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男”“孔雀女”,谁的爱情观更现实?
作 者
胡安宁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吴晓刚 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与公共政策学部讲座教授
图/“凤凰女”樊胜美(《欢乐颂》)
当今社会,媒体塑造了大量“凤凰男”、“凤凰女”的形象,他们被原生家庭经济条件和父母教育水平所影响,希望通过婚姻来实现阶级跨越。热播影视剧《欢乐颂》中,“凤凰女”樊胜美背负着整个家庭的重担,受市侩父母的影响,她甚至不能谈一场自由平等的恋爱;而富家女孩曲筱绡则不需要有太多经济顾虑,更容易寻找真爱。
虽然包办婚姻已经在当代绝迹,但父母仍旧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孩子的爱情观。人们认为,父母受教育水平低,家庭经济条件差的人择偶时往往更现实;父母受教育水平高的人则相反,他们更关注内心感受,有更浪漫的爱情观。
图/富家女程莉莎的爱情观(《妻子的浪漫旅行》)
这种现象在社会学中可以用后唯物主义(Postmaterialist Theory)来解释。这种理论认为经济安逸是理所当然,关注生活质量和生活美感,浪漫的爱情代表了典型的后唯物主义理想。有大量研究表明,生活在富裕家庭环境中可以培养后唯物主义,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更有可能为孩子提供一个富裕的成长环境,这些衣食无忧的孩子更有可能拥有浪漫而非现实的爱情观。此外,教育成就本身培养了后唯物主义取向。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本身更有可能提倡浪漫的爱情观,通过社会化传递给他们的孩子。
社会学还有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理论。
社会闭合理论(Social Closure Theory)认为属于某一特定地位群体的人倾向于设置障碍,使进入该群体的门槛具有排他性、限制性及条件性。配偶选择是一个典型的保持社会地位封闭的机制,有地位优势的父母更愿意鼓励子女选择相似优势背景的潜在配偶,从而强化自身的优势地位。按照这一思路,像爱情观这样影响择偶倾向的因素就不是个人选择,而是由现有分层结构所驱动的。那些父母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能够被社会化,更喜欢背景相似的伴侣,从而产生现实的爱情观。
图/顾里“没有物质的爱情只是一盘沙”(《小时代》)
另外,维持消费水平的意愿也促使了社会地位的封闭。家庭经济较好的孩子有较高的消费水平,因此当他们思考爱情的意义时,出于保持高消费水平的动机他们的观念会变得更加现实,更容易选择门当户对的爱情。如同《小时代》中顾里所言,“没有物质的爱情只是一盘散沙,不用风吹,走两步就散了”。
那么,到底哪一种情况才更符合中国的实际呢?
基于首都大学生成长跟踪调查(Beijing College Students Panel Survey, BCSPS)的数据(详情可划至文末查看数据介绍),胡安宁和吴晓刚的最新研究分析了在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爱情观与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关系,首次系统地解释了家庭背景对中国年轻人的择偶倾向的影响(原文发表于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Parental Education and College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Love: Survey Evidence From China”)。
在BCSPS的调查中,被访大学生被要求对如下关于爱情观的陈述进行赋值,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通过上表,可以看到,现实爱情观的总分为25分(5×5),浪漫爱情观的总分为30分(5×6)。
图/现实爱情观与浪漫爱情观的测量
胡和吴将两个维度合成一个变量,来测量大学生的爱情观是浪漫还是现实。最浪漫的人得分为0,最现实的人得分为1,即得分越低越浪漫,得分越高越现实。总体来看,标准化后的爱情观大致遵循正态分布,相当大比例被调查的大学生位于中间。
图/大学生爱情观得分分布
研究结果显示,在当代中国,社会闭合理论更符合当前实际,即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大学生子女越倾向于选择现实的爱情观,这与社会媒体的刻板印象相反。这种关系不仅适用于男生和女生,也适用于不同年龄段。
图/父母教育水平越高,子女爱情观越现实
研究发现,这种影响是通过家庭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本的中介作用建立起来的。
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子女爱情观的影响中,有25%通过家庭经济资源来实现的。根据社会闭合理论,教育程度越高的父母更有可能为孩子提供富裕的成长环境,这可以通过鼓励孩子保持他们现有的经济地位来培养现实的爱情观。当子女习惯于父母提供的优渥环境时,便难以接受浪漫的爱情观所带来的阶层下滑、消费降级的后果。
图/富家子弟消费方式(《小时代》)
根据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概念,文化资本包括内化文化资本(embodied cultural capital),具体化文化资本(objectified cultural capital)和制度化文化资本(institutionalized cultural capital)。本研究主要聚焦于内化文化资本和具体化文化资本:前者指性格、举止、谈吐、喜好和思考模式等,这种文化资本犹如融入身体,内化其中;后者则指被赋予文化含意的物品,如油画、雕塑等艺术品,这些物品可以作为货物,在买卖中直接兑现为经济资本。
父母教育程度对子女爱情观的影响中,约有四分之一是通过具体化文化资本产生作用的,内化文化资本没有显著作用。从社会闭合理论的角度来看,文化资本能够促进现实的爱情观,因为雕塑、油画等艺术品往往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来实现。
在当今中国,社会不平等加剧,两极分化更加严重,迫使年轻人考虑潜在伴侣的物质基础以保障婚姻的经济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影视剧中所描述的,家庭经济地位处于劣势的“凤凰男”“凤凰女”们希望通过婚姻实现阶级跃升自然正常。
然而,胡和吴的研究证明,相比于“凤凰男”“凤凰女”,出身优渥的“孔雀男”“孔雀女”们在择偶时甚至更加现实。王子和灰姑娘的故事在中国越来越不可能存在,王子和公主的故事才是现代社会的主流。
这些具有家庭经济优势的人倾向于与门当户对相似的人结合,希望依靠家庭经济地位进行次序配对(assortative mating),从而保持经济优势的代际传递(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减少家庭资源重新分配的可能。
撰稿:赵明 郭艽
编辑:郭艽
数据介绍
“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Beijing College Students Panel Survey, BCSPS)的研究总体限定为北京市范围内所有教育部直属、其他中央部委或北京市所属非民办大学中的全日制本科生。调查总体为2006 年和2008 年秋季入学的本科生,在2009年分别处于大一和大三。该项目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对北京15所高校的4771名大学生进行追踪调查,旨在通过搜集长期追踪数据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经历以及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转变过程进行系统的实证研究。首期调查于2009 年完成,2010 年、2011 年、2012年、2013年又分别进行了四次追踪调查。
该项目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NSRC)资助并实施。2009年和2010年调查曾得到香港科技大学研究项目竞争基金(RPC07/08.HS02)、香港研究资助局优配基金(644510,项目负责人:吴晓刚)、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2009030080,20100030415,项目负责人:冯仕政)的资助,研究设计也曾得到香港研究资助局优配基金(644510)的部分支持。
文章来源丨启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