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锡安之路—犹太人回归以色列的心路历程(一、渴望锡安)
犹太人对锡安的渴望始于“巴比伦之囚”时期。
犹太人的祖先亚伯拉罕据说出生于位于今日伊拉克的乌尔(Ur),也有说法Ur指今日土耳其境内的Ur-Of-The-Khaldis。奉神谕,亚伯拉罕率领希伯莱人从哈兰(Harran,今土耳其境内)迁徙到迦南(Canaan),大体相当于今日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西部、黎巴嫩-叙利亚-土耳其沿海的地区。神说,这是一片流淌着奶与蜜的天堂。
公元前1200年,为了反抗腓力支人(Philistines),希伯来人各部落纷纷联合起来,加速了希伯莱人国家的形成,并在公元前1040-1012年扫罗(Saul)时期形成统一的以色列。公元前1012-932年期间,就是前述大卫王和大卫之后的所罗门王时期。在这个时期,以色列空前强大、统一,这是以色列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可以比作康乾盛世。更为重要的是,所罗门在耶路撒冷的今称圣殿山(Temple Mount)的平顶小山上,建立了犹太教历史上第一座圣殿,作为犹太教最为神圣的朝拜之地。作为上帝和希伯来人的契约的摩西十诫石片被移放到圣殿内。圣殿山因为所罗门圣殿(也称所罗门神庙,Soloman’s Temple)的缘故,成为很多犹太教和基督教神秘传说的源泉,十字军时代最精锐的圣殿骑士团就因为驻扎在圣殿山而命名,圣殿骑士的故事在近1000年后仍然是神秘传说和文艺创作的灵感,《达•芬奇密码》的故事就是从圣殿骑士在圣殿山中发现的秘密开始的。所罗门死后,以色列分裂为两个国家,北方撒玛利亚(Samaria)的以色列王国(Kingdom of Israel),和南方犹太地(Judea)的犹太王国(Kingdom of Judah),耶路撒冷就是犹太王国的首都。虽然同为亚伯拉罕的子孙,但两个国家争战不休。公元前8世纪,北面的以色列王国被强大的亚述(Assyria)帝国所灭,大量希伯莱人被流放,或被卖身为奴隶。
公元前597到581年间,新巴比伦王国与埃及争夺迦南地区,尼布甲尼撒三次征服耶路撒冷,并在第二次征服耶路撒冷时,把耶路撒冷城荡平,所罗门建造的第一圣殿被拆毁,圣殿内所藏的装有摩西十诫石片的神坛(也称契柜,the ark of the covenant)也失散,日后成为种种传说和文艺作品的源泉,好莱坞电影Indiana Jones:The Raid of the Lost Ark就是其中一个。耶路撒冷失陷后,犹太人被劫掠到巴比伦作为奴隶,史称“巴比伦之囚”(Captivity of Babylon)。在被奴役期间,犹太人向往回归家园,这时锡安象征了故土、和平和自由。同时,犹太教中开始形成救世主弥赛亚的概念。既然摩西曾经在神的帮助下,带领以色列人逃出埃及,回到上帝允诺的土地,那么神一定会再派救世主,将犹太人带回那片流淌着奶与蜜的土地。
公元前537年,波斯帝国的塞鲁士(Cyrus)打败巴比伦。波斯对被征服地区的人民较为宽容,容许当地人推举首领,崇拜自己的神祗,只要安分守己、缴税纳粮,并不多加干涉。在被驱离家园70年后,塞鲁士允许在巴比伦的犹太人回到以色列,这被犹太人看作是神出手,再次使犹太人得到拯救,至此犹太教教义正式形成,犹太人的宗教信仰更加坚定。由于被亚述流放的希伯莱人大多失去了独立的民族特质,而回归的4万多巴比伦囚徒中大多来自犹太地,此后希伯莱人改称犹太人。在回归的犹太人中,很多是犹太教教士,更多的是贫穷但宗教信仰坚定的人。相对富裕的犹太人很多都选择了落地为安,继续居住在巴比伦。犹太人一回到圣地,就着手编修宗教经典,制定教规教义,并重建所罗门的圣殿,这就是第二圣殿。
亚历山大征服欧亚大陆的时候,重建的以色列难逃此劫。亚历山大死后,他留在埃及的总督自己建立起托勒密王朝,在凯撒和安东尼之间投怀送抱的埃及艳后克列奥帕特拉就是托勒密王朝最后的守门员,而以色列归属托勒密王朝的埃及。公元前63年,庞贝的罗马军团征服了以色列,以色列成为罗马帝国的属地。但庞贝无暇在以色列逗留,而是回到罗马,和凯撒争权夺利。庞贝兵败被谋杀,头颅被献于凯撒以邀功。此后,凯撒、安东尼、克列奥帕特拉、渥大维之间上演了一出美女戏英雄的活剧,但以色列只是罗马帝国众多的战利品之一,并无特出之处。公元66年,犹太人不甘罗马人的统治,要建立一个“上帝之外别无主宰”的国度,遭到罗马人的残酷镇压,第二圣殿被捣毁,只有地基的西墙残存,这就是今天耶路撒冷所谓的“哭墙”。起义失败后,部分起义军民退守马萨达(Massada)要塞,最后不敌强敌,不甘被俘,全体自杀。今天以色列军队官兵在入伍时,都要到马萨达遗址宣誓:“马萨达永远不再陷落!”
