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新:假如吴战垒先生还健在
假如吴战垒先生还健在
金新
9月9日,有学军中学校友发上一张照片一一“杭大中文系63届毕业60周年同学会”,某名牌大学G教授让我写一篇时评一一“假如吴战垒先生还健在”!教师节前夕反思一下教育虽很有必要,但我实在没功夫,这几天恰逢《读写》杂志审稿。然而,9月10日,兔年教师节这天傍晚,最终还是禁不住写作的强烈欲望,敲响了思考的键盘。
学军中学原名杭大附中,与杭大走得比较近,很多老教师都是杭大培养并输送的,于是,有洋洋自得者常说:“杭大中文系为杭大附中语文组培养了一批顶尖高材生!”其实,杭大中文系毕业生中文墨不通者亦大有人在 。其实,现在很多大学认识到,中文系很像个“养猪场”,所以有的竟然打算干脆不设这种无聊的系了。
曾几何时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怒斥:“中国大学已经变成了养猪场!”有网友评论说:“ 一针见血,句句实话,中国大学不是在为国家培养人才,而是成了收款颁发文票的机构,大学生就像下兔子似的,一窝接着一窝,毕业即失业,苦了家长,坑了国家,教育产业化害人不浅哪!难道不应当对教育这一‘改革’进行改革吗?”其实,阚凯力先生与众网民的话实在有失严谨甚或偏激,“教育产业化”是1999年6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在高校全面推行的,“养猪场”之迹象之前国家包分配之时就有了,而且无论之前之后主要在文科,确切地说大概率在中文系。
当然,这样说,绝非掩盖杭大中文系毕业生杰出者存在的事实。
想起了出类拔萃的中国文史专家吴战垒。
吴战垒,1963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专攻古诗文,兼及陶瓷欣赏、收藏;从事编辑工作近40年,生前为浙江古籍出版社编审、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汉语大词典》编委、浙江省收藏协会顾问。
方勇的《缅怀吴战垒先生》深情回忆道:“在浦江中山中学任教时,我认真拜读了吴战垒先生的《文艺欣赏漫谈》。此著见解精卓,文笔优美,对我理解文艺的基本原理和规律颇有启发,并为家乡能有这样优秀的学者感到十分自豪。1994年9月,我有幸忝列杭州大学中文系吴熊和先生门下攻读唐宋文学博士学位,而吴熊和先生与吴战垒先生皆曾亲炙于夏承焘先生,二人私交甚密,兼以吴战垒先生的女公子吴蓓与我同为吴门弟子,其公子吴敢又为我博士同学,故而我与吴战垒先生一家都有往来。在就读博士的三年中,我比以往更多地接触到了吴战垒先生,实际上他也间接参与指导了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南宋遗民诗人群体研究》,并参加了我博士学位论文的答辩。因为写作学位论文的需要,我在这三年时间里认真拜读了吴战垒先生的《千首宋人绝句校注》《唐诗三百首续编》《元曲三百首校注》《西湖散曲选注》等著作,从中获益颇丰。近年复又拜读他的遗著《图说中国陶瓷史》,深为其广博的视野所折服。”
“天若有情天亦老”,2005年吴战垒不幸仅以66岁便撒手人寰,文史界于斯折损大匠。 假如吴战垒还健在,那该多好,势必为“杭大中文系63届毕业60周年同学会”增色不少,一如东晋戴逵《竹林七贤论》所云:“嵇绍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
在浙江古籍出版社见过吴战垒先生一次,记忆中当他得知我是学军中学的语文老师时居然呈现出一种异常的表情与异样的兴趣,搞得鄙人简直有点莫名其妙。若干年后从同事周仁爱老师处得到了谜底:他就读杭师大中文系时,1963年杭大中文系毕业的金章才教授告诉他,学军中学有他两个老同学——H君与W君。
有无名氏作一顺口溜《文人墨客呤》云:“昨夜回杭大,归家泪满巾。遍地六三友,几无入门径。唯有吴战垒,名以文史精。板凳十年冷,来世切记心。”
客观地说,杭大中文系63届毕业生尽管像战垒先生吴编审那样优秀的堪谓凤毛麟角,可学问做得“歪瓜裂枣”般的毕竟“多乎者,不多也”。
平心而论,为学倘若恪守“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的信条,也不失为君子一个!
匆匆于2023年教师节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