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要是偷税就好了」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坏消息,前几天一个娱乐圈的“丧钟”敲响。

好消息,目前鉴定为假。

懂的都懂。

在当下环境,如果一个演员被查出偷税漏税,那无异于生涯葬送,赛博死亡。

早有范爷和爽子。

近有宋祖儿,袁冰妍,最近都被通报存在税务风险。

500

500

500

△ 多家卫视已删除宋祖儿、袁冰妍相关动态

对于没有遵守法律的艺人,他们当然应该受到应有的处罚。

但匪夷所思的在于——

明明没有官方证实,网友也对捕风捉影尤为期盼。

即将上映的《坚如磐石》。

一张聊天截图,几个不明身份的“业内人士”,被营销号煞有介事地炒作,底下的网友就一个个开始应和——

偷了!

主演偷税漏税被查,《坚如磐石》出事了。

500

500

说的言之凿凿。

但这要是真的,怎么现在还不通报?‍‍‍‍‍

就在传言之后,被传“出事”的演员还出席了官方主办的首届金熊猫奖,获得了奖项。

而且截至目前片方所有的宣传都没有回避该演员。‍‍

总之。

这个瓜越看越不像真的。

但。

一个被顶到最高的留言,还是让Sir背后一阵寒意——

“如果是假的我希望是真的。”

500

这样的论调,再往下翻。

不止于此——

500

显然这不是某些人的个别言论。

这也并不只事关某个演员。

而是你能感觉到——

一种幸灾乐祸的心理,正在形成气候。

有人会说:有别的明星偷税漏税被封杀了,你就能保证他一定不会吗?

Sir当然不能保证。

而且,谁都不能保证。

但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就是举证责任在谁的问题——谁主张,谁举证。

人没有必要为莫须有的指控自证清白,否则每个人都可能获得莫须有的罪名。

比如说,我能证明你没犯罪么?

不能。

但我能因此就把你当嫌疑人么?

当然也不能。

更不能说——如果你不是罪犯,那我希望你是。

这是多恶毒的话啊。

可以理解,今天在网络上大家越来越容易被数字刺痛——

“九亿”,是多少啊?

“208万”,普通人一辈子怎么都没有流量明星一天赚得多啊?

可是我们还是要分辨清楚,明星已经出事和希望明星出事,是不同的。

退一步说。

就算你完全不关心明星的下场,觉得反正他们赚的多,冤枉几个也不亏。

这种急迫想要踏上一只脚的群体氛围,难道真的只会针对明星吗?

在这里,不得不提起一些沉重的案例。

今年5月,儿子在校园内被碾压身亡的母亲。

她在现场泣不成声,而网友却质疑她妆容过于精致,接着开始扒起她的名牌服饰,再推测她是为了“炒作”“直播带货”。

十天后,这位母亲不堪网络暴力,跳楼身亡。

500

500

那个粉色头发女孩郑灵华。

从小和爷爷奶奶长大,保送研究生后她把好消息带去给住院的爷爷,本来是当做一件高兴的事在网络上分享。

仅仅因为发色也遭到网暴。

在和抑郁症抗争半年多后,最终还是自杀身亡。

500

500

身世凄惨的刘学州,被亲生父母抛弃,4岁时养父母因烟花事故去世,成年后找到了亲生父母,双方已经离婚,对他十分冷淡。

本来已经够可怜了。

可这样的人,在有的网友眼里好像不配拥有美好的事物。

因为他坐过飞机,在社交平台晒出过旅游照,就被指责虚荣、贪钱、享乐。

最终,刘学州在三亚服药自杀。

500

500

你发现在他们身上,网友都套用着同样的句式——

“你这么……,一定是……吧。”

你不是,我也觉得你可能是。

你可能是,我就得骂你。

今天我们经常说仇富心理。

其实还是想简单了。

他们仇的只是富有吗?那位武汉的母亲,郑灵华,刘学州,哪一个又算是富?

