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落日:贵族政治的大崩溃

    对于中国古代似曾有过的贵族政治,一种史家说法是,即始于六朝止于唐朝、由名门望族延续相承的政治体制。这种体制下,不同于上古的宗教式的氏族政治,也不同于以武人为核心的封建政治,也就是说,当时社会上的实权掌握在那些贵族之手。自唐末到五代,贵族政治迅速衰落下来,代之而起的是君主独裁的新型政治,形式上使君主与人民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从上述意义上说来,唐朝的灭亡即是贵族政治的大崩溃。这一幕特殊历史的终结大剧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

500

(一)

    我在前面的《贵族的六朝:梦幻与魔咒》一文已提到贵族政治的弊端,而且早在贵族政治实施之初,就被一些明君贤士注意到了。一些人不仅注意到了,还曾提出过一系列的改革方案。不消多说,这些方案中,复古主张多于创新。中国自三代到两汉,官吏的录用方针总体上是人才本位,不问门第出身是一条老规矩。但是,由于实行像九品中正这样的门第本位的官吏录用办法后,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弊端。

    晋时,大臣刘毅就曾上书痛斥九品中正之弊,说:“职名中正,实为奸府,事名九品,而有八损”。其中,“八损”即指出了八条门第录用主义造成的弊端。另有梁武帝,早在他当丞相时,就察觉到了选举中的不正之风;贵族之间利用联姻关系,授予没有任何经验的年轻人官职。深知其弊的梁武帝,在他当皇帝时期废除了中正制,显示出了要拆掉选举中贵贱隔篱的政治雄心。然而,当时尚未形成改革的大气候。

    从隋代开始有了科举制,但仅此仍难以消除门第主义之害。到了唐代,依然注重门第,如不出自名门望族,就当不了大官。唐太宗非常清楚门阀之弊,他本人也算是出自名门。从政策上说,唐太宗并没有制定彻底清除门第弊端的制度。不过,他仍有意以科举之法矫正只重门第的偏狭。

    当时,唐太宗还发现了门阀望族在军队中掌权的弊端。这些门阀望族如果掌握军队,士兵就会变成他的奴隶。所以,李世民制定的军队制度近似征兵制,志在建立一种亦兵亦农的体制,建立使平时务农的百姓随时都可应征入伍的灵活制度。这也是为抵制门阀而苦心构思出来的。

    在经济基础方面也有一些改革。从六朝中期到唐太宗时期实施班田制,均不承认土地的私有权,只允许永业田为私有(这部分永业田只占一般农家土地的二成)。可是唐朝中期开始,府兵即征兵制度不能实行,农民不能在其固有土地上劳作的情况下,以班田法为基础纳税的租庸调制度行将就木,取而代之的是两税法,即夏秋两次纳税制。此前的财政方针是量入为出,两税法却是量出而入的制度。

500

    自唐德宗开始,这种税制一直是国家财政政策的基础,即以田地的现有者和现在的居住者为基础进行收税,意味着承认财产所有的自由和居住地的自由。过去曾用于防备贵族兼并的班田收授制废止。一般认为,这种承认农民私有权的两税制是打破贵族制的催化剂。

    但是,门阀的没落主要不是由当时朝廷政策导致的——没有哪个统治者会甘心革自己的命,上层采取的诸多改革措施甚至也未见取得真正的实效。也就是说,事情发生在聪明的政治家们料之不及的地方,而其结果也没有与预计的设想吻合。可很多政治家偏偏“乐于”重蹈这样的覆辙。

(二)

    唐朝的灭亡即是贵族政治的崩溃。这样的结果,原因在于军队制度。在府兵制度衰败之际,节度使即藩镇在其领地建立自己的势力,不如数向朝廷纳税。造成武人跋扈,是贵族政治崩溃的原因。

