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资本过剩时代的奇迹

500

曲艳丽 | 文

成立仅一年零六个月的瑞幸咖啡,竟然即将登陆美股。

这一消息,震惊四座。

 招股说明书 

瑞幸咖啡的招股说明书中,披露了如下信息:

2018年全年,营收8.4亿元,对应亏损16.2亿元。2019年1季度,营收4.8亿元,对应亏损5.5亿元。

收入增速很快。同时,毫无悬念地,亏损也很惊人,虽然在缩窄。

500

500

依然会被瑞幸开店的速度震惊。

2017年底时,只有9家店,到了2018年底,有2073家店。其中,超过90%是快取店(Pick-up stores)。

也就是说,一年之内,瑞幸开了2000家店,而星巴克一年大约五六百家。

到2019年一季度,瑞幸累计用户1687.23万人。

平均每个月,有440万用户下单,购买了1628万杯饮品。

粗略算了下,每杯咖啡卖了9.2元,而瑞幸咖啡的正常标价是24-27元/杯。

500

一个相对好看的数字是:2018年一季度时,瑞幸咖啡的获客成本高达103.5元/人,到了2019年一季度,一路降至16.9元/人。

500

 ❷

 奇迹 

客观地说,瑞幸咖啡也算得上本时代的商业奇迹,理由有三。

一、传统商业的线下路径,是一家家稳步开店。这种模式,被瑞幸打破了。

当时的大环境是资本过剩、高回报资产稀缺、大量资金无处投资。

瑞幸利用了这种力量,以资本的“大炮”击碎了传统的“小米+步枪”模式。

某种程度上,瑞幸所做之事,前人没有做过,手法惊世骇俗、褒贬不一。

二、线上+线下,利用了微信的裂变式营销。

瑞幸铺天盖地的优惠券,一时间无人不知。这种获取用户的方式,精准、疯狂而迅速。

沉淀下来的大数据资产也是很宝贵的,瑞幸后来转型的“轻食/零食/果汁”也依托于此。

三、上市速度堪比闪电。

至少,前期入局的资本已经找到了退出路径,收回成本、落袋为安。

 危机四伏 

然而,上市并非终点站。瑞幸上市之后,就绝对安全了吗?

非也。

至少现在看来,仍然危机四伏

一、对手众多,日趋激烈。

坊间颇有把瑞幸视作“星巴克第二”的势头,我不认为是这样。

瑞幸和星巴克的价格、门店模式差异很大,其真正的对手,应该是麦当劳家的麦咖啡、全家和711等便利店,价位接近。

看似庞大的2370家瑞幸门店网络,在麦当劳和便利店面前,优势全无。

要知道,全家仅在上海及周边就有超过2000家门店。

像便利店生意,自身已盈利,卖咖啡不过是顺便。而瑞幸仍然处于“卖一杯、亏一杯”的尴尬局面。

相较而言,我觉得,喜茶的情形要乐观非常多。在水果茶领域,它已是绝对的霸主。

二、星巴克的绝杀,正是瑞幸的软肋。

瑞幸称,客户复购率在2018年超过54%。

也就是说,2018年全年,仅有54%的顾客购买了2次及以上。

500

招股说明书显示,瑞幸的客户留存率大约在25%上下,即本月新增顾客,在未来每个月约25%会继续购买。

而星巴克的复购率和留存率,可能会吓死你,背后是数十年里一点一点的积淀。

三、持续融资依然考验着瑞幸。

诚然,瑞幸刚刚拿到了星巴克二股东、贝莱德BlackRock的投资1.25亿美元。

然而,国内资本市场存在着一二级倒挂的现象。有些时候,一级市场的估值反而高于二级市场。

假设瑞幸不幸破发,那进一步的增发融资就低于其IPO价格,对长期融资的影响不言而喻。

融还是不融,这就很尴尬了。

 最后 

倘若资本泛滥的时代一去不返,那么,“瑞幸模式”的土壤也不复存在。

我们见过太多融资烧了10亿美金,而上市后的市值只有8亿美金的案例。

例如,刚刚被做空指控的优信(UXIN.Nasdaq)。

我们也见证了很多尚未被验证的商业模式,转瞬之间被新的商业模式所颠覆。

种种景象例如O2O。

但是,换个角度想。

高盛在1月份的时候称,星巴克将成为下一个陷入困境的美国巨头,继苹果之后,且都是因为中国市场。

瑞幸作为跌跌撞撞的婴儿,去挑战正值壮年的跨国巨头,仍应肯定其价值。

只是,烟花过后,是绚烂,还是灰烬?唯有时间能决定。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