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穿越:纸上的新疆之旅

“有人说,走到世界尽头,便是天堂的入口。可世界没有尽头,我们也不曾见过入口,所幸宇宙垂青这个星球,留给了人类一个地方,叫新疆……”

北疆的浪漫抒情,南疆的雄浑壮丽都将新疆这片土地显得格外动人。

很多时候,我们很少从旅游观光和当地发生连接,那如果我们以文学的视角去审视这片土地,会发生什么惊奇的际遇呢?

文学里的新疆,是一望无际的草原、羊群、山脉;是走进平常百姓家的喜怒哀乐;是故事情节中时代变迁的浪潮。

本期“聊撩好书”,带你从文学作品中品读新疆!

500

图片来源:小红书@克劳德的旅行

500

第一站:认识新疆

《新疆词典》 沈苇

出发前,如果你想从人文、历史、地理、人物、动植物等多个领域了解新疆,本书则是你的必读书籍之一。

500

《新疆词典》是沈苇的散文代表作,作者用111个名词重构出了他理解的“新疆”。

正如书名所写到的一样,这是一本词典形式的散文集。

通过英文字母A到Z的顺序将新疆自古以来的名人、城市、瓜果甚至到每一寸土地上生存的植物和动物一一例举出来,不论是信息量还是史料价值都很大,可谓是对新疆的立体呈现,让人更加直接地认识新疆、了解新疆。

沈苇除了写作之外,还是一位西部漫游的旅行家。

对于中亚文化和人文地理他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和认知。

曾经的记者经历,让他形成了西部行者的阅历视野和跋涉精神,笔下的文字时常灵动又抒情,有着与时代共同进步的倔强。

他对新疆的观察与思考,赋予了《新疆词典》一种浪漫、抒情和夸张。

艾德莱斯绸缎、巴扎、沙漠、草原、楼兰、天山……这些边疆文化版图的引擎,似乎一眼就可以看到骆驼行走在沙漠上,野马驰骋于草原和人民安居乐业于绿洲的景象。

500

500

第二站:走进新疆

《这边风景》王蒙

16年的新疆生活,让王蒙着墨写下了《这边风景》这本巨作。

回忆起巴彦岱这个伊宁小镇上的生活,让王蒙的驻疆经历如同血液般流淌在身上。

500

“回想和谈论我们在伊犁的生活,唤起并互相补充那些记忆,寄托我们对伊犁的乡亲、友人的思念之情,快要成为我和家人谈话的一个‘永恒主题’了。”

《这边风景》创作于1974-1978年间,被读者誉为西域的“清明上河图”。

这本书记录作者在新疆伊犁地区生活16年真实故事的同时,还通过与当地人日常的生活接触,展现了新疆独有的风土人情。

这本书虽已诞生了41年之久,但因其有着时代的烙印,至今依旧极具魅力。

在书中你可以从新疆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看到他们的质朴和善良;可以从精彩绝伦的故事情节中“品尝”到各式各样的干果和糕点,咸奶茶、马奶酒、手抓饭、油塔子;甚至可以学一两句流利的维吾尔族语:“阿达西,亚克西木!”

对新疆全景式的描绘,足以让一个从来没有去过新疆的人对新疆充满了想象和憧憬。

500

500

第三站:北疆风光

《我的阿勒泰》   李娟

游历过上述两站,想必你对新疆的生活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

俗话说,南疆看人文,北疆看风景,接下来我们就要“进入”北疆最美的地区——阿勒泰。

阿勒泰,北疆之北,全国赏秋天花板。在李娟的眼中,阿勒泰是一幅画,画里是一片静寂的美好,偏远寂静的阿克哈拉村,有戈壁雪山,有草原森林;沙依横布拉克的夏牧场,有游牧的牧民、一群欢乐的伙伴,更有她深爱的妈妈和外婆。

