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平入洛”——仓促而荒唐的北进
提到南宋,人们总能首先想起来靖康之耻、宋室南渡、精忠岳飞,很少有人听说过“端平入洛”这件事情,这是一个赵家皇帝梦想中兴,本要有所作为成为不世雄主,不料却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的故事。
这个赵家皇帝叫赵昀,逝后庙号理宗,是南宋在位最长的皇帝,说起这个皇帝的野望,不得不提他先前相对灰暗的“傀儡”经历。赵昀,初名赵与莒(后改名赵贵诚),是宋宁宗赵扩的远房堂侄。作为宋室宗亲,他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十世孙,已经算是很远的血缘关系了。宋宁宗赵扩因八名亲生子皆幼年夭,命宰相史弥远找寻品行端正的宗室继承沂王王位,刚好就选中了赵与莒,因而他被领进宫成为了沂王继承人,并改名赵贵诚。
宋理宗赵昀
公元1224年(宋宁宗嘉定十七年)宁宗驾崩,史弥远联同杨皇后假传宁宗遗诏,废太子赵竑为济王,立赵贵诚为新帝,改名赵昀。
由此赵昀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傀儡皇帝岁月,直到公元1233年冬天权臣史弥远去世后,赵昀才算“自由”了,并且改明年为“端平元年”,似乎意味着新气象的到来。
南宋权相史弥远
这个“新气象”跟此事的东亚国际形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端平入洛”也就此拉开了序幕:
一、灭完颜国耻“得雪”,撇权臣理宗“亲政”
公元1232年(宋理宗绍定五年)冬,蒙古遣使来到京湖,商议宋蒙合作,夹击金朝。宋朝中央大多表示赞同,认为此举可以报靖康国耻。一直胸怀中兴大志的赵昀把这看作是建不朽功业的天赐良机,让史嵩之(史弥远的大侄子)遣使答应了蒙古的要求。蒙古则答应灭金以后,将河南归还给宋朝(宋金海上之盟何其相似),但双方并没有就河南地区的归属达成书面协议,只是一个模糊的口头约定,这为后来留下了巨大的后患。金哀宗完颜守绪得知宋蒙结盟,也派使者前来争取南宋的支持,竭力唇亡齿寒的道理。
大元灭国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及于我,我亡必及于宋。唇亡齿寒,自然之理。若与我连和,所以为我者,亦为彼也。
但赵昀拒绝了金哀宗的请求。赵昀任命史嵩之为京湖制置使(南宋中部战区司令官),主持灭金事宜。公元1233年(绍定六年),宋军出兵攻占邓、唐等州,一只脚踏进中原,切断了金哀宗逃跑的退路,并为进攻中原的蒙古军队提供几十万担军粮(为什么要为蒙古军提供军粮,后面会提到),随后名将孟珙率军与蒙军会攻金哀宗最后的据点蔡州。公元1234年(端平元年)正月,蔡州城破,金哀宗自缢而死,孟珙与蒙古约分金哀宗遗骸,各自归国。南宋似乎实现了“刷会稽之耻,复齐襄之仇”。
京湖脊梁孟珙
当金哀宗的遗体以及金国俘虏被押送到临安的时候,兴奋异常的赵昀亲往太庙告捷:世仇金国已灭,靖康之耻终于一洗而净。前一年束缚自己数十年的权臣史弥远已经去世,赵昀扬眉吐气,似乎属于赵昀的时代就要来临了?