    起初,唐太宗施行府兵制,实行兵农一体的政策,有战事时招民为兵。但是,要让这样的府兵有效地发挥出战斗力,非军事天才很难做到。李世民本人是军事天才,还有很多其他将领也是,所以每有战事,就从百姓中征兵,甚至曾对高句丽进行了成功的征伐。随着征战变得频繁,特别是边疆为了防御夷狄入侵之需,国家不能没有一支常备军。为此,从盛唐开始建立了节度使制度。

    这最初是由于防御夷狄入侵,后来为了平定内乱,使其拥有地方兵马都全权。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制度渐渐固定下来。安禄山本来也是夷狄,由于在平定夷狄中有功而晋位节度使。安禄山之乱,也非节度使不能平定。这次战乱持续很长时间,节度使率领的士兵长期处于战斗状态,变成了职业士兵,府兵制度被废除了。

    假如完成平叛任务后,立即罢免节度使,可能不会出现大问题,可历史的脚步并没有走出这一招,而是增强了节度使在其领地统揽的兵权和财权。节度使一掌握财权,地方向朝廷纳税减少了。并且,在注重军事上的随机应变的机制下,任免所属部下文武官员的权力全都一任节度使处理,致使地方官吏和士兵几乎都成了节度使的家臣。

    如遇节度使死亡,其部下不愿听从新来的官吏的指挥。如前任节度使的儿子有能力,就上奏朝廷允许其子继任。如无子,或有子却无能,常常上奏朝廷准许从其部下中挑选。在任命尚未下来这段时间里,暂时代理者叫作“留后”,朝廷有时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认可这个“留后”。这样一来,朝廷姑息政策越来越多,严重时出现了地方官吏占有领地拒绝向朝廷纳税,以至于背离朝廷。

500

(藩镇割据示意图)

    以上就是最后导致地方官僚独揽兵权以及财权的过程。频繁的战乱使权力渐渐下移,即下移到实际干事的人手里。军队跋扈至极,成为节度使后继人者,不是由于其实际能力强于他人,而是由于他能维护军队的利益,而受到军队的拥戴。后任节度使如果与军队发生矛盾,轻者被赶走,重者遭杀害。

   唐朝末年,军队十分傲慢,甚至可以把文官出身的节度使视同玩物。虽然节度使的人数增加,但非常有实力的却变少了,进而又加剧了地方分裂。有统揽能力的人,自然就能控制广阔地域,藩镇几乎就成了独立的地方割据势力。来自底层的士兵变得傲慢,而傲慢的士兵在实战中就成了没有战斗力的弱兵。这种涣散的状态正是造成唐末动荡不已的原因。

(三)

    大奔溃前夕,王朝上演了两幕令后世之人瞠目结舌的大乱剧。第一幕,即史称的“庞勋之乱”。

    在云南地方有个南诏国,与其比邻的有个安南国,二者当时均属唐朝的统辖区。趁中央控制的衰落,南诏攻占了安南,朝廷在徐泗调兵,用作讨伐南诏。此时,所调两千士兵的八百人原来驻守桂州,规定三年换防,当时却已六年而未换防。这部分士兵中有从徐州的盗寇团伙中招来的,他们杀死都将,推举掌管粮草的小头目庞勋为首领,然后就从广西,一路掠夺奔向回家的路。这里的节度使令狐绹不但没有围剿,反而还派人去慰劳。原因是,令狐绹的部下向他进言说,对这些乱兵不能不放行。令狐绹觉得在理,只要不在淮南闹事就行,于是放他们通过。

    很快,朝廷下令讨伐。这些人已经回到故乡,面对朝廷的派兵讨伐,他们索性破罐子破摔,最终酿成大乱。加上地方土匪入伙,这次乱子持续两年多。期间,朝廷调遣了多方的节度使,因战斗力缺乏,没能组织起像样的讨伐。一般的节度使根本压不住乱兵,结果还是借助夷狄的雇佣兵才平息了此乱。其中,西域沙陀部的朱邪赤心起来很大作用。朱邪赤心由于此功,被朝廷赐予李姓,改名为李国昌。这种做法等于赐予他以国姓,授之以权柄。

    总起来说,这次兵乱证实了统一力的松懈程度。唐末的节度使表面上独霸一方,但内在的战斗力却为何会表现如此不堪呢?原因是,节度使参与其领地以外的讨伐时,给养全由朝廷提供,避开战斗,没有损失,又白得给养,可以说是一桩极好的买卖。也就是说,有如此好买卖,有哪个不开窍的节度使会去主动终结呢?

