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深思的蓝”网友请教:你所说财富,它到底包含多少单位能量?

被这位“深思的蓝”网友拉黑了,但是回帖已经写好了,索性修改一下,单独发出来:

不管是马克思还是西方学者,只要是理论经济学都必须解释一个基础问题:商品交换比例是如何确定的。

马克思对此有明确解释,西方经济学在这个问题上虽然站不住脚,但是至少人家也煞有介事地推演和解释了一番。您呢?

既然你认为商品的本质是能量,既然你认为所谓商品能量和自然界能量是一回事,既然你给能量规定了一个单位叫量子,那么顺理成章,你不该测算或者衡量出商品中包含多少量子的能量吗?继而,用你算出的各自量子数量相比,得出两种商品交换的比例吗?!

那么问题来了:您是如何度量商品中包含的能量或者量子数量的?1千克的白糖与1千克的黄金,其交换比例就是由两者包含的能量(你所说的量子数量)决定的吗?在没有提出量子这个概念,甚至连焦耳这个单位还没有测量出来的时候,人们又是按照什么进行商品交换的呢?

本来在风闻板块,大家东拉西扯也不能指望多么的严谨,况且我自己也没什么水平。但是看到大言炎炎地用“为什么必须反对“劳动价值论””做标题,逻辑混乱却自以为是地批驳马克思,实在让人不吐不快!

热门评论 1

  • 全部楼层
    哲学爱好4
    财富是什么?不是静止的实体,是劳动,但劳动不可度量,所以用“资本的流动”来度量,你看与能量这个词是不是有近似的地方。
    资本的流动没办法成为财富啊,比如金融行业,它本身并不创造财富,只有金融行业服务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生产出产品才能成为财富。金融本身可以说是资本流动的最佳体现了,但在资本从A流向B的过程中,并没有财富的新增。利息本身不是财富,而只是货币的时间价值,货币本身不是财富,只有它可以交换可以满足人类需求的商品或者物品时才是财富。

    劳动创造财富,能不能量化其实很简单,即根据生产一个产品的社会平均生产率来计算,比如在一个社会中,平均生产一个手表的时间,是平均生产一双鞋的时间的两倍,那么一个手表就可以交换两双鞋,如果以鞋为一般等价物进行交换的话,手表的价值就能够量化了,它就等于两双鞋。当然了,现代货币体系比这种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复杂得多,并且本身现代货币基本上都是信任货币,即以国家权威为背书,并强制发行使用,在宏观经济中可以锚定社会的总商品量,但本质上仍然属于信任货币。

    然而这并不是背离理论,货币的形态的改变,并不会影响商品之间的价值比率关系,货币只是以价格的形式充当中介,使不同价值的货物可以进行更便捷的交换。所以本质上现代商品贸易不是货币购买货物,而仍然是货物购买货币,然后购买货物,仍然是以物易物,只是在两物之间,新增了一个中介——即货币。

    所以,劳动创造价值,其量化的方式并不是直接给商品打上价格,而是以一个社会的平均生产率为标准,使不同货物之间产生比率关系,而一个一般等价物的出现,可以协调这种不同价值的货物之间的交换,这个一般等价物量化不同商品的价值的形式即为“价格”。这个一般等价物,曾经是贝壳、铜、金、银,现代是纸币。价格是劳动生产率的间接产物,创造价值的才是劳动。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41
最热 最早 最新

  • 这位深思的蓝提出商品交换尺度是能量,恰恰从物理学的角度论证了劳动价值论的正确性和真理性。
  • 我的回答是:1公斤粮食与1公斤黄金的交换比例,是按照两者包含的能量之比确定的,其度量单位是焦耳。测算出1公斤粮食包含多少焦耳,1公斤黄金包含多少焦耳,两者相比就是粮食与黄金的交换比例。
  • 没头脑还有不高兴 作者
    1公斤粮食与1公斤黄金,它们的交换比例到底是按照什么确定的,单位是什么?直面问题就那么难吗?
    我回答过你了。你要是不理解,就自己回答这个问题,然后看你的答案在本质上能不能离开“能量”,能不能离开以能量为基础折算的单位。
    下面,请给出你的答案。
  • 全部楼层
    时之浩浩汤汤
    这是确实的,它的理论中,“能量”的概念很模糊,而且对它的定义也不统一,观看它的文章,它的能量,一会儿成了为人体提供能量的东西,一会儿又成了为工业品提供动力的能源,这两者明显是不等同的,除非他下一个结论:人=机器。否则为人体供能的能量,又如何能和石油煤炭等能源划等号呢?而艺术品在这种物质性的能量世界中不存在的东西,又如何可以成为一项现实中的财富,这是他解释不清楚的问题。

