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说开去

一部红楼梦,因其未能完稿,又加上一喉两声的写作手法引来众多解读者,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角度不同,解读各异。从各种资料综合来看,红楼梦是由前明遗老完成,后由众多爱好者进行了补写和增删是确定无疑的了,所谓“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由于清朝前期政治空气的白色恐怖导致文人对自己以往的文字作品都是斟酌再三,甚至不惜毁掉,唯恐留下什么证据被统治者利用给自己和亲友带来灭门灾祸。因此,模糊现实背景,不写朝代,模糊官职名称等成为自保的一种办法。关键的地方又往往用“幻”或者“梦”来代替,只怕留下口实,但是担心读者看不懂,体会不到作者的深意,又专门提议注意出现梦或者幻的地方。但是不管怎么样,红楼梦的艺术性和现实性都已经说明红楼梦是部伟大的作品。

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不同的年龄段阅读红楼梦都会从中读到不一样的东西,年轻时候,尤其是十几岁时看的红楼梦仅仅看到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也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及薛宝钗的情感纠葛。但是人到中年,随着阅历的丰富,就能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在很多方面的描写都是有深厚的生活现实背景的。正如文中所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年轻时候深以黛玉不能嫁宝玉为憾,就如同鲥鱼无刺,海棠无香一样,成为恨事。林黛玉甚至还死在宝玉和宝钗的大婚之夜,悲情渲染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当时年纪虽小,只能看个热闹,但同时也会有一个小小的疑惑,作为深爱黛玉的外祖母,贾母为什么没有在其健康时将二人的婚事定下来呢?非得让王夫人薛姨妈他们上下起手瞒天过海?人到中年,年届不惑,果然什么事情都能想明白了。其实所谓的金玉良玉和木石前盟都是小孩子的一厢情愿,或者说他们三个的婚事是不可能的,是小孩子过家家的戏言,根本就当不得真的。

500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已经提到,贾府这样的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儿孙是一代不如一代了。贾府面临的形势在走下坡路,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面临着极大的困难。贾母的儿侄辈,只有贾敬有能力挑起荣宁二府的大梁。贾敬却又撂挑子完全不管了。贾赦袭着爵,但是没有官职,贾政是户部员外郎,五品的职官,也曾外放过学政,顶多就是越级使用,回京后也未升职。贾珍也是袭着爵位,未担任官职。贾琏没有官职,想必读书也不是材料,出外为官,维护贾府的外在利益应该也是指望不上的。其他小辈的,尚未成年。也就是说,和一二代国公爷在的时候差出十万八千里去,已经远离了权力中心,贾府的势力只能在中下层官员中得到扩展,所以贾政帮贾雨村谋划应天府知府十分顺利,贾珍花钱给儿子买一个没有实缺的龙禁尉也非常容易,但是再往上走,已经非常困难了,比如贾政外放学政三年回来官职没有得到任何变迁,一省学政是三品官职,也是非常显赫的地位,但是外放三年回京后职位没有任何变化,说明能力不够水平差,差事办砸了,或者说没有得到皇帝的信任,不允许贾家再有人出现在中枢的位置。贾政的仕途其实已经到头了。围绕着贾家的这四大家族基本上都是处于没落状态,薛家几乎临近破产。只有王家还有王子腾撑着门面,还能升官到九省都统制,对应着九省的军队职务最接近的是明代的九边军镇制,九边军镇每个边都有自己的都指挥使,背后还有太监,基本上军权都直接掌握在皇帝手中。九省都统制就是明升暗降的一个职位,一个临时性的协调职位,从京营节度使的实权官职到九省都统制的虚弦,明显也已经失去了皇权的信任。史家虽然一门两侯,但是家境却越来越差,比如湘云在在叔叔忠靖侯家寄住,还要做手工补贴家用。凡此种种,作为四大家族之长的贾府要做的事,就是重新布局,中兴贾府就要推出一个才勘大用的顶梁柱,在外能进入权力中枢,在内能统领整个家族,连带这自己的势力如史家王家薛家等一起振兴。其实贾府上一代掌舵人就已经看透趋势提前布局了,比如贾母将女儿嫁给林如海。林如海家四代列侯,林如海又是前朝探花,从兰台寺大夫调任盐政,前途无量。按照明清的惯例,盐政收入的一大部分会进入皇家府库作为皇帝私人的收入,因此盐政官员必须是皇帝的亲信。林如海只要把扬州的盐政办好了,即使不像曹寅那样将来会担任两江总督,也一定会回京进入中枢。林如海自己也非常清楚,因此在扬州办差十分卖力,兢兢业业,可惜把自己身体熬坏了,四十多岁就死去了,只留下一个林黛玉。贾府的主政人提前谋划的和林家结姻是非常有眼光的,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林如海还未等到飞黄腾达就患病死去且没有留下继承人。如果有继承人,皇帝说不定念及旧情对其后代会照拂一二。贾政长子贾珠娶的李纨是国子监祭酒的女儿等等。这都是从武到文的转型,且脱离于四大家族和四王六公联姻的新进势力。后来贾政作为一个户部的职官能外放担任一省的学政,未尝没有李家门生故旧的暗中帮忙。