二、弃空城蒙军北撤,复三京宋廷思进
前文提到宋蒙联合灭金以后,宋蒙约定大致以蔡州为界,但没有明确规定边界线,双方对待地盘如此模糊,中原成了权力真空。这究竟是处于什么目的,我们得到最后才能得出结论。
现实的情况是,蒙古人攻破蔡州灭亡金国之后全军北撤了,而且撤的还挺远,一溜烟跑到黄河以北去了,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地盘说不要就不要了,蒙古人这是吃错药了吗?事实证明,没有,他们不得不撤,再不撤就要饿死了。中原地区是蒙金战争的主要战区,经过百年前的靖康之变和建炎南渡,中原日渐凋敝,而数十年后来自草原的劫掠更使得曾经最繁华的中原,遭遇兵祸,茂草长林,白骨相望。人烟稀少,土地荒废,此时的中原已经无力供养任何一支军队了。
蒙古大汗窝阔台考虑到粮草不足、天气转热等原因,将主力北撤黄河以北,河南就成了无人占领的地区。在黄河南边的只有大将速不台和塔察儿两支机动部队,其余的守备部队都是原金兵投降蒙古被改编的汉军:刘福为河南道总管,都元帅张柔屯徐州。宋蒙双方就这样静静地对峙着,虽然都没有大动作,但是看似安定的边境上正埋伏着汹涌的暗流。
蒙古第二代汗孛儿只斤·窝阔台
在蒙古人看来,中原是残破不堪、无人问津的“鸡肋”,但对于南宋朝廷来说,文章可就多了,赵昀不是刚刚“亲政”,想要有一番大作为吗?还有什么比“北伐中原,收复失地”更大的课题?有请陆放翁: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在南宋,“收复故土”是永远的“政治正确”,谁反对北伐谁就是“汉奸”。
既然皇帝有这个心,那么想从龙有功的人自然而然会主动贴上来。新任宰相郑清之采纳了赵范、赵葵兄弟提出的“踞关守河”的建议,即“西守潼关、北依黄河”与蒙古对峙,实际上是照搬金国抵抗蒙古的套路,金国以此抵挡了蒙古南侵二十年,使得蒙古无法迂回背后,只能正面强行突破防线。但是潼关、黄河都远在北方几百公里以外,宋朝丢失这些地区已经长达一百年,想要重新夺回黄河沿线,这需要收复包括东京、西京和南京三京在内的中原地带(北京在黄河以北)。但在“少壮派”们看来,此时的中原是一片真空区,这是天赐良机,三京唾手可得,官家将带领我们立下不世之功?
三、争权柄各怀心事,立君威举棋不定
事情可能并没有“少壮派”们想的那么轻松,他们当然是想借灭金之威一鼓作气收复中原,建立百年来的不世之功,但现实很骨感。
一方面,朝廷中的旧势力,他们不见得会支持。史弥远的侄子,这时候的兵部尚书、荆湖制置使史嵩之,副相乔行简以及各大军头等多数大臣均持反对意见,认为已经被战乱破坏殆尽的中原地带无法提供粮草,三京皆在百里之外,百年前黄河夺淮,再入中原困难重重。再加上宋朝由于丢失了西北,战马奇缺,军队以步兵为主,机动力有限,无法在中原广阔的地盘上与蒙古人的骑兵作战。
今边面辽阔,出师非止一途,陛下之将,足当一面者几人?勇而斗者几人?智而善谋者几人?”“陛下之兵,能战者几万?分道而趣京、洛者几万?留屯而守淮、襄者几万?
我朝与北方边境长达数千公里,出兵可能并不只有一条路,又有几员猛将能够独当一面,能战之兵又有多少?
移江、淮甲兵以守无用之空城,运江、淮金谷以治不耕之废壤,富庶之效未期,根本之弊立见。
调遣两淮精锐守空城,运送江淮地区的粮食去荒废的中原,难以达到兼济地方的目的。
蒙古非金仇可比,当选将、练兵、储财、积粟,自固吾圉。
我朝对蒙古没有金国的世仇,应当做的是富国强兵,扎牢藩篱,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以上建议虽然有为了反对而反对的因素,但确实陈述了不少客观上的困难。
另一方面,作为“少壮派”们,想要借此机会立下不世之功,从而在朝廷上占据优势就必须在战功上超过旧党,旧党在对金战争中占尽了风头,特别是荆湖制置使史嵩之。
京湖制置使史嵩之
满怀壮志的赵昀听到“少壮派”们看似完美的计划的时候,自然赞成出兵,并且多次派人派人拜谒位于西京的祖陵,以显示其收复故土的志向;但是同时受到各路重臣的阻挠,也不得不慎重考虑,最终决策的天平会倒向哪一方?
