隐蔽发射。是一次性使用的肩射武器,可以向89式80毫米反坦克火箭弹一样由单兵携行,可配发至步兵班,人手一具。
DZJ08式攻坚弹是我国首个自主研制的封闭式平衡抛射火箭筒。利用向后抛出的平衡体来抵消后坐力,这种发射方式没有普通火箭筒发射后的强力炮尾风和冲击波,可以在坑道碉堡等封闭空间内对外发射,有效射程200米距离,能够为步兵开辟进攻通道,是步兵城市作战的利器。
演习中发射的08式单兵多用途攻坚弹,筒壁烧的通红,属于正常现象,没有危险。由于08式攻坚弹的发射筒为玻璃钢材质,为了减轻重量,没有设置钢质内衬,有一定的透光性,发射时能看到火箭发动机燃烧的红色,为正常现象,也不可能出现炸膛。
攻坚弹发射筒采用玻璃纤维多层变角缠绕,强度较高,耐高压抗冲击,减轻了重量。发射筒外部有复合材料的隔热防护托垫,可避免高温烫伤射手,就是筒壁烧的通红,也不会出现烫伤现象。网友们的担忧是没有必要的。
图:08式攻坚弹发射瞬间,由于筒壁较薄,明显看到火箭弹尾焰烧至通红发亮。
如果强调发射筒的强度,要求多次使用,那么可以采用金属内壁缠绕玻璃钢的发射筒,不过这样的设计会让发射筒的重量急剧增加。国产98式反坦克火箭的发射筒身为玻璃钢缠绕的空心钢筒,重量高达10公斤。
美国M72火箭筒的发射筒由铝合金衬缠绕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制成,重量为2公斤。法国LRAC F1 89毫米反坦克火箭筒的发射简为玻璃钢制成的空心圆筒,内衬薄金属,重量2公斤。德国弩式78毫米火箭筒为碳纤维复合材料,发射筒重量1.5公斤。而08式火箭弹整套武器战斗重量7.5公斤,火箭弹重1.65公斤,由于取消了金属筒壁,筒身重量不到1公斤。
火箭筒被烧的通红,跟玻璃钢发射筒有关。
有网友最后问:为何不用重量更轻,耐热,强度高,不透明的玻璃钢来制作?
答:因为重量轻,耐热,强度高的玻璃钢都是透光的。
玻璃钢要想完全不透光是比较困难的,需要添加特殊的遮蔽材料,会降低玻璃钢的性能,而且也会增加造价。由于单兵火箭筒一次性使用,产量也很大,对造价控制严格,发射筒是设计应该用料简化、轻量化,强度只需完成一次发射即可。所以,没必要耗费大力气和提高成本去搞一个完全不透光的发射筒。好在发射的时候,火箭筒的炮口焰更加强烈。所以,筒壁的那点透光,其实不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