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37)反董联盟的关东军真的就那么正义吗?
很多喜欢三国史的朋友都认为汉末乱世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更多的人相信史书上称呼反董联军为“义军”。
而我的观点就是:反董“义军”的本质应是叛乱军,他们没有丝毫的“道义”值得后人称道。
在接替东汉帝国的三国时代,曹魏帝国和孙吴帝国的开创者曹操、孙坚都积极参加反董,其政府官方修史书(《魏书》和《吴书》)都将董卓定位成东汉帝国的乱臣贼子,而曹操、孙坚就成了“正义的化身”,所以后人建立新的帝国亦是继承正义的,也就是“天命所归”。
我们抛开“英雄史观”,去重新审视史料中的细节,看看反董联军中的袁绍、袁术、曹操、孙坚等人到底是不是“义军”?
我在前文罗列董卓的黑材料,按滥杀、敛财、好色、暴政四个类别归纳董