65年后,犹太人再次起义。这是罗马皇帝海德里安(Hadrian)的时代。据说海德里安算是罗马历史上五大“好皇帝”中的第三个,海德里安时代也是罗马的辉煌时代,疆域辽阔,文化发达。但面对犹太人的造反,海德里安毫不犹豫地派遣大军,将起义残酷地镇压了下去,并将犹太人放逐出耶路撒冷,令其永远不得返回。以色列这片土地也被罗马人改称巴勒斯坦。被放逐的犹太人强化了对犹太教的信仰,犹太人再次企盼神迹出现,期待弥赛亚的出现,将犹太人带回自己的家园。和巴比伦之囚时期一样,锡安再次成为故土、和平和自由的象征,成为人间天堂和世外桃园的象征,成为犹太人心灵安宁的归宿,成为圣地。在最重要的犹太人节日春节(Passover)和赎罪日(Yom Kippur),人们都要在祷告的最后,互祝“明年在耶路撒冷再见”。
被驱离耶路撒冷后,犹太教教士和祭司不再能在圣殿主持崇拜,只得放弃对犹太教的把持,犹太教反而走进普通犹太人的生活和心灵。犹太教拉比(rabbi)的原意就是“老师”,反映了犹太教的这种改变。犹太教在“族教合一”的犹太民族的生活中的作用超越了宗教,成为保持犹太人凝聚力和民族特质的核心,即使并不虔诚的所谓世俗的犹太人,在危难的时候,也总会回到对民族的认同和对锡安的企盼。正如犹太教义所述:“再美丽的圣殿都会倒塌,只有心中的圣殿不朽”。
在罗马帝国统治期间,犹太教中的改革派拿撒勒派在施洗约翰的传教下,得到很大发展。耶稣在加利利修行出山后,作为弥赛亚出现,接掌拿撒勒派。耶稣的教导和神迹成为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在门徒圣彼得、圣保罗等的推动下,基督教独立于犹太教,并迅速成长成为世界上的一个主要宗教。基督教废除了犹太教繁琐的仪式,宣扬因信得救,而不是献祭赎罪,最重要的是,神的选民扩充到非亚伯拉罕子孙的外邦人(即所谓gentiles)。尽管在历史上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路德派新教)是反犹主义的主因,这不妨碍基督教和犹太教之间的亲缘关系,在英美占主导的基督教福音派对英美在犹太人复国努力的态度上起到极其重大的作用。
穆罕默德生于公元573年,在听到安拉的启示后,开始传播伊斯兰教义。伊斯兰教义中包含很多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内容。在伊斯兰教义中,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同为亚伯拉罕的子孙,不同的是,犹太人是亚伯拉罕和正妻撒拉所生的次子以撒(Isaac)的子孙,而阿拉伯人则是亚伯拉罕和埃及女奴夏甲所生的长子以实玛利(Ishmael)的子孙。或许按照长子继承的传统,阿拉伯人才是亚伯拉罕的正宗子孙,才是正宗的“上帝的选民”,自然也是上帝允诺的土地的当然继承者。在伊斯兰教义中,摩西、大卫和耶稣都是伊斯兰的先知,而穆罕默德则是最后也是最伟大的先知。公元627年,穆罕默德在一次神迹中,来到耶路撒冷,在天使加布里埃尔(Gabriel)的陪伴下,从圣殿山升入天堂,后回到地上,向信徒宣讲天上的所见所闻,后人就在穆罕默德升天的地方,建立了伊斯兰最神圣的清真寺之一:阿克萨清真寺(Al-Aqsa Mosque),就是今天人们所熟悉的耶路撒冷的金色穹顶的那个清真寺。至此,圣殿山成为犹太教和伊斯兰共同的圣地。
犹太人和犹太教在某种程度上是“族教合一”的。在犹太教的教义中,不光要相信犹太教,还要接受犹太人的习俗和礼仪,归化为犹太人,才能得到弥赛亚的拯救。在希腊时代甚至更早,犹太人就开始从以色列迁徙到地中海沿岸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形成相当数量、相当规模的犹太人的聚居地。直到公元5世纪,犹太教并不排他,犹太教也传教,很多异族人改信犹太教,接受犹太人的教义和民族习俗,成为犹太人,以至于史书记载公元前后埃及第一重镇亚历山大港近40%的人口是犹太人,而整个埃及的犹太人口更高达一百万,很难想象光从以色列移民可以达到如此高的数字。圣经时代作为罗马属国的犹太王国的傀儡国王哈罗德(旧译希律),也是改信犹太教的。