贾府面临着掌舵人青黄不接的严峻的局势,贾府的主政人会如何谋划贾府的未来呢?儿辈都没有出戏,孙辈的贾宝玉成为整个贾府的希望,寄托着重振祖先荣耀的重任。荣宁二公托梦也说是宝玉是贾府唯一的希望,将来宝玉靠科举出头,再依靠贾府的势力和其他力量,例如妻家势力,是完全有望进入权力中枢,再度恢复荣宁二公在时的辉煌。这样的情况下,宝玉的婚事其实就是头等大事,宝二奶奶的人选肯定是重中之重。所以在宝钗和黛玉中挑选的概率极低。而且还得是望族,将来能够给予宝玉仕途上的协助。所以,张道士准备给宝玉保一门亲事被贾母一口回绝,贾母对张道士非常了解,知道他接触不到那个层次的家室。再比如,贾政的门生傅试的妹妹傅秋芳,虽然也生的花容月貌,知书达理,傅试也是几次打算和贾家结亲,将傅秋芳嫁给宝玉。但因为傅家根基太浅,贾家根本就看不上他们。这也从侧面说明,给宝玉说亲的人家肯定也不少,但是因为都不符合贾府的谋划,所以宝玉的亲事一直没有定下来。

500

南安太妃到贾府上看小姐们的时候,贾母将探春宝钗黛玉三个最出色的姑娘全部喊出供南安太妃过目,贾母以为太妃是来保媒来了,而且也知道南安太妃保媒的亲事肯定差不了,南安太妃交往的门第肯定也是王候一类。而且挑走我们一个,难道不应该再给我们一个吗?比如某某王的郡主未尝不能下嫁给宝玉啊,贾母未尝没有换亲之意。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谁能想到南岸太妃是在给自己的女儿挑替身去和番呢?冥冥中自有安排,这也说明贾府的败落是难以避免的了。贾母既同意让黛玉和宝钗陪同探春一起出来见南安太妃,任其挑选,也说明至少在这个时候宝钗和黛玉都没有进入准宝二奶奶的名单中。  

 说句题外话,南安太妃到贾府挑和番的公主替身肯定是皇帝允许的,而且皇帝可能也大概知道大观园里都住着什么家的人。另外也说明所谓的四王八公同盟非常的松散,皇帝略施小计,四王八公在面对自己的利益的时候首先就会崩溃,南安太妃到贾府挑和亲替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按照惯例,和亲的公主,基本上不会是皇帝的女儿,虽然史上也有,但那是极少数,大部分是从宗室诸王公中挑一个嫁出去了事。比如文成公主也是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王昭君甚至只是一个宫女而已。皇帝就这么简单一招,基本上就拆毁了南安郡王和其他三王八公的同盟,而且引起了这十几家的互相疑忌和猜测。说明皇帝的政治手腕确实高明。

回过头来说黛玉和宝钗,从这两人本身的素质来说大家公认这二位都是不错的,将来也是很好的夫人人选。但是于贾府这个即将破落的豪门贵族无任何助益,对宝玉的前程也没有任何提携,所以荣国府新二奶奶会是他们中的一位吗?可能性非常小!除非四王六公或者其他新进势力都不愿意和贾府结亲无可奈何之举,当然,贾府也肯定会会拒绝掉其他前来攀附者,如傅试之流。

