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助理的吐槽,我决定聊聊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作者| 木马君
前阵子和助理聊天,不知怎么说到了孩子在学校的日常生活。
助理说,她家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经常吐槽学校的束缚太多了,课间不准跑跳,不准去操场活动,更不准随便爬单杠……都快憋死了。
其实作为大人,我们都能理解,学校是怕孩子受伤,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但我也深深理解孩子的抱怨:原本就是活泼好动的年龄,却要像老人家一样处处谨小慎微,确实很难受。
与此同时,我想起了去年小木马在幼儿园受伤的事情。
老瓜友可能还记得,小木马因为在学校里奔跑时摔倒,脸撞到水泥花台,嘴唇破裂,缝了五针,两颗门牙脱位。
当时的检查单,至今看到还有点手抖
因为这件事,我和木马爸爸一度有了轻度创伤应激后遗症,至今不敢去回忆细节。
小木马痊愈后,我们去学校商议处理这件事。学校曾提出,要把这次事件的“肇事者”——操场边的大理石花台用软性材料包起来。
经过讨论后,我们都觉得没必要,最后提出,希望学校给所有小朋友们做一次安全培训,因为比起提供软软的环境,提高规避风险的意识更重要。
从那之后,我就一直惦记着写篇文章,聊聊德国在安全教育方面的理念,其中有一些是值得我们参考的。
所以今天就来和瓜友们探讨一下这个话题,如果你有一些好的做法和理念,也欢迎在留言区分享。
说实话,自从当了妈,我不仅害怕小木马受伤,也很害怕看到任何关于孩子受伤的新闻报道,很多新闻光看文字都让人揪心。
仔细想想,这些安全事故里,有些是意外,有些是孩子们没有意识到危险,还有一些,是家长或看护的人做的不到位。
后面的两个原因,都是可以通过提高安全意识规避掉的。
我觉得在这方面,德国家长做的比较好的一点是:
他们对于孩子的安全,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长期教育,就是我努力让你具备识别和降低风险的能力,并给予你必要的保护措施,然后你在这个基础上自由探索。
而中国父母对于孩子的安全教育,更像是一种躲避,打个比方,有点像孙悟空外出化缘前给唐僧画的那个圈,你待在那,哪儿也别去,外面搞不好都是妖魔鬼怪。
基于这样两种思维下的安全教育,结果也是有点不一样的。
安全教育,装备先行
就拿骑自行车这件事来举个例子吧。
在德国生活期间,我经常看到很多三四岁的小娃,煞有介事地骑着自行车跟在父母后面,在大街小巷穿行。
即使是走到交通繁忙的路段,他们也丝毫不慌张,不仅会看红绿灯,还能有条不紊在自己的车道上行进。
能做到这么老练,与德国父母们的教育分不开。
当孩子长到两三岁,绝大多数德国父母就开始训练自家娃骑自行车了,这件事对于他们来说,像学会走路一样重要。
在开始骑行前,孩子都会收到头盔+护具,并被再三教导,骑车上路前务必装备齐全。
有了这些护具,就能大大降低可能产生的风险,不会避免你摔跤,但是减少了受重伤的机会;
在这个前提下,父母们会鼓励孩子去探索,不管玩得多花哨,摔了几次,他们坦然看待。
培养孩子的判断力
除了装备,德国人还很重视一件事,从很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判断能力。
这点在木马爸爸身上体现得很明显。我记得小木马只有一两岁的时候,那会儿他刚刚能自己走路,行动、语言表达都很简单。
这么大的孩子过马路,我们中国父母一般会不假思索地牵着他的手,非常小心地保护着他,等绿灯亮起,马路上也没有车的时候,快步走到对面。
但是木马爸爸不一样。当我们走到马路边上,木马爸爸就会蹲下来,耐心地跟小木马讲解:
“你现在要过马路,你要做什么呢?
