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钰善于发现证据组合的关键细节——证据组合妙用的故事(11)

        细节决定成败。证据组合妙用是讲究细节的艺术,要善于从关键细节入手来解决证据组合难题。在证据组合中,有时候,一个细节就会成为理解特定证据关系甚至是通顺全部证据关系的突破口。笔者这里就用“关窍”一词来描述这样的“关键细节”。

“关窍”这个词不仅是从方法的角度(比如诀窍)、而且同时还是从结构、部位的角度来描述“关键 细节”的含义的,它常常是指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对认识特定事物 起决定性作用的部分、位置、物件儿或者声音、气味、触觉、微量物、文字符号等等。许多案件的侦查失败,往往都与现场勘查的不细致、不到位、不负责有关。发现这个关窍,就能有效地发现诸多相关证据 而大大推进破案进度,甚至案件就能立竿见影地破了。若忽视这些关键细节,破案的时机也就可能稍纵即逝。就如李昌钰所说:结婚后还 可能有离婚、再婚等多次机会,而现场勘查只有一次机会,失去了就 永远失去了。

李昌钰博士是世界知名的刑事鉴识专家,以精湛的鉴定技术屡破奇案,曾获国际鉴识学会的“最高鉴定荣誉奖”。他在发现证据组合中的关键细节、特别是重视现场勘查的细节方面堪称表率。这里讲几个故事:

故事一:有一天的下午 5 时许,美国东部地区 911 接到一名男子报警电话,说某社区大学校园内女厕中发现一具女尸,可能已经死亡。911 一边接警一边指挥,在电话了解详细情况的同时,警察已经赶到了该校。报警者是该校的一名校园警卫,说下午 3 点听到疑似枪声的响声, 但未特别在意。在巡逻过程中发现躺在女厕的被害人,就立即打电话报警了。李昌钰带领警察赶到现场,没有发现打斗痕迹,死者是一名中年女子,身中三枪,裙子被褪至膝盖。厕所地板上有精斑痕迹,现场找到 5 个弹头、1 个弹壳。李昌钰到现场后,发现死者身上的血迹比较新鲜,干躁程度不象是几个小时以前的。他一边思考着还有 4 个弹壳会在哪里, 一边观察一下正在接受警察询问的校园警卫。他中等身材,略为发福,穿着一双雕花的靴子,一直在配合警方调查。李昌钰灵机一动,给那位校园警卫说,想要借他的靴子用一下比对现场脚印。这位一直持合作态度的警卫却怎么也不愿意脱下脚上的靴子,声称要有搜查证才行。于是,李昌钰一边安排向法官申请对警卫靴子的搜查证,一边安排警察严格看管这名警卫。拿到搜查证后,这名警卫只好脱下自己的靴子接受检查。这靴子一脱下来,警察们发现有 4 个弹壳平均地躺在右脚的靴子里, 有一半已经陷入靴子内的软垫中。后经检验现场提取的精液的 DNA,与这名警卫同一;弹壳抓子痕迹、撞针痕迹和火药残余物痕迹比对均相吻合;在这名警卫的车上搜出了杀人的手枪,经弹道检验就是凶器,此案告破。办案警探们说:李博士李会算命啊,怎么知道弹壳在那警卫的靴子里?李昌钰解释了他对现场细节的观察和分析:警卫所报枪响时间与死者身上血迹干躁情况不相符,且作为警卫听到枪声却没有反应,说明此人虽是报案者但也难脱作案嫌疑,甚至可能故意误导侦查;4 枚弹壳无着落,说明作案人对一些专业人员在开枪后将弹壳带走的习惯很了解,这种专业人员通常有警察、军人、累犯或职业杀手,而当时这名警卫就是一名警察;故意隐藏弹壳以阻碍侦查,通常不会放在自己的衣服口袋里,这名警卫走路的样子也不太自然,应是靴子妨碍了他走路。故此猜测弹壳是藏在他的靴子里了。当他坚决拒绝脱靴时,这事也就应是做实了。

故事二:一天深夜,李昌钰在家里接到紧急电话,美国康涅狄格州某高速公路上发生连环车祸,18 辆车撞成一团。有一名死者端坐在驾驶座前,但他的头却不见了,怎么也找不着。但没有头的人开车也不可能呀。李昌钰问:车底下找了没有?路旁、路旁的树上和水沟找了没有, 回答说都找了也没有找到。李昌钰便立即带上几人赶到了现场,组织列队分别搜查公路两边,仍然没有找到。他便仔细观察受损的敞篷汽车和死者的血迹喷溅痕迹,发现死者的血迹是向后面飞洒的,到车篷那儿就没有了。于是,他就让警察翻开堆起的车篷查找,把车篷一打开,那颗头颅就掉了出来。李昌钰是在勘查现场时,发现死者身躯后面的喷溅血迹很多,这符合血从无头的躯干喷溅的痕迹特征。同时也可以判明头颅应是掉落在无头身躯的后方。但是,车辆在敞篷后面的后车厢内,却完全没有血迹,这不合常理,但又由此可以判断失踪的头颅应该还在车内,由此决定打开收起的敞篷检查。在发现了头颅后,再判断车祸发生时的情景:此车的敞篷被猛烈撞击而松掉,向后缩合的敞篷恰巧划过驾驶员的脖子,像一把利刃,把他的头颅割下来,卷入收起的敞篷之中。

故事三:有2 个专门抢劫日常生活用品零售店的惯犯抢劫一家服装店, 只得到少量现金。准备逃走时,其中一个觉得自己的西装外套太破旧, 便脱下自己的外套丢在地上,换上店里一件质地最好的昂贵西装后便匆匆逃离。警察赶到现场后,将罪犯的外套收集起来,检查外套的口袋没有发现东西,便放入物证袋中作为物证送到了化验室。然后收集 2 名劫匪的相关信息以便追捕。作为室主任的李昌钰在例行巡查本实验室各组的工作时,看到化验员珍妮弗正在检查这件西装外套,珍妮弗报告说是一个抢劫案的嫌犯留下的,已经在衣服上发现了几根毛发和一些唾液。李问检查过口袋没有,化验员说检查过了,什么也没有。李昌钰拿起这件衣服,发现沉甸甸的,便在外套的口袋里搜摸,发现口袋内有一个破洞,再将手伸进破洞,摸到了里面的一个小皮夹子。拿出来打开一看, 里面有汽车驾驶执照、社会安全卡和一些个人保险单据,上面除了有嫌犯姓名、地址外,还有其照片。李昌钰立即打电话给承办警察,将嫌犯的姓名、住址等信息详细告知,要求立即抓捕。弄得这位为寻找嫌犯有些焦头烂额的刑警半信半疑地说:“李博士,我们知道您很厉害,但是根本没有想到您这样神通广大,能将嫌犯的姓名和住址都化验出来!”其实,也就是李昌钰比粗心的嫌犯和现场勘查的警察、化验员更细心一些罢了。当他发现衣服的口袋有破洞时并没有浅尝辄止,而是根据衣服“沉甸甸”的感觉,“再将手伸进破洞”,还真是“将嫌犯的姓名和住址都化验出来”了。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