四、宁抗旨京湖拖沓,执意行两淮发兵
这时候,新任右相兼枢密使郑清之站出来了,他也是权臣史弥远一手提拔的,但他主张支持北进中原,原因很简单,他也想成为新朝的宠儿。
得到了宰相的支持,赵昀就更有底气了,下达了进兵中原的命令。
端平元年基本形势
但是执行的北宋各大战区长官们,并不都愿意完全执行皇帝的命令,这里我们要大概了解一下南宋主要的战区设置。由于《绍兴和议》规定两国以东到淮河西至大散关为界,因此南宋朝廷需要维持数千公里的漫长边防线,根据山川地理形式,这条主要防线被分为三大块,由东至西分别为两淮(淮东路、淮西路)、京湖(京西南路、荆湖北路)、四川(利州、夔州等路)三大战区,另外还有一个沿江机动的战区,各设制置使。
这四大战区里,两淮制置使为赵葵(赵范的弟弟)自然支持北进,中部的京湖制置使史嵩之以京湖久灾无力北进为由拖延怠慢(实际原因大家都懂了)。
沿江制置使吴潜更是反对北进,认为北进中原,徒劳无获。
河南取之虽易,守之则难,兵戎之资,所费何巨!民穷不堪,激而为变,今日之事,岂可轻议!
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你们不去,我自己去,于是只有两淮的主力六万出师了,仅以两淮兵进中原,可想而知赵昀和他的小伙伴们是有多急于建功立业,同时对于困难的估计是有多不足,准备是有多仓促。总之就这样,轰轰烈烈的以收复三京进而抢占黄河防线为目标的北上就此开始了,毕竟这是靖康之变后,宋朝军队第一次扛着宋旗帜,扬眉吐气进入故土。南宋朝廷会遇到什么挑战,结果如何呢?我们来看看宋军在中原的遭遇。
五、收两京遍插宋旗,苦南军入洛无粮
这边蒙古人,虽然暂时无法控制住中原,但也不想把这块蛋糕轻易让给宋人,他们效仿一百年前宋朝东京留守杜充掘开黄河,泛滥中原,阻止金兵南下的方法,掘开黄河金堤,导致开封以南形成大片黄泛区,本就荒废的中原顿时又成泽国,造成了后勤供应的巨大困难,此时的中原故土不仅没有蒙古人,就是老百姓也找不着几户,就地采购粮草也极其困难。
1234(端平元年)年六月初,淮西庐州知州全子才率淮西兵一万余人为先锋率先进军中原,首先收复的是南京应天府(此时为金归德府)。七月五日,经过艰难的行军,才收复东京开封府,继而收复郑州,这是靖康之后,宋朝军队第一次进入开封,百年前的岳飞也没能实现这一目标,表面上确实值得庆贺,消息传到临安,兴奋的赵昀立马给“功臣”们加官进爵。但此时中原的局势恐怕只有两淮的兵将们能够体会。经历靖康之难和数十年的蒙金战争,"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繁华都市早已不复存在。曾经拥有百万人口人口的世界第一大城市东京开封,如今守军不过数百,平民不过数千人。宋军战战兢兢穿过"荆棘遗骸"的破败的废墟,耳听目睹,都是当地军民描述蒙古人屠城杀戮之惨事,更严重的问题是后勤,是粮草问题。
淮西前锋全子才经过“黄泛区”进军中原
因粮草缺乏,全子才进入开封后没有进一步行动。半个月后,赵葵率五万两淮主力由泗州抵达开封,到达开封后责问全子才为何不收复洛阳。粮草供应是史嵩之负责,由于史嵩之反对出兵,故意拖延粮草供应,上下不一,互相掣肘的问题开始初步出现。
既然已经拿下了河南三京中的两京,西京洛阳又近在咫尺,临安的赵昀不管此时中原的实际情况,迫不及待的要求宋军快马加鞭乘势收复西京。