过马路之前,你要先往左看看,再往右看看,确定有没有车。
好了,现在绿灯亮起来了,你确定路上的车已经停下来了,并且你和司机进行了眼神的对视,现在你才可以过去。”
第一次听见这些的时候,我非常惊讶,因为小木马那时候实在太小了,有可能根本听不懂爸爸在说什么。
但木马爸爸不这样认为。后来每次过马路的时候,他都会不厌其烦地重复上面那段话,给小木马讲解过马路前要做的事情。
我想,很有可能,小木马的奶奶当年就是这样,站在街边给幼小的木马爸爸一遍遍重复这些话。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滴水穿石,并且身体力行。
在木马爸爸无数次讲解和示范后,小木马现在已经很熟练地知道这个流程,就像条件反射一样自然。
这样就算哪天突发特殊情况,小木马不得不自己出门,他在过马路前,一定会想起爸爸说的话吧。
在可控的环境下体验风险
我们在德国的家里,冬天都是烧壁炉的。壁炉的外壳是玻璃材质,里面是燃烧着的熊熊柴火,所以这层玻璃对于小孩子来说非常危险,只要触摸几秒,就会把手烫伤。
这么危险的东西,一般来说最安全的措施,就是用护栏把它围起来,孩子接触不到,就不会出事了。
但是在德国,绝大多数家里有娃的家庭,并没有常年安装这样的护栏,我家也不例外。
木马爸爸采取的办法是,在壁炉刚刚烧起来,玻璃已经有点烫,但还不是很烫的时候,把那会儿大概不到两岁的小木马带到壁炉前,跟他讲这个玻璃很烫,摸的话可能会受伤。
接着木马爸爸就示意小木马用手去摸,小木马一摸,哎呀,发现爸爸说的没错,确实很烫,立刻就把手缩回来了。
德国家里的壁炉差不多长这样,外壳是玻璃的
这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安全教育的过程,木马爸爸先是讲解,又用实践让小木马get到了一点小小的生活经验:这个东西是烫的,会受伤,是不能摸的。
如果我们只是紧紧地看护他,或者加一道护栏,避免孩子去碰壁炉,万一有一天大人大意,或者护栏坏掉了,风险就立刻变高了。
有时,越是被严厉禁止的事,越是会引起好奇心和挑战的欲望。
只有自己亲自体验过这个风险,明白为什么这件事不能做,才能从根本上解除这个隐患。
写到这里,想起一个题外话,
木马爸爸青少年时期,走过一些弯路,他那时沉迷地下电子乐,和小混混朋友抽烟喝酒飙车,做一些自以为很酷的事。
想到这里,我们不禁讨论起来,以后小木马长大了,不会也沾染“不良爱好”吧?
像我这样的家长,会忍不住想,我要看紧他,绝不能让他接触这些东西,最好是一心只读圣贤书就好了。
没想到,木马爸爸说,不,这些事我到时会陪着他一起干,
抽烟喝酒蹦迪泡吧,我会带着他去体验,并让他知道这些事也不过如此,其实根本没那么酷,没什么神秘的。我会让他自己明白,那些自以为抽烟很酷的青少年,其实傻透了。
与其让他懵懂地偷偷尝试,不如在爸爸的引导下去体验,这样也许才是更长久的办法。
虽然有点剑走偏锋,但我觉得木马爸爸的想法还挺有道理。
ps:当然,能够体验的当然不包括那些过了底线的,比如du。
说到这里,瓜友们可能发现了,虽然今天的题目很大,但是实际上我讲的都是一些很细小的事情。
德国人对于孩子的安全教育,就如同上面的事例里讲到的,更偏重于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想办法让他具备自己保护自己的能力:
我为你准备好护具,我把规则和风险详细地告诉你,你把它内化成自己的体验和做事的准则,日积月累,这些理念的传承很自然地就完成了。
我想这是因为,他们一直都明白,父母只能陪孩子一小段路,将来的大段人生需要他自己来。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