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影评】《志愿军:雄兵出击》——单排谁掉分谁尴尬

为避免剧透,开场白将会十分抽象:在该电影中,诸位将会看到的是——《战地5pro哥狂捞薯条》、《安度因幽暗城下大战希尔瓦娜斯》、《我和伪军55开》、《美军扎堆冲锋,所以俺寻思俺也能》以及《震惊!俄乌战争竟然挖战壕,这实在是太落后了,我不能学》。

抽象内容结束,我们先说说这部电影的优点吧,毕竟是批评这部电影的一个影评。

1、对毛岸英的刻画中,利用通讯排幸存的战士来侧写毛岸英,这个手法是不错的。

2、战役战斗内容,基本属实,有为了艺术创作夸张的部分,比如指挥员旁边只有通讯排接敌,以至于付出重大伤亡,那么回忆录中的警卫班去哪了。

3、对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原因的多方反应对比,可以看出导演确实在努力学习大决战了,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值得表扬。

好了,在我眼里的优点,没了,画面包括特效说老实话,比《金刚川》要差,跟《集结号》《长津湖》里的掉渣坦克有得一拼。

至于缺点,我们就从上面优点中的战役战斗内容基本属实说起。

1、战史改编问题

如果说战史是一桌满汉全席,从选料到炒制再到摆盘最后到上菜顺序,都有严格的讲究,那么电影为了艺术创作,对这些很难欣赏的内容进行再创作,编辑,是十分正常的,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影院里,整片看完以后,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咸豆腐脑掺甜口胡辣汤再挤一坨土豆酱。回到家以后,重新翻了一下《三十八军在朝鲜》一书,才发现问题真正在哪。

我观影时意识到有问题,是看见电影中的彭老总批评梁兴初、梁兴初对熙川之战三十八军作战总结的片段,整个十三兵团,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均是准备转向屯垦的部队确实不错,但是电影中表达贻误战机是因为军长顾虑好不容易和平了,打仗老兵会伤亡这个表述绝对有问题。

《三十八军在朝鲜》一书中,与该片段对应的内容如下:

      “这次穿插迂回,虽然打了不少胜仗,但没能圆满完成任务,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我们对敌人不熟悉,还不适于朝鲜作战,不该见到敌人就眼红,非打下他不可。如果放开敌人不管,或以小部队牵制,大部队则直插指定地点,球场以北的敌人就不可逃脱,恋战使全军失去了大量歼敌的机会。这个教训对我们而言是深刻的。一个军事家或任何一个领导者,都不可因小利而忘了全局。”——第50页

     “梁兴初同志从人群中站了起来,彭总锐利的目光扫了他一眼,毫不留情地批评了三十八军:

      ‘……球场战斗,伪军两个团本来已被我截断了退路,但一一三师只去了一个团,师主力在离二三十里的地区休息,致使敌人逃跑。……从战役上说,三十八军的动作太慢了。特别是打熙川,告诉你们熙川只有一个营,你们说熙川有黑人团。什么黑人团,赫(黑)了你们自己!推迟了攻击时间,没有歼灭这股敌人,重要的是延迟了向军隅里、新安州猛插的时间。‘“——67~68页

我们看战史的内容,就能明显看出区别,一一三师延误战机并非是担忧伤亡反而是因为他们恋战,对熙川的谨慎也是因为他们自认为会在熙川碰到正经的美国兵“黑人团”,而非电影中那个片段“熙川在哪”()。

限于篇幅,这里就不赘述其他和战史不但有冲突,而且涉嫌丑化志愿军的片段,比如韩先楚副司令员下到三十八军后如何动员指战员的片段,以及徒手司机接手缴获汽车并非直接武力监视美军司机(俺寻思,就算你枪毙了有小心思的美军司机,且不说造成的损失会多大,再上哪找接替他的司机呢)。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图书馆翻翻相关战史、回忆录,比如梁兴初将军的《统领万岁军》。没这个空闲的小伙伴只需要在观影前记住,电影实际上有问题就行了,别基于电影讨论当年的志愿军如何如何即可。

2、战斗场面表现问题

首先,“因为战斗要表现的是具体的人,所以为了给观众们看大场面,不得不集群冲锋”就是句屁话。

我且不说今天的电影工业早就可以利用CG技术,搞出各种各样神奇的视角。就说老电影实际上就没有这样的片段,人相对于实际战场环境密集一点是正常的,并肩子上是什么神奇构图啊,是真的想学冯裤子的《芳华》吗,我就是看《拯救大兵瑞恩》《钢锯岭》这样用相对夸张的手法表现战争残忍的镜头中美军也没这么密集的吧。你要说需要表现我军战士士气如虹,敌方纷纷溃逃,我还可以接受这样的场面。问题是跟一群新兵蛋子(还是伪军)拼个刺刀而已,用得着打的狗血淋头的么?