蒙古人会坐视南宋朝廷达成目标吗?窝阔台得知宋军进入中原,马上命令大军自山西河北一带出发准备对宋军发起攻击,短时间内出现在了黄河北岸,宋军的形势相当危急。
宋军到达开封
赵葵率主力进入开封次日,就命令大将徐敏子、杨义分别率军梯次向洛阳进发。由于粮道漫长和北上宋军在开封一代赈灾,宋军当时再无多余粮草。赵葵满心希望迅速占领洛阳,以洛阳粮仓解决北伐宋军粮食困难。徐敏子也是信心满满,多方部署,准备奔袭而一鼓拿下洛阳。然而,宋军悄悄潜伏靠近洛阳,大噪而入,再次毛骨悚然着大吃一惊,洛阳宛如死城,除却破败但不乏巍峨的城墙,以及屈指可数的建筑物之外,废墟之外还是废墟,比东京开封更为残破。
而此时的蒙古人却已经悄悄完成了对宋军的部署。
六、摆圈套蒙古反击,列大阵宋军力战
由于全线缺粮,进入洛阳的宋军所带口粮仅为五至八天之用,无奈洛阳又筹不到粮,只得采篙和面作饼充饥。这边蒙古人毫不犹豫地不宣而战,向宋军第二梯队万余人发起了攻击,宋军不支,溺水者无数,蒙军相对轻松的解决掉了行军途中的这部分宋军,就此隔绝了开封和洛阳之间的联系,进入洛阳的徐敏子所部成为了孤军。这一战实际上标志着宋蒙联盟的破裂,也是长达四十余年宋蒙之战开始的标志。
蒙军在击败宋军第二梯队以后,开始合围洛阳。此时洛阳和开封之间已经被蒙军阻隔,徐敏子所部孤悬洛阳,态势险恶。既无粮草,更无援兵,宋军要坚守破败不堪的洛阳谈何容易。无奈,徐敏子当机立断,弃守空城,向开封方向突围。当天,不等蒙军准备妥当,徐敏子率宋军东渡洛水,背水结阵,与洛水沿岸蒙军对峙。
次日黎明,蒙军塔察儿所部主力当先发起攻击。相比蒙军对花剌子模帝国,金帝国,阿巴斯帝国等摧枯拉朽,宋蒙战争是蒙古帝国在欧亚大陆发起诸多侵略灭国战争中最为持久的战争,南宋以山川地理优势加上细心经营抵挡了蒙古四十余年的屡次进攻。
此刻两淮军队以严密的步兵方阵和领先的器械,与骑射无敌的蒙古骑兵野战,相持不落下风,鏖战到午后,战场进入胶着。然而,这时的宋军处于断粮状态,终究会在蒙古骑兵的轮番打击下不支。徐敏子觉得向东突围已经不可能,于是决定改由南向突围,直接回京湖和两淮,但力战不支的宋军还是在突围的过程中失去了阵型,从而成为溃军,之后就成为了蒙古骑兵屠宰的牛羊,最终这支两淮精锐只有数千人回到宋境,而徐敏子回去以后因为替战败背黑锅,之后一蹶不振。
七、略中原损兵折将,悔开衅赵昀罪己
宋军入洛遭到溃败,消息传到开封后,主帅赵葵和全子才知道大事不好,商量了半天还是认为只有撤军才最保险。否则在洛阳和河北的蒙古大军一旦合围,开封宋军的下场可想而知。随即召集部队整装出发。由于在撤退之前,他们没跟士兵们交代清楚,所以士兵们都以为是去增援洛阳,结果出城之后才发现是往回走,顿时人心大乱,其实这个时候蒙古大军还没有到。宋军在撤军途中极无纪律,致使后军溃散,全部辎重遗弃在了中原。
至此,两淮主力损失近半,也为后来蒙古反击首先拿淮西开刀埋下了伏笔。持续仅两三个月的“端平入洛”可以宣告失败。
宋理宗赵昀经此一战,偷鸡不成蚀把米,本来想露脸结果把屁股给露出来了。这给了赵昀一记十足的闷棍。他首先处理了主战官员与将领:赵葵、全子才官阶各削一秩;徐敏子削三秩、放罢;杨义等停职。
之后,赵昀愤而下罪己诏,承认自己的仓促贪功。
兵民之死战斗,户口之困流离,室庐靡村,胳胔相望,是皆明不能烛,德有未孚,上无以格天心,下无以定民志。
托予小子不替上帝名,欲图绍复之功,岂期轻动于师干,反以激成于边祸,至延强敌,荐食神州。
斩桑伐枣破屋流离之状,朕既不得见;慈父幼子寡妇哭泣之声,朕亦不得闻。