犹太人相信自己是最优秀的种族,因为犹太人是上帝选中的子民,是上帝散落在人间的一盏明灯,照耀世界的芸芸众生,引领人们认识唯一的真神。坚信犹太教和行使犹太人的礼仪是继续作为犹太人的条件,这也是得救的唯一道路。虽然犹太人并不是绝对地拒绝和其他民族和文化、宗教融合,但从总体上顽强地坚持自己的犹太性,而不愿意和大多数早期族群一样简单地入乡随俗。
被罗马放逐出来的犹太人流散到罗马帝国的各地,在放逐过程中,更多的异族人接受了犹太教,但也有不少犹太人放弃犹太教信仰,和当地民族融合,尤其是在对犹太人比较宽容的地区。此后,广义的犹太人包括信犹太教又在种族上是犹太人的人们,已经不信犹太教或对犹太教很淡漠但在种族上属于犹太人的人们,和信犹太教但原本是异族人的人们。从某种意义上,这也使犹太人在种族意义上有一定的“多民族”色彩,并不是单一、纯正的种族。即使在今天,犹太人依然和外邦人通婚。事实上,对到底什么人才算犹太人,在以色列是有争议的,不过这超出本文的范围了。
在流散的过程中,犹太人在族群上也逐渐分化,在相貌、语言、习俗和宗教礼仪上都有差别,主要有中欧和东欧的所谓“阿希肯纳齐犹太人”(Ashkenazim,希伯来语“德国人”的意思),南欧、地中海沿岸(包括北非和中东)的“赛法迪犹太人”(Sephardim,希伯来语“西班牙人”的意思),和留居在中东和西亚的“米兹拉希犹太人”(Mizrahim,希伯来语“东方人”的意思)。
阿希肯纳齐犹太人在公元1-2世纪时首先移居罗马帝国的中心意大利。远在东方的中国在汉征匈奴的过程中,迫使战败而不愿归降的匈奴的一支向西迁徙,推动了原本在伏尔加河流域的族群向欧洲迁徙,这个连锁反应史称“上帝之鞭”,最后促成了西哥特人、法兰克人、伦巴第人、汪达尔人对罗马帝国的入侵和西罗马帝国的倒塌。与此大体同期,在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接受基督教后,罗马帝国改奉基督教为国教,对犹太人的压迫开始加剧。犹太人在公元7-8世纪时开始向尚未基督教化的德国迁徙,大约公元8-10世纪期间,到达莱茵河地区,日后向欧洲其他地方迁徙,尤其是当时对犹太人相对宽容的波兰。18-19世纪开始,欧洲(尤其是东欧)的阿希肯纳齐犹太人开始向北美移民,以逃避日益加剧的反犹主义。阿希肯纳齐犹太人在人口上占犹太人的80%之多,在二战前更高达92%。不过也有说法阿希肯纳齐犹太人在只占犹太人口50%多一点。由于欧洲是近代文明发展的中心,相对其他犹太人族群而言,阿希肯纳齐犹太人在政治、经济、科学、艺术上的成就更大一点,马克思、爱因斯坦、门德尔松、海涅都是阿希肯纳齐犹太人。
在被罗马帝国放逐之前,犹太人已经达到当时是罗马帝国在西方最遥远的省份希斯班尼亚(Hispania,今伊比利亚半岛,包括西班牙和葡萄牙)。被罗马人从耶路撒冷放逐时,更多的犹太人被驱赶到这个最遥远的罗马省份。随着基督教的兴起,赛法迪犹太人开始感受到宗教迫害,历史上第一个由天主教会颁发的反犹主义教令就产生在伊比利亚。公元8世纪时,信奉伊斯兰教的摩尔人(Moor)入侵西班牙,摩尔人对犹太人比较宽松,这一时期成为犹太人的黄金时代,较优裕的环境也吸引了更多的犹太人移居伊比利亚。1481年,在基督徒打败摩尔人、“重新征服”(Reconquista)西班牙之后,费迪南国王和伊莎贝拉女王(两人通过婚姻,建立了统一的西班牙,日后于1492年资助哥伦布远航新大陆)发出“阿兰布拉诏书”(Alhambra Decree),把犹太人从伊比利亚放逐出去,此后赛法迪犹太人迁徙到北非、中东等地中海沿岸地区,和米兹拉希犹太人有所混合,也有部分移居意大利、法国、荷兰和西班牙语区的南北美洲。现代时期,大量赛法迪犹太人随北非移民移居法国,使法国成为穆斯林和犹太人口最集中的欧洲国家。赛法迪犹太人约占犹太人人口的15%。