    所以把“能量”作为财富,我认为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混淆了资源和财富的概念,另一种可能则是对马克思的理论一窍不通,而凭想象杜撰出了一个不存在的“真理”。换路难听的话说,纯粹属于臆想,而不是理论创新。
    如果到微观层面,用量子来观察整个世界,你是否能够理解人与机器,与其他物的等同之处呢?
    目前的科学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基本粒子,基本元素构成的,差别只是构成方式不同。把人和其它物在能量上视为同一和统一并不难理解。
    至于【艺术品在这种物质性的能量世界中不存在的东西】这种说法本身就是唯心的,而且是二元论的。没有能量和物质,你怎么认识艺术品的生产、传播、消费和欣赏呢?
    艺术品及其引起的一系列社会效用,都可以用物质运动和能量运行来“展示”,也可以计量、计算和标价。只不过,有些艺术品的这个计量和计算内容过于庞大,在权衡利弊后,人类做了简化处理,只体现了部分价值而已。
    至于一些人说的精确度问题,目前还没有什么计算是绝对精确的。用能量单位进行计算,比用劳动时间或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来计算,已经精确很多了。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人们只能根据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必要性来选定精确度。
    最后说一下我对资源和财富的理解。这个问题我已经和其他网友讨论过了。我提醒他们要注意形式和本质的区别,要注意我们在讨论的是财富的“本质”而不是“形式”。被我们认为是财富的东西,形式确实是千差万别的,但是其本质都是能量。这个能量不是人创造的,而是通过科学方法从自然物或者说“资源”中转化出来的,凝结在人类产品中。这是让自然物的运动变化符合人类目的的过程。所以,财富也好,资源也罢,无论形式多么繁杂,它们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本质”。这个本质就是“能量”。“能量”就是我们需要的财富。没有它,人活不了,人类社会也无法运行,无法存在。
  • 1公斤粮食与1公斤黄金,它们的交换比例到底是按照什么确定的,单位是什么?直面问题就那么难吗?
  • 没头脑还有不高兴 作者
    商品交换比例的衡量单位又改成“活几天”了,是吧?那1公斤粮食与1公斤黄金,它们的交换比例是由各自能让人“活几天”相比得到的吗?
    前面已经说过了,如果探源的话,交换基础最后都会涉及几种基本的能源产品,如粮食、煤炭、石油等。只有人活着,工具有能源来驱动,才会有白糖和黄金等各种产品。
    能量就是劳动时间的本质,也是无差别人类劳动的本质。之所以要用“能量”而不是劳动时间和无差别的劳动来解释财富,是因为能量是本质,而时间只是“表象”,劳动只是“手段”。用“劳动时间”和“劳动手段”并不能很好地计量财富数量,因为有效率上的不同。而用能量,用基于能量折算的人类活动、人类产品,则能够更好地定义和计量财富以及财富的效用,最后用于考察社会,考察历史的运动变化。
  • 商品交换比例的衡量单位又改成“活几天”了,是吧?那1公斤粮食与1公斤黄金,它们的交换比例是由各自能让人“活几天”相比得到的吗?
  • 没头脑还有不高兴 作者
    这位深思的蓝拉黑了我,导致在我自己的帖子下也不能回复他!只好单独列出来的:

    从这位朋友的帖子中截取两段:
    “如何确定交换尺度的问题,那一定是会有基准的。这个基准就是少数几种基本的能量产品。在古代主要是基于粮食给各种商品定价。”

    “最后也不得不落实在物质和能量上,落实在现代物理学上。因为这样才会相对于其他观念更加可测量,可计算,可实证。”

    ====

    那请回答:

    (1)你不是说粮食的本质是能量吗?那么在古代,粮食包含的能量是怎么测算的,单位是什么?

    (2)1公斤白糖与1公斤黄金的交换比例,是由两者包含的能量相比决定的吗?
    1.粮食作为财富,其本质当然是能量。不管“能量”这个词,这个“概念”什么时候产生,其指称的那个事实是早已存在的。粮食交易中的单位在各国是不同的,有市斤,有公斤……但不论用什么单位,它想要测量的都是这些粮食够人吃几天,活几天。即,其能量可以支撑几天的人类活动。然后,这些天数才对应了各种生产生活内容。简单说,能量决定时间,决定人能不能活着,然后决定人类生产生活的内容。
    2.任何东西的交换,本质都是能量交换。因为任何东西的形成都是耗能的。商品与商品的交换实际就是能量交换。就是你耗费的能量,生产的商品,与别人耗费的能量,生产的商品,进行能量交换。你的劳动,就是你的耗能。价格主要是在对两部分能量的考量中形成的。一部分是生产此商品时投入的能量,即成本,这是卖家的定价基准,也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另一部分是此商品可以给消费者带来的能量,即使用价值。这是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部分。价格现象多种多样,但是翻来覆去就是对这两部分能量的考量。
  • 全部楼层
    时之浩浩汤汤
    资本的流动没办法成为财富啊,比如金融行业,它本身并不创造财富,只有金融行业服务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生产出产品才能成为财富。金融本身可以说是资本流动的最佳体现了,但在资本从A流向B的过程中,并没有财富的新增。利息本身不是财富,而只是货币的时间价值,货币本身不是财富,只有它可以交换可以满足人类需求的商品或者物品时才是财富。

    劳动创造财富,能不能量化其实很简单,即根据生产一个产品的社会平均生产率来计算,比如在一个社会中,平均生产一个手表的时间,是平均生产一双鞋的时间的两倍,那么一个手表就可以交换两双鞋,如果以鞋为一般等价物进行交换的话,手表的价值就能够量化了,它就等于两双鞋。当然了,现代货币体系比这种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复杂得多,并且本身现代货币基本上都是信任货币,即以国家权威为背书,并强制发行使用,在宏观经济中可以锚定社会的总商品量,但本质上仍然属于信任货币。

    然而这并不是背离理论,货币的形态的改变,并不会影响商品之间的价值比率关系,货币只是以价格的形式充当中介,使不同价值的货物可以进行更便捷的交换。所以本质上现代商品贸易不是货币购买货物,而仍然是货物购买货币,然后购买货物,仍然是以物易物,只是在两物之间,新增了一个中介——即货币。

    所以,劳动创造价值,其量化的方式并不是直接给商品打上价格,而是以一个社会的平均生产率为标准,使不同货物之间产生比率关系,而一个一般等价物的出现,可以协调这种不同价值的货物之间的交换,这个一般等价物量化不同商品的价值的形式即为“价格”。这个一般等价物,曾经是贝壳、铜、金、银,现代是纸币。价格是劳动生产率的间接产物,创造价值的才是劳动。
    劳动生产了财富,但不是财富的唯一来源。因为,人类不是天生会劳动的。是“正确的方法”把人类活动变为劳动,并继而影响了劳动种类、劳动效率、劳动规模等。
    因此,依据劳动时间来分配财富是错误的。同样的劳动时间在不同的方法(科技)指导下,生产的财富量是不同的。
    由此,马克思强调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或者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差别。但是,这个差别反映在劳动回报上,反映在财富分配上,要怎么体现出公平?
    如果创新者一年辛苦实现的科技创新,你按照劳动时间给他分配财富,分配给他多少财富合适?分给他目前年收入的两倍、三倍、五倍?
    在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中,他们比较认同依据劳动时间进行分配。于是,给那些复杂劳动者的收入普遍不合理。这造成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差的现实。意识形态阵地由此逐渐被攻取,一到经济崩溃,国门打开后,大量人才流失去资本主义国家。
    所以,依据劳动时间进行分配是不公平,不科学,不合理的。依据实际的“新增财富量”进行分配才是合理的。所有参与财富生产的人依据各自的贡献大小去分配这个新增财富。
    其中创新者要多拿。劳动者次之。资本所有者靠后。并且,创新者在完成创新后,可以不再工作,仅凭借其创新方法就分割劳动者生产的财富,即剥削。不要用“劳动时间”来限制给他的分配。不劳动了,就不分给财富,这样不好,也不对。只要创新者的创新方法还再使劳动产生新增财富,企业或整个社会的财富还在增加,就要允许其进行“合理剥削”。事实上,只要创新者分走的财富量不超过新增财富量,不损害其他参与方的利益,就不会给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因为,所有参与者的财富都是增加的。
    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才能靠公平对待创新者,最后赢得人才,留下创新,取得对资本主义竞争的胜利。
  • 这位深思的蓝拉黑了我,导致在我自己的帖子下也不能回复他!只好单独列出来的:

    从这位朋友的帖子中截取两段:
    “如何确定交换尺度的问题,那一定是会有基准的。这个基准就是少数几种基本的能量产品。在古代主要是基于粮食给各种商品定价。”

    “最后也不得不落实在物质和能量上,落实在现代物理学上。因为这样才会相对于其他观念更加可测量,可计算,可实证。”

    ====

    那请回答:

    (1)你不是说粮食的本质是能量吗?那么在古代,粮食包含的能量是怎么测算的,单位是什么?

    (2)1公斤白糖与1公斤黄金的交换比例,是由两者包含的能量相比决定的吗?
  • 全部楼层
    深思的蓝
    能量运动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是本质是一样的。现代科技没有把能量本质也说成是不统一的。
    因此,我希望网友们注意三点:
    1.我们在讨论的是财富的“本质”,不是其“形式”。劳动也好,财富也罢,其具体的呈现方式是复杂的、多样的,但是这不妨碍财富的本质是统一的,一致的,单一的。
    2.如何理解劳动时间,如何理解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时间难道不是物质运动和能量运行的体现吗?“无差别”的劳动难道不是体现在劳动的本质,能量的耗损,是无差别的上面吗?
    3.至于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如何确定交换尺度的问题,那一定是会有基准的。这个基准就是少数几种基本的能量产品。在古代主要是基于粮食给各种商品定价。在现代,除了粮食外,还增加了煤炭、石油、电力等能源产品为价格基准。货币,哪怕是金银等金属货币,以及纸币和电子货币等信用货币,其价值探源都会到达这些能源产品。没有这些能源产品,人饿着肚子,各类工具无法启动,劳动生产是没法实现的。由此可知,在古代科技不发达的时候,用劳动时间来作为交换尺度是合适的。但是,在科技越来越发达,对劳动产出影响越来越大的时候,再按照劳动时间来分配财富就是不合适,不公平的了。哪怕是所谓复杂劳动者收入高,也是不行的。这在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实践中已经得到证明。那里也是复杂劳动者工资高的,最后还是搞得经济崩溃,民心向“西”了。非得允许“合理剥削”不能赢得与资本主义的竞争。或者,你们所谓复杂劳动的收入要达到“合理剥削”的程度才行。
    最后我想说,作为唯物主义者,是会认同所有的社会行为,包括经济行为,都建筑在物质运动和能量运行上的。对社会学的认识,对经济学的认识,最后也不得不落实在物质和能量上,落实在现代物理学上。因为这样才会相对于其他观念更加可测量,可计算,可实证。
    大家(讨论的双方)可以把劳动的有效性,同时考虑进去。
    。。比如开车加油,由于内燃机效率低,十升里只有三升用于跑路,其余七升都是白白浪费掉了。劳动肯定只能是有效的人类活动。
  • 张广才
    思路是对的,可以稍微改进一下……如何测量“这个能值”的变化。
    。。有时候,内能(热)也是无法测算的,但是生产科研只要精确测量能量变化值就够了。
    。。但是这位“深思”网友的想法,确实是不对。劳动这么复杂的现象,恐怕不能简化到一个物理量。现在做一个大模型,参数起步就是千亿个,世界可能比手工业思维的想象,要复杂的多。
    能量运动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是本质是一样的。现代科技没有把能量本质也说成是不统一的。
    因此,我希望网友们注意三点:
    1.我们在讨论的是财富的“本质”,不是其“形式”。劳动也好,财富也罢,其具体的呈现方式是复杂的、多样的,但是这不妨碍财富的本质是统一的,一致的,单一的。
    2.如何理解劳动时间,如何理解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时间难道不是物质运动和能量运行的体现吗?“无差别”的劳动难道不是体现在劳动的本质,能量的耗损,是无差别的上面吗?
    3.至于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如何确定交换尺度的问题,那一定是会有基准的。这个基准就是少数几种基本的能量产品。在古代主要是基于粮食给各种商品定价。在现代,除了粮食外,还增加了煤炭、石油、电力等能源产品为价格基准。货币,哪怕是金银等金属货币,以及纸币和电子货币等信用货币,其价值探源都会到达这些能源产品。没有这些能源产品,人饿着肚子,各类工具无法启动,劳动生产是没法实现的。由此可知,在古代科技不发达的时候,用劳动时间来作为交换尺度是合适的。但是,在科技越来越发达,对劳动产出影响越来越大的时候,再按照劳动时间来分配财富就是不合适,不公平的了。哪怕是所谓复杂劳动者收入高,也是不行的。这在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实践中已经得到证明。那里也是复杂劳动者工资高的,最后还是搞得经济崩溃,民心向“西”了。非得允许“合理剥削”不能赢得与资本主义的竞争。或者,你们所谓复杂劳动的收入要达到“合理剥削”的程度才行。
    最后我想说,作为唯物主义者,是会认同所有的社会行为,包括经济行为,都建筑在物质运动和能量运行上的。对社会学的认识,对经济学的认识,最后也不得不落实在物质和能量上,落实在现代物理学上。因为这样才会相对于其他观念更加可测量,可计算,可实证。
  • 全部楼层
    时之浩浩汤汤
    我没搞过计划经济,不过本科姑且也算学过粗浅的经济学,金融会计经济都算是必修课,也就发表一点浅显的观点:

    我想你不应该忘记或者回避一个最基本的理论:价格不等于价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从这一点而言,价格的上下波动再正常不过,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市场周期,文化习俗,技术发展,替代品的价格波动等等。

    而且你提出的公式,和价值没有关系啊,也和劳动创造价值没关系,费雪公式且不说本身存在理论缺陷,它更大的结论是在宏观意义上的,表现货币超发或者不足带来的商品价格的影响,解释了货币超发带来的通货膨胀的现象。这和本帖讨论的问题风马牛不相及。

    而且你不觉得,“凭空创造劳动”这个结论很扯吗?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没有东西是凭空出现的,除非真的某一天上帝显灵。
    我的帖子总被退回,用词已经很小心了,仍然出问题。
    不是讨论社会财富么,劳动创造财富,得说清楚财富是什么。劳动价值理论我也比较怀疑,你可以从石油价格的波动当中找到价值么?波动这么巨大,你说价值有没有指导意义?如果有这么多因素影响价格,单纯的强调劳动价值本身就是错的。
    我不是学金融会计的,跟这些东西都不沾边,这要向你学习。但是经济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你同意么?如果同意,那么经济学就应该从社会总体的角度入手考察,而不是从商品角度考察。考察商品这是资本家视角,其实考察劳动时间决定价格这个方法也是资本家视角,都是关于成本的。
    那么“宏观意义的费雪公式”是不是比其他的更恰当呢。
    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资本流动到哪里,哪里就发生了劳动,多流动几次,劳动也多发生几次,除了“凭空产生”,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来形容。
    我只是门外汉而已,我能看出来的问题,相信你也能看出来。
  • 全部楼层
    哲学爱好4
    你搞过计划经济么?你这种定价方法无法解释价格波动。
    费雪公式你应该知道吧,资本流动乘以次数等于社会总产品乘以平均价格,也大概等于社会总劳动乘以劳动平均价格,能侧面表达就业率。在这里可以看出来,资本流动,推动劳动凭空产生,这就是社会财富。你说的那种生产率方法不仅麻烦,而且在现代轻工业产品众多的情况下,实际上是不可行的,而考察资本流动非常简单,主要在金融部门进行考察就可以了。
    我没搞过计划经济,不过本科姑且也算学过粗浅的经济学,金融会计经济都算是必修课,也就发表一点浅显的观点:

    我想你不应该忘记或者回避一个最基本的理论:价格不等于价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从这一点而言,价格的上下波动再正常不过,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市场周期,文化习俗,技术发展,替代品的价格波动等等。

    而且你提出的公式,和价值没有关系啊,也和劳动创造价值没关系,费雪公式且不说本身存在理论缺陷,它更大的结论是在宏观意义上的,表现货币超发或者不足带来的商品价格的影响,解释了货币超发带来的通货膨胀的现象。这和本帖讨论的问题风马牛不相及。

    而且你不觉得,“凭空创造劳动”这个结论很扯吗?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没有东西是凭空出现的,除非真的某一天上帝显灵。
  • 全部楼层
    没头脑还有不高兴 作者
    是这个意思。我想表达的是,经济学必须解释这个经济实践中最基础的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推演结论。否则争论剥削、讨论创新,都没有意义,徒费口舌。而那位朋友恰恰就是先射箭(以否定剥削为目标),后画靶子(杜撰能量概念),也不管自己杜撰出的概念能否解释商品交换比例这个基础现象。
    这是确实的,它的理论中,“能量”的概念很模糊,而且对它的定义也不统一,观看它的文章,它的能量,一会儿成了为人体提供能量的东西,一会儿又成了为工业品提供动力的能源,这两者明显是不等同的,除非他下一个结论:人=机器。否则为人体供能的能量,又如何能和石油煤炭等能源划等号呢?而艺术品在这种物质性的能量世界中不存在的东西,又如何可以成为一项现实中的财富,这是他解释不清楚的问题。

    所以把“能量”作为财富,我认为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混淆了资源和财富的概念,另一种可能则是对马克思的理论一窍不通,而凭想象杜撰出了一个不存在的“真理”。换路难听的话说,纯粹属于臆想,而不是理论创新。
  • 全部楼层
    没头脑还有不高兴 作者
    虽然您的思路是西方经济学的,但是至少是回答了这个问题。我的意思是说,不管是马克思理论还是西方经济学,从理论逻辑和框架上都必须回答这个问题,事实上两者也都是这么做的,虽然答案不同。
    商品交换没有固定比例,随行就市,波动不已。这属于常识常理,马本人也承认这一常识。
    科学的态度研究问题,就没有东方西方之分,只有正确错误之分。马是西方人,马理论产生于西方,属于东方理论还是西方理论?
  • 全部楼层
    时之浩浩汤汤
    经济学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很清楚的,即一个社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的问题,这个比例问题是由平均劳动生产率决定的。

    比如在一个社会中,平均一个单位时间内能生产一块巧克力,同样的单位时间内,能生产两瓶水,那么一块巧克力自然等于两瓶水。

    而价值不同于价格,价格可能高于价值也可能低于价值,所以你会看到价格有高有低。当企业能够以高于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方式生产,它就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更高的报酬,反之,它如果低于社会平均生产率,则必然会被市场淘汰。
    是这个意思。我想表达的是,经济学必须解释这个经济实践中最基础的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推演结论。否则争论剥削、讨论创新,都没有意义,徒费口舌。而那位朋友恰恰就是先射箭(以否定剥削为目标),后画靶子(杜撰能量概念),也不管自己杜撰出的概念能否解释商品交换比例这个基础现象。
  • 龙门山2022
    商品交换比例是如何确定的
    ————————————————
    商品交换没有固定比例,随行就市,波动不已。这就是一个常识常理,没啥高深莫测的。
    例如:粮价菜价、手机电脑、汽车汽油、房价工价,等等,哪个不是变化不定的?
    产品产生出来,会计师按成本、费用、工资、税金、预计利润等,拟定价格,开始发售。产品供不应求就适当提价,产品遇冷就适当降价。
    虽然您的思路是西方经济学的,但是至少是回答了这个问题。我的意思是说,不管是马克思理论还是西方经济学,从理论逻辑和框架上都必须回答这个问题,事实上两者也都是这么做的,虽然答案不同。
  • 财富是什么?
    财富是有用处、用途、有人愿意购买的事或物。
    具体说,财富必须具有三个属性:
    1。有用性。如手机电脑,自然资源,知识技术,发现发明,信息,服务,等等。
    2。稀缺性。如阳光和水,每个人都离不开,但不具有稀缺性,不属于财富。在干旱地方,水具有稀缺性,也属于财富。
    3。可控制性。如月球上的资源,无法控制,不属于财富。
  • 商品交换比例是如何确定的
    ————————————————
    商品交换没有固定比例,随行就市,波动不已。这就是一个常识常理,没啥高深莫测的。
    例如:粮价菜价、手机电脑、汽车汽油、房价工价,等等,哪个不是变化不定的?
    产品产生出来,会计师按成本、费用、工资、税金、预计利润等,拟定价格,开始发售。产品供不应求就适当提价,产品遇冷就适当降价。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