在无可奈何之下,只能二选一的情况下,黛玉和宝钗谁会成为宝二奶奶的可能性更大呢?二人虽然才情卓异,但是成为宝二奶奶的考虑的第一位因素仍然是其背后的势力和背景。首先说黛玉,黛玉家四代列侯,到了林如海这里,才以科举进身,并以御史身份转任盐政,从明清官员任命情况来看,出任盐政的一般都是皇帝的亲信,书中也说林如海是被钦点为盐政。所以林如海到扬州要么是给皇帝搂钱,要么是皇帝外放出去历练,将来成为皇帝的左膀右臂或者主政一方,就如同康熙和曹寅。所以林黛玉其实是背景最为深厚的一位。如果林如海还在世,林黛玉的宝二奶奶地位是绝对丢不了的。但是林如海一死,黛玉的处境就尴尬起来。

薛宝钗是最没有可能做宝二奶奶的。薛家已经破落,又是商人家庭,对贾家无任何助益,而且薛蟠还老是给贾家惹麻烦,避之唯恐不及怎么可能主动联姻。

文中透出的隐隐线索,四王八公和现任皇帝不怎么对付,他们应该是都曾经效忠于义忠亲王老千岁。现任皇帝是靠非常手段上位,就是让义忠亲王老千岁坏了事。所以皇帝也一直在分化拉拢四王八公,比如拉拢北静王,赐北静王鹡鸰手串,鹡鸰,寓意兄弟亲密的意思。但是却北静王转手就给了宝玉,用在培养自己势力上了。分化手段最典型的就是外藩和亲,先找南安郡王,然后又默许南安太妃找贾府女儿做替身,就是为了激化他们的内部矛盾。

四王八公联盟其实还一直各怀心思,有坚定对抗者,也有摇摆者,比如贾府就是典型的摇摆者。送元春进宫,和林如海,皇帝的亲信联姻。坚定对抗者就是北静王,以及冯唐冯紫英之辈前往潢海铁网山打围的一帮人,这些人里显然也有其他几公或者代理人,潢海铁网山打围贾府是被排除在外的。荣宁二府都没有人参加。北静王本就早已有不臣之心,而且谋划长远,专门笼络贾府未来的主政人贾宝玉。奈何贾宝玉实在就是一个绣花枕头,忠顺王长史找上门借寻找琪官兴师问罪,宝玉就马上出卖了北静王。摇摆中的贾府是两面不讨好,在皇帝那边,贾家一边向其示好,送元春进宫,和林家联姻,一面又和其他意图皇位的王公勾勾搭搭,惹恼皇帝是迟早的事。贾元春和王夫人最为愚蠢,完全看不到这一点。贾元春身在皇宫,又是贵妃,却没有丝毫办法获取皇帝的信任,甚至一个王府的管家都能对贵妃的亲爹吆五喝六。她自己都说皇宫是“见不得人的地方”,显然不但不受宠爱,而且是被打入了冷宫了。作为一个受冷遇的贵妃,不知道低调求生存,却敢大张旗鼓的回家省亲,真的是无自知之明。贾元春此人无知人之任,又无处事之明,真的是悲哀,贾府被抄家她也要承担重大责任。贾母大病期间,愚蠢如王夫人以为凭着瞒天过海给宝玉和宝钗偷着完婚就万事大吉了,却完全想不到贾宝玉的婚事根本就不是单纯的她自己儿子的婚事这么简单。宝玉的婚事就代表贾府未来的走向,以及贾府的站队。这恰恰是压倒贾府最后的一根稻草,贾家的宝二爷娶的谁家的女子皇帝怎么可能不知道?黛玉和宝钗在这里已经不是个人选择了,而是对皇帝是否忠诚的象征。舍掉皇帝亲信的女儿继续你们四大家族的联姻说明还是意图和四王八公站在一起和皇帝对抗。所以,贾元春立刻被赐死,贾府的抄家令跟着就来了。

500

贾府应该是最先被收拾的国公世家。而且贾府一抄,贾家的附着势力王家史家薛家就被同时抄了。87版电视剧说此时北静王前往北境巡边,没能帮上忙。其实是编剧完全不了解此事的逻辑。贾宝玉被忠顺王府的长史一诈就出卖了北静王,而且在北静王府与众多奇人异事的“约谈”中说明贾宝玉已经从四王八公对抗皇权的核心势力中被剔除了。贾府出事,北静王不会出手相帮。但是话又说回来,贾府两边摇摆虽然可恨,但是贾府倒下后,皇帝转过头对付的就是他们了。可以预见的是,其他四王六公的覆灭也是在不久的将来了,而且第二个出事的一定是南安王府,不是彻底倒向皇帝,就是也被抄家入狱。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