却都因为穿了名牌(那位母亲从事地产销售工作,名牌衣服只是她的工作服)、烫了头发、出去旅游,遭到嫉恨。

而这种嫉恨,往往被包装成朴素(伪善)的道德感。

——你享乐了,你炫富了,你堕落了。

我批判你,没毛病吧。

这样的人仇恨的何止是富。

一个普通人一点点正常的生活追求,甚至一个落难者一点点不那么悲惨的地方,在他们眼里都刺眼得不得了。

在这些乌合之众言语暴力之下的,是更深层次的怨恨,是希望这个世界变得越烂越好。

借用《罗曼蒂克消亡史》的一句台词。

把“上海”替换掉,换做别的更大一点的东西,也成立。

500

生活不易,大家都知道。

贵圈真乱,大家也都知道。

某某嫖娼被抓,活该。

某某吸毒被抓,活该。

某某偷税漏税被封杀,也是是活该。

一开始的人是痛恨纸醉金迷,德不配位。

到后来呢,他们痛恨那些没有遭殃的人,还在正常秩序里生活的人,一天没有人被毁掉,心里就刺挠难受。

于是没有坏人,也要创造坏人。

上面说的那些被网暴的普通人,就是不幸暴露在公众视野,就有人找茬和恶意揣测,把他们推下爬满毒虫的蚀骨陷阱。

说回到一开始的《坚如磐石》。

这部电影从有消息以来到即将上映,经历了多少波折,被多少人期盼着能看到,好不容易才有了今天。

而那位演员,平时路人缘很好,演技也得到认可,并不是遭人唾弃的流量明星。

这也是比较诡异的地方。

一部不招黑的电影,一个不招黑的演员。

一旦传出了负面消息,就有一群人涌上来说“希望是真的”。

这也就只能解释为——

与电影无关,也与演员无关。

只要有人倒霉了,那就OK。

如果没人倒霉?那多遗憾啊。

歌德是这么形容这种心态的:人在低劣时,除了喜欢看别人的不幸,已无其他乐趣可言。

Sir不想把这理解成一些人的,卑劣的道德。

这是一种普遍的人性。

正因为它普遍,我们也应该警惕自己陷入其中。

当人在不堪时。

可能会变得莫名的非理性

不在乎受惩罚的人是谁,也不在乎惩罚了那个人对自己是否有利。

就像有网友调侃说,每月抓一个,养老金就填上了。

500

Sir不理解他为什么会觉得罚出来的钱真的会放到他的养老金里。

但可以理解的是,他提起这茬,就说明这已经是他的一个隐忧。

现实里,需要担忧的又何止这点。

比如你的工资。

今年李佳琦一句“反思一下为什么自己没有涨工资,是不是不够努力”,让舆论彻底炸锅,太精准扎了大家的心。

比如你的安全。

今年的《消失的她》《孤注一掷》死死拿捏了观众的恐惧,手机简简单单下个注,或者结个婚旅个游,结果钱没了,命没了。

所以非理性从何而来?

来源于被亏欠感

当人无法正确认知这种感觉从何而来的时候,便会把怨恨转移向所有可以发泄的对象。

所谓的理性。

我们认为正常的道理是,好人要有好报,恶人要有恶报。

而非理性则会这样想问题:

“你没做错事就可以好好的?那我也是好人,我怎么就过得这么不如意,凭什么啊?”

所以,为什么“如果是假的,也希望是真的”?

因为如果是真的。

就多一个人和“我”一样。

或许那个人没错,也没有人愿意相信ta。

如果善得不到善报,恶得不到恶报。

那么这就是最可怕的地方——它会把正常人也变成魔鬼。

这样的人是谁?

好像不是你。

也好像不是我。

但如果把范围放到更大的“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又清晰了。

今天的氛围还是你可以无忧无虑网上冲浪,分享自我,标榜另类的氛围吗?

前不久一个险些“被翻车”的明星。

胡歌,在微博上发了一个不痛不痒的深夜emo。

500

换做一个正常的普通人偶尔也会牢骚一下吧:累了、想炒老板了、想去世界看看了。

可是到了胡歌这,差点到了被要求退圈的程度。

事后胡歌是这么回应的——

我本来觉得,微博是一个可以倾诉的地方。

500

明星的确是有点不接地气了。

一个人人都懂的道理,他怎么现在为什么他现在才明白?

Sir在后台看到越来越多的朋友说,不看微博了,不发朋友圈了,甚至你写得文章我现在也不想读了。

交流没必要。

分享没必要。

因为理解总是没有误解多。

那种欢聚一堂的,明星与大众同乐的氛围,也越来越远。

八十年代,最大的舞台就是春节联欢晚会。

在最初几届春晚,明星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很简单。

表演者就站在人群之中,观众一点都不觉得高高在上。

500

那个时候,没有什么练习生,但演员不缺十八般武艺。

那个时候,医美整形尚不发达,但遍地帅哥美女。

那个时候,包袱抖起来很自然,大家笑之前不用看看其他人笑没笑。

现在回过头去看,那个时候台上的表演者和台下的观众的距离真的好近。

500

而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明星与普通人的距离越来越远。

因为距离越远,所以越不惮于用最坏的恶意揣测对方。

互相之间仿佛都在说,毁灭吧,累了。

而且好像还真的十分解气。

曾经伸一个胳膊肘就能够得着的明星,变了。

曾经一逗就笑的观众,也变了。

关键是,娱乐圈创造再多的娱乐,也填补不了那些生活中的亏欠。

反而让人觉得你在逗乐,我在受罪,你到底想干嘛?

于是。

丧钟为谁而鸣?

在缺乏生气的娱乐圈,在充满了高压氛围的密闭容器里。

对于那些心中愤愤不平的人说——

那丧钟,就是娱乐圈最动听的音乐。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点击阅读往期精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