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的火枪真如《投名状》里那么给力,却为何还输给湘军?
在《投名状》中的舒城之战里,庞青云等人的团练在远射阶段被太平军压制,这个片段有没有历史依据哪?
太平军在战术素养、情报搜集等方面达到了中国农民起义的最高峰,在土木工事、作战阵型等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太平军早年不但善于利用情报跳出重围,还喜欢用肉搏战打退火力占有优的敌人。到太平军后期,陈玉成、李秀成包打天下时,太平军的战术和情报运用却和清军截然相反。
李秀成的部队在晚期太平军中兵力最雄厚,他的战术特点是喜欢使用洋枪,还特别喜欢集中火力远射,“每进队必有数千杆冲击,猛不可当”。李秀成所部占据了当时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他有足够的财力让部下“鸟枪换炮”,而“没节操”的外国军火商也喜欢和他做生意。
他的死对头李鸿章用羡慕嫉妒恨的语气写道“李秀成所部最众,洋枪最多,牛芒鬼子(西方军火商)满船运购,以获大利”。。“在上海十五元或二十元能够买得到的短枪,太平军须付给走私者一百元。”“向来夷人火药每桶卖洋银三元者,今增长至二十五六元不等”,“贼匪放价收买,奸夷贪利私卖”,尽管洋人做买卖很心黑,不差钱的李秀成依旧派出了专门的军火采购人在上海同洋枪队、淮军抢购军火。
李秀成在苏州对抗李鸿章时,“洋枪多至二万杆”,还装备有相当数量的开花炮,有1000多杆来复枪组成的私人卫队。辅王杨辅清、护王陈坤书、慕王谭绍光、侍王李世贤、康王汪海洋、归王邓光明、听王陈炳文、荣王廖发寿、堵王黄文金、会王蔡元隆等人的部下也像比阔一样,组建了专门的的洋枪队、洋炮队,含聘请国外的“教友”“洋兄弟”用西洋方式训练部队,比同时期的湘军要洋气得多。
湘军集团的战术特点和自己的绿营、八旗同行截然相反,那就是重视肉搏作战,在火力上不如后期的太平军。湘军的火力每营火力小枪百杆(湘军一个标准营是500人),四人一杆的抬枪二十四杆,火枪比例还不过半。湘军所谓的小枪是“射远不过数十步”的国产火绳枪,而太平军中(李秀成所部达到了四分之一)普遍装备的洋枪射程是“两百步”。所以《投名状》里清军团练在远射时被太平军压着打有一定的历史依据。
湘军为了战胜火力强大的对手,采取了加大情报搜集整理力度的方式来预判太平军的攻势,如果判断正确,湘军则采用步步为营堡垒战术,抵消掉太平军的火力优势。湘军集团和逐步同外国侵略者达成了协议,加大了对太平军的军火物资封锁,还组成了中外联合部队消灭太平军。
而太平军一方在杨秀清死后就失去了情报优势,洪秀全的战略规划更是只能帮倒忙。所以尽管太平军和湘军相比有火力优势,战略方面的劣势却让它逐渐走向了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