500

她把全书分为两辑,第一辑记忆之中,记录了在喀吾图和阿克哈拉村细碎坚忍的生活画面,第二辑角落之中,书写了李娟和母亲及外婆随牧民迁徒、流动的日常。

李娟是一位天生的作家,她用饱含深情且风趣幽默的文笔,呈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比如在”喀吾图的永恒之处”写到,因为一场误会,小孩在雪灾的夜晚,踩着厚重的雪地跑了十几公里,只为了解释,自己的妈妈并没有偷裤子;又比如在“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漠”中写到,在茫茫戈壁中,摩托车漏油抛锚,遇到牧民小伙,匀出自己的汽油,给予她们希望;之后迷路,搞不清东南西北,又能遇到解放牌司机,送油送水……

这些艰苦的生活、凛洌的环境,她看似在平淡的描写,但从中透露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向往、对生命的思考。

或许正是因为阿勒泰这片土地的存在,人们那些古老的法则和与生俱来的秉性,赋予了人们生生不息的缘由。

500

500

第四站:草原休息区

《草原火母》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

500

草原是新疆独一无二的风景,牛羊肥硕、牧草碧绿、空气自然清新。

在炎热的夏天,绿色的草原、蓝色的河流、白色的冰川,新疆人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清凉胜地。在众多的新疆草原里,哈萨克牧民是最常见的身影。

《草原火母》是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众多散文集里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她的作品通常以母族文化和哈萨克族历史为主,用女性特有的生命激情与浪漫勾画出草原女性眼中的家乡,用阴柔交换的文字,为人们探索哈萨克族,尤其是女性心理世界提供了崭新的窗口。

“我不是为写哈萨克而写哈萨克的,文字间的民族色彩应该是自然而然的流露,不是刻意的,毕竟哈萨克生活是我的根基、给养,它对我的影响是主动的,我在它的里边。”

500

“从脚下的泥土中获得关于生的灵感,获得关于前世的感知,甚至获得关于来世的启示。”

《草原火母》中,叶尔克西讲述了许多有关哈萨克族“群族记忆”,哈萨克草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脉络,这也正是哈萨克族崇拜草和火的原因。

四季转场的游牧生活,支了拆,拆了又重新搭建的毡房,靠牛羊,奶制品维持体力和经济,广阔的草原成为了一代代哈萨克族人民的物质和精神家园。

闭上眼,书中作者书写的文字仿佛跳跃在辽阔的草原,骑着俊俏的野马肆意奔跑,让人舒畅无比。

500

第五站:南疆风光

《驴车上的龟兹》刘亮程

持续一文的“新疆行”也快到此结束了,逃离城市的喧嚣,没有汽车带来的便捷,最后我们一起骑着毛驴车,感受慢而惬意的南疆风光。

在塔里木盆地的大地上,奔走着一种古老的交通工具——毛驴车。

在交通不便的时代,毛驴车是新疆农村里必不可少的通行工具。

淳朴的维吾尔族大叔,肩头扛上坎土曼,赶着毛驴车走在乡间,身后的驴架上坐着怀里抱着孩子的农妇,头巾迎着风徐徐飘动,这样的景象,在那时成为新疆一道独有的风景。

500

龟兹,是如今新疆库车的旧称。

刘亮程受出版社之约,要写一部关于小镇的书,刚开始并没有打算写库车。

但当他的南疆之行,走到库车时却被它的老城留住了脚步。

《驴车上的龟兹》就此而生。

书中刻画了打铁匠吐尔洪·吐迪,守着两颗榆树的阿木提等人物的形象,昏黄暮色中的老街巷,犹如驴车一样缓慢悠长,没有现代城市的喧杂。

即便驴车慢慢地被先进的电动交通工具所代替,但是大到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小到田野里的小草,都不必担心被人铲除。

在刘亮程老师的作品里,我们始终能看到现实的影子。

500

今天的“新疆行”到这里就要说再见了。

 “新疆是文学的富矿”,丰富多彩而又复杂的文化以及不同的生活方式让新疆的各个地区成为了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彩色画廊。

从文学去“悦”读新疆,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探索更多文学的可能性,去经历,去感受,去创造更多的机会!

背起你的行囊,一起去新疆吧!让我们期待下次再会!

主      编:阿布

副  主 编:刘美仪、艾孜则、许露琪

版      块:聊撩好书、疆来电台

版      主:穆巴热克、米合热阿依

作      者:穆巴热克

主      播:董芳妤

校      对:努尔扎代木

排      版:热孜万古丽

图片来源:网络、豆瓣、小红书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