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要复苏,很多中国企业出国做生意,但现在我们的涉外律师明显不够用
我这次采访可能发现了一大波就业机会!现在经济要复苏,很多中国企业出国做生意。但到了外面,一旦发生诉讼或纠纷,就是个麻烦事。未来这种事恐怕只会多,不会少。不过这倒不是坏事,这是因为咱企业盘子大了,海外利益多了,自然难免磕碰,要维权的需求就多了。
“我们的企业走到哪里,我们的法律服务就要提供到哪里。”
但现在,我们的【涉外律师明显不够用】,前景好,缺口大。
“中国律师总数约68万人,但涉外律师大约是1.2万。他们每年要处理1300多万件法律事务,大部分是涉外案件。”——这实在有点不成比例。这是我周末在北京采访【全球工商法治大会】了解的数据。
其实这数字本身还不是最大问题。打官司也不是光靠人多,关键是人才竞争力:涉外律师,跑到人家地盘去维权,必须说得了外语、怼得过对手、算得明白账、打得赢官司。
一些学这专业的网友吐槽,“法律英语”是完全是一门新外语。也是,法律是个严谨的事,打官司动辄标的上亿,责任重大,里面的外语术语肯定不好学,但一学就会的专业,也肯定卷啊。
这个【全球工商法治大会】是中国贸促会在北京举办的,世贸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高管,以及全球企业家、法律界人士,都来了,约500参会。
央视网的小伙伴还帮我做了一个采访视频,大家可以看看,正规军一出手明显比我自己做的高大上。
会上的这个“工商法治”,还不仅是说给中国出海企业维权,还有外企在中国,如果遇到法律纠纷,咱怎么办。比如有企业说他们在中国遭遇知识产权侵权啦,有企业说尾款没给结啦,有企业遇到新产业(比如直播带货)、却还没有完整立法和规则,怎么办?——这些都是会上在讨论辩论的。
这也是需要大量【涉外律师】的地方,也不一定是狭义的律师,是需要【涉外法律人】。无论是打官司,还是立法,都需要。因为:
现在虽然一些国家劳动力成本比咱低,但外资为什么仍愿意到中国来,就是看上了我们不仅市场大、社会稳定、基建给力(货能及时运走,也就是供应链靠谱)等等,还有一个逐渐强大的“看不见的基建”——就是咱的法律和规则。
修桥修路修港口,咱基建狂魔没得说,那都是看得见的路。
法治靠谱,清晰透明可执行,那是企业运营时看不见、又绕不开的路。
国际上现在越是变乱交织,越是总有不讲信用、毁约退群、无端冻结资产之类的烂事出现,咱国内越不能乱,越要在法治这“看不见的基建”上,也当基建狂魔!
做得好,外资就更愿意来,外资愿意来,咱经济复苏就更快。
(这里插一段外资进入中国的官方数据,免得又有人唱衰说“外资跑了”:今年上半年,法、英、日、德对华投资分别增长173.3%、135.3%、53%和14.2%,外企在华新设外资企业总计2.4万家,同比增长35.7%。)
而且法治这“基建”,咱没法自己关起门来干,需要法律界和各国企业家商量着干。
这也需要咱的【涉外律师】们,在未来很多年,都保持跟全球的法律界和企业家的交流,商量着制定符合市场一线实际的法律规则。
尤其是要跟企业家商量,听听来自一线的声音。让“工商”和“法治”两拨人来一起开会,也是这个首届会议,最创新的地方之一。
尤其出现全新的商业模式后,法律和规则,不是法律人坐在办公室里憋出来的,而是企业家在一线干、消费者边买边吐槽、法律界再跟进各方诉求、政府再商议决定,最后大家一起商量着磨合出来的。
例如,会上中国香港律政司前司长郑若骅女士,说的内容信息量很大,我听了也很受启发。她说的大致意思是:
——数字经济、电商、直播带货等新商业模式,太新了,三年疫情又进一步改变了这些商业模式,所以现在很多规则都没建立清楚,于是总会出现新的纠纷。一旦涉及到跨境的电商,到了外国,这里面又有数据安全问题,更麻烦了。于是,有些国家面对这些纠纷,干脆以此为“数据安全”为由,开始搞贸易保护、单边主义。但这不是出路,唯有坚持“让国际法治能够发挥关键作用的”多边主义,才能商量出一套可行的办法,让全球共享这些新业态带来的机遇,而不是各国都关起门来还沿着旧路走。
一段话把现在贸易保护、单边主义的一部分借口和动机,都分析透了,又提出了解决思路:开门商量,形成规则。所以还是需要【涉外法律人】。
再比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副总干事在会上说,现在创新中心正转移到亚洲亚太地区,尤其是亚洲,这里知识产权的申请已经占到全球总量的70%。但同时这也是挑战,需要各国进一步将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化】,确保在这一方面的公平和公正。对此,大家都要增加法律的确定性,好给企业带来更多确定性。
还是需要【涉外法律人】去一条一条掰扯。
以上都是大会开幕式短短1小时左右说的内容。这会议还有多场平行论坛,感兴趣的可以去网上搜搜详情。我还是尽量控制文字长度吧!就说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