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乳法”:法国从尼日尔撤军、撤大使

法国大概率是要对尼日尔“构”了,就是要认怂、服软、投降了。今天最新的消息,法国将从尼日尔撤出军队和大使。自7月尼日尔政变后,马克龙当局一直不承认夺权的军政府。两国外交关系急转直下,西共体(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还对尼日尔发出了战争威胁,甚至最后通牒。

好在,这一波并没有真打起来。一方面,同样是军政府政变上台的布基纳法索和马里于7月31日发布了联合声明,对尼日尔开战等于对布马两国宣战。另一方面,法国和美国没有兴趣,也没有能力在非洲开辟另一条战线了。

最惨的是法国大使,他8月25日就被要求48小时内离境了,但法方那会还是比较强硬的,拒绝了尼方的要求。尼方也不惯着,时间一到就把法国驻尼亚美大使馆的水电给掐了,同时禁止食物运入,甚至还截获了一批试图偷运进大使馆的牛角包和法棍。9月,马克龙开始在公开场合抱怨说,法国大使已经被当成人质了,吃喝送不进去,只能啃军粮。

相比之下,法国驻军方面条件则好了很多,毕竟是部队,在尼亚美的空军基地吃喝用电还是不愁的。只是经常有群众在军事基地前游行示威,有碍观瞻。

500

终于,到了9月24日,马克龙绷不住了,发表声明称,将从尼日尔撤回大使和军队,年底前撤完。对此尼日尔方面则表示,这是“尼日尔迈向主权的最新一步……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势力不再受欢迎”。

借《是,大臣》里的一句台词来形容,“这要搁以前,就该派战舰了”。对法国来说,这个“以前”还真不太远,比如说2011年3月20日,英法美等国在利比亚上空划定禁飞区。法国航母“戴高乐”号,带头冲锋率先派出舰载机对利比亚进行打击。之后的几年,在叙利亚内战中,法国也乐于跟随英美进行对外武力干涉。而这种种行为,实际上就是粗暴军事干涉他国内政的帝国主义行径。

500

这次法国在尼日尔的退却避免了战争,确实是好事。但与10年前“武德充沛”的法国相比,如今简直是太怂了。虽说大家经济都不太好,但被前殖民地踩在脸上输出,确实有种帝国余辉落幕的唏嘘感。

对于法国来说,其非洲政策正在崩溃。法国前驻美国大使热拉尔·阿罗在8月1日刊文声称,法国的非洲政策应当重新修订,不要指责俄罗斯抢走了法国的非洲盟友,实际上,俄罗斯只是非洲反法情绪的受益者。这一点其实比较明显,诸如瓦格纳这样的俄罗斯私人军事武装集团,往往是在一个国家发生军事政变后,才进入拓展业务的。就尼日尔政变来说,就连美国政府都声明并不是俄罗斯推动的政变。

热拉尔·阿罗还称,法国不愿意放手非洲的原因并非是商业上的,整个非洲只占法国对外投资的4%到5%,而近两年集中出现军事政变的萨赫勒地区,仅占法国对非投资的10%左右。问题在于,法国并没有像独立国家那样,平等对待非洲国家,走不出殖民主义“情怀”了。法国输出的文化和制度,放在非洲反而让其腐败丛生、运行效率低下,而许多年轻非洲人看在眼里,恨在心里。这种反法情绪极易被政变者所利用,即便其上台的目的并非是解殖,可能只是单纯的文官政客效率低下,治国无方,甚至可能只是分赃不均。但政变的军事领袖都可以说,我们这是要反法反殖民。

500

反法可以说是绝对的追求民族自决的政治正确,同时也是客观上的制度需求。非洲国家只有寻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可以落地的发展策略,才能去除主权负外部性,达成真正的上层建筑的去西方依附。否则只是解除了旧殖民,而陷入了新殖民的陷阱。只是新上台的军政府能不能做到,还是得打个问号的。

此外,对于法国来说,向非洲出口其所谓的“自由民主”体制,造成的问题往往是一个孱弱的中央政府。这很正常,因为这种“民主”改造就是意味着政府放弃权力,弱化中央。但在这种尚未全面完成中央集权制的地区,弱中央只会造成地方的分封化、军阀化。最终的结果就是,越复制西方制度,地方越强,叛军越多。为了打击这些叛军,非洲国家又不得不向前宗主国求助,而前宗主国也愿意为这些国家的部队提供训练。

最终,中央文官集团越来越弱,军方越来越强,地方叛军越打越多。在这种模式下,只要文官集团治理出现问题,军方政变或者陷入内战,就是不可避免的结果了。恰巧,最近的国际经济局势很差,非洲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政变和内乱就多了起来。西共体并没有向他们声明的那样,急于派出军队平定尼日尔,恐怕也与他们自身面临类似的问题有关。

说到底,摆在所有非洲国家面前的难题,与几十年前相比,没有太大的区别。仍然是去依附、去主权负外部性。不一样的是,近几年西方国家对外武装干涉的能力是在下降的。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非洲人民也需要探索符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