米兹拉希犹太人自巴比伦之囚时代就开始居住在中东和西亚,在相貌、习俗、宗教上和赛法迪犹太人比较接近。公元6世纪阿拉伯人对中东和西亚的征服和西欧基督教国家发动的历次十字军东征,犹太人为躲避战乱而大批离开。奥斯曼帝国时期,中东的贫瘠化使更多的犹太人离开,以至于米兹拉西犹太人在今天的犹太人中只占很少一部分。尽管大多数米兹拉西犹太人来自阿拉伯国家,由于以阿冲突,他们一般不称自己为“阿拉伯犹太人”,以避免不必要的混淆。米兹拉希犹太人和其他较小的犹太人族群(非洲犹太人、南美犹太人、印度犹太人、中国犹太人,等等)加起来占不到5%的犹太人口。
还有一支希伯来人,主要由被亚述流放的以色列人组成。圣经旧约记载,亚伯拉罕传位于儿子以撒(Issac),以撒的儿子雅各(Jacob)有十二个儿子,雅各本人也奉神之命改名为以色列,雅各的儿子们的后代就成为以色列人的十二个部落。在所罗门的以色列被分为两个希伯来人国家后,其中十个部落居住在以色列王国,另外两个部落居住在犹太王国。亚述征服以色列王国后,以色列人被流放,日后消失了独立的民族特质,被融合到当地民族中去了。这些部落被称为“失落的以色列部落”(The Lost Tribes of Israel)。2700年后,不少民族声称他们是“失落的以色列部落”的后代,其中包括库尔德人、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普什图人、南非的兰巴部落(Lemba)、加纳的House of Israel部落(直译为以色列家族)、埃塞俄比亚的贝塔•以色列部落(Beta Israel)、印度的贝尼•埃弗雷姆部落(Bene Ephraim)和贝纳•麦纳歇部落(Bnei Menashe)等,这些很多仅仅是声称而已,没有多少科学证据。更有甚者,有人通过牵强附会的佐证,声称英国人的祖先的一支萨克森人也是“失落的以色利部落”的后裔,而且比今天的犹太人是更正宗的“上帝的选民”,这就有些牵强了。还有白人至上主义者,如俄克拉荷马城爆炸案的主犯Timothy McVay,相信由于犹太人祖先雅各有一个迦南人妻子,所以今日的犹太人已经不是正宗亚伯拉罕的血统,而只有他们作为“失落的以色列部落”,才是真正的上帝的选民。
犹太人在种族上并非铁板一块,犹太人在宗教上也非铁板一块。犹太教和基督教一样,其内部也有正统派、改革派和众多的分支,犹太教中改革派和正统派的教义之争并不比基督教中的新教和天主教差。在今天的以色列,阿希肯纳齐犹太人和赛法迪犹太人分别有各自的首席拉比,互不隶属,不过在以色列建国后,两者开始有所融合。在今日以色列,阿希肯纳齐犹太人和赛法迪犹太人的含义有所改变,阿希肯纳齐犹太人可以泛指所有欧洲犹太人,而赛法迪犹太人也可以泛指所有亚非犹太人。今天在人数上,美国仍然是最大的犹太人聚居地,犹太人口略超过以色列。美国犹太人中绝大多数是阿希肯纳齐犹太人,在纳粹集中营中丧生的也绝大多数是阿希肯纳齐犹太人。犹太复国运动的主力是阿希肯纳齐犹太人,但以色列犹太人中只有一半是阿希肯纳齐犹太人。有意思的是,以色列是为反种族歧视而产生的,但今天以色列的犹太人内部也有某种程度的种族歧视,不难猜出谁歧视谁。
对犹太人的放逐(Diaspora)是犹太人历史上的分水岭。早在希腊时代,犹太人已经在埃及、叙利亚、黎巴嫩、巴比伦有相当规模的群落,反犹、排犹已经出现,但那不见得是特别针对犹太人的,主要还是单纯的外来人和本地人之间的土地和利益纠纷。在放逐时期,犹太人被迫大批移居到有主土地,不可避免地和当地居民发生冲突,这些也不能算作现代意义的反犹主义。真正的反犹主义还是在基督教上升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之后,直到19世纪,基督教反犹主义是反犹主义的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