战斗结束后,战士们看到煮好的饭都冻成了冰疙瘩,但是他们仍然吃不下饭,因为他们想念着牺牲的战友。三连连长牺牲了,一营一共牺牲了23位同志。有的战士偷偷地掉下了眼泪。方新同志是个优秀的政治工作者,他观察了同志们的情绪,觉得必须教育他们正确对待牺牲,吃过饭后,他爸全营集合起来了,要给烈士们开个阵地追悼会。……

——《三十八军在朝鲜》第53页。

抗美援朝战争中,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都有描写美军攻击我方阵地时,密密麻麻的场景,为啥,因为有督战队在后面盯着呢,谁都不想走在前面,自然看起来挤在一起了。而我军在接战前,于行进途中就不停的遭遇美空军的轰炸扫射,战士们再傻,也不至于看见美国佬挤在一起冲锋,所以俺们也挤一起冲锋。

回顾老电影,无论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对于这种大场面战斗的表现,都是通过多视角、旁观者视角来实现的,比如我国的《上甘岭》中对碉堡作战的一系列片段、美国的《兄弟连》中E连从阿登森林攻击小镇德军的片段。我这里说句难听话,不愧是能拍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导演,前面有成功案例,学都学不会,非要突发奇想送人头。

其次,松骨峰战斗中,我军不是没有挖工事,山峰上也并非没有遮挡。而是整座山的树被敌军炸没了。就算CG的预算有限,也不至于在最后一段战斗内容中,一开始就把战场环境描绘成没什么遮挡的小山坡,你想让没读过军史的观众怎么想,真的是只靠拼人命打赢的战斗?

3、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意境。

这是本文最严厉的批评,前面的两样我们可以认为是导演的能力不行。到了这,就是导演或者说制作组,一定有人憋着坏水,恶心的很。

剧情的改编,抬出了毛岸英烈士,作为挡箭牌,你不能直接批评他为了凸显毛岸英烈士做出的一系列改(hu)编。

为了不剧透,我提醒诸位观影后注意回忆通讯排烈士被收敛后,两位指挥员遇见一一三师来援将士时,双方对话的场景构图。跟他宣发时的小丑表情真的是绝搭。

调动观众情绪,也并不需要让整片陷入苦大仇深的意境,回顾战史,战士们其实还是很乐观,是热爱生活的。同样还是老电影《高山上的花环》《上甘岭》中,无论前面如何表现,调动观众情绪高潮的,都是一首首歌曲。结果陈大导演用在哪了?——战前动员。这个问题,同样存在于《长津湖》的两部片子中,只能再次说一句,不愧是陈大导演啊。三个人一起排位的时候,有个管虎下分,徐克不知道是上分还是下分,所以也不知道陈导拖没拖后腿,结果自己单排的时候,一眼就看出来了。

————————————————————————————————————————————————————————————

总结,本来还想把老英雄朱彦夫的《极限人生》中的片段贴上来的,想了想,陈导应该配不上这段笔墨,还是算了吧,我也懒得费劲再评这部电影了,其他可以批评的点留给别人吧。影片中演员的表现给这部电影加了分,某些台词说的有问题,不是演员的问题,他们很忠实的把导演的问题反映出来了,就好比段奕宏那个“谢尔曼M1,自重56吨,射速每分钟350发,穿甲、爆破燃烧瞬间完成,是战车里的豪杰”这段台词,丢的不是演员和编剧的脸面,丢的是片方的脸。

说老实话,如果让我两年前看这部电影,我还能评个勉勉强强,给他说几句好话。你让看过《流浪地球2》的我在今天说这些话,我着实说不出来,只能说,您到底懂不懂电影工业啊。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