    庞勋之乱是逼出来的。那之后才过了16年,第二幕匆匆登场了,就是震动世界的“黄巢之乱”。

500

(黄巢起义,画作局部)

    黄巢是中国古代史上数一数二的“大流寇”。黄巢本不是这次大乱的最初发起人,而是在他之前的王仙芝,黄巢是王的部下。上文已述,唐末由于藩镇的弊端造成中央统治无力,朝廷和藩镇都陷于财政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人吃喝玩乐,挥金如土;而平民百姓日益贫困,食不果腹。饥馑是发生骚乱的直接导火索。

    在多伙揭竿而起的队伍中,王仙芝这拨最大,骚动始于与徐泗地方接壤的曹州。曹州在山东境内,古往今来都是多省交界的聚宝盆,也是出“强盗”的地方。著名的梁山泊也在曹州府内。黄巢出生在曹州,家里原来是盐商。盐商,这一身份在古代非同一般,既有成为大财主的资格,也有成为“大盗贼”的潜力。因为除了专卖之外,还可以做私盐生意。黄巢自幼喜好舞剑骑射,广交侠义之士。曾参加科考,未能提名。于是,随了王仙芝搞起了“劫匪”团伙,开始在本地后来频繁到其他州县“抢掠”。在灾荒年景,这种白拿别人东西的营生,很快就有不少人来入伙。

    王仙芝缺乏计谋韬略,不久便失败身亡,其部下又随了黄巢。他们离开家乡,不建根据地,到各地“流窜”,黄巢是最高首领,他去哪里、走哪条路,事先外人谁都不知道。出没不定,朝廷因而苦于对其追剿。“抢掠”队伍越来越大后,起初南下,从福建直驱岭南。由于南方瘴疠死了很多人,在部下的劝说下回到北方。他们北上的路线是:经湖南,由洞庭湖入长江,尽量选择不会遇到阻截的地方走,直捣长安。近代太平天国壮大时期的行军路线几乎照搬照抄。

    虽说太平天国的兵锋曾逼近天津,但清政府的制度比唐朝好,又有曾格林沁那样的效忠猛将坐镇指挥。唐末统治力松懈,黄巢的队伍刚一接近京城,就趁势攻陷了长安。天子蒙尘四川,各地节度使奉天子之命派兵围剿,反应迟缓。尽管最后取胜,但也是主要依靠李国昌之子李克用的英勇奋战。当时李克用只有28岁,但黄巢部下人人惧怕他。见黄巢大势已去,其部下朱温反目投降朝廷,并率部讨伐旧主黄巢。朱温又名朱全忠,后来发迹,势力很大。

    朝廷大权一步步地落到李克用和朱全忠两人手里。李克用落脚太原,后来成了晋王;朱全忠混上了汴京节度使。在此过程,朝廷内,宰相府与宦官彼此倾轧不断,前者为南司,后者为北司。朝廷外,则晋汴争地盘,其他各节度使不得不选边站,或从汴或从晋。

    唐僖宗之后的昭宗看似是个有抱负的天子,他想重振朝廷权威,就像后世明朝的崇祯那样,但为时已晚,回天乏术。当时,天子被节度使强来抢去,哪个节度使抢到天子,就表明这个节度使的势大。

    最后,南司派与朱全忠合作,灭掉了北司。昭宗被朱全忠杀害。天子遇害之前,身边人早被杀,朱全忠把他们全都投入黄河,说他们是清流,所以把他们都投入浊流。这样,唐朝天子全家,曾掌握着实际权力的宦官以及作为掌权阶层的贵族们,一同在唐末的一片昏暗中遭遇灭顶之灾。贵族政治寿终正寝了。(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