从此以后,赵昀在对外问题上愈发保守,可以说“端平入洛”给了他巨大的打击。
这一事件,史家诟病多多,多认为宋理宗负约蒙古激发了蒙古侵略宋帝国的战争。表面上确实如此,蒙古人在中原摆下圈套就是为了等南宋自己来钻,南宋君臣急功好利给了窝阔台南侵的口实。但实际上,耶律楚材等谋士早就为蒙古献策先谋犯蜀、顺流而下窥江南。侵略南宋,一直是明摆着的目标,南宋朝堂不是傻子的话应该也是看得出的,因此可以认为北进中原是一个理想的扩大缓冲区的战略影响下的行动,但操作为之过急。
劝其先谋犯蜀、顺流而下窥江南。
以上是耶律楚才给窝阔台《平南之策》当中的一句话。
之后的事情就很明白了,蒙古人立刻发起了持续五年之久的第一次宋蒙战争,四十五年后,宋朝亡于广东崖山。
对于“端平入洛”的认识:
1、“端平入洛”引来了蒙古人的征伐?
一直以来有一种认识,觉得是南宋的“端平入洛”引来的蒙古攻宋。但实际上,宋军不进军中原,蒙古人照样会攻宋。就在宋军发起端平入洛的同月,窝阔台就曾说“今中原,西夏,高丽,回鹘诸国尽以臣附,惟东南一隅,尚阻声教。朕欲躬行天讨,卿等以为何如?”
大将塔察儿回答道:“臣虽驽钝,愿仗天威,扫清浙淮,何劳大驾亲临不测之地哉!”作为刚刚兴起的游牧民族,强烈的扩张掠夺野心根本不需要什么败不败盟,侵宋的计划早已是蒙古人的计划中。
2、南宋进军中原到底是为了什么?
在明确了宋蒙战争不可避免这样一个重大的基本问题之后,应该说端平入洛在战略上是可取的,趁着敌人在两次战争之间短暂的间歇,增加自己的领土,加大防御纵深,为将来持续日久的战争做好缓冲,总比把战火直接引到南宋国土上好。
3、端平入洛为什么会失败?
撇开这一行动的科学性,端平入洛行动本身关键是输在了全盘的规划和具体的执行方面:
(1)南宋高层战和策略的举棋不定,导致最高层的意志得不到坚定地执行;
(2)上下不一,权力的斗争导致无法集中全力去支持进兵中原,最终导致实际出兵的只有两淮主力,京湖方面只愿意负责粮草后勤,如果能够多线出兵,也许结果不会这么惨;
(3)后勤,虽然中原残破,进军的后勤补给是大问题,但是并不是完全不可行,就在此前一年,京湖方面还支援蒙古军几十万担粮草,端平入洛的后勤问题关键还是各方掣肘,各自有各自的打算,本质上还是内部问题。
端平入洛,本身可行性并不高,总体战略没有问题,但私以为南宋有比“入洛”更好的选择。在南宋需要延长防守纵深的大背景下,进军中原本没有错,但中原的残破,经济基本盘失去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农耕政权的军事行动,向来成本奇高,对农业生产和组织调度的依赖性是其他游牧政权所无法比拟的,舍弃黄河到宋金边界之间几百公里荒无人烟的地区而直接以巨大的成本去夺取几乎是孤城的开封洛阳,无异于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即便夺取了也几乎无法固守,更无法进取黄河沿线,早晚会被围城进而失败,也就失去了进军中原的意义。
马后炮一下,笔者认为,在当时的背景下,南宋统治者应当沉下心来,严密规划进取中原,重塑经济基本盘才是根本的选择,即以现有宋境为基础,逐步往北恢复中原的生产,进而固民,重建城池,一步步往黄河推进,有了经济基础,军事才有保障,至于战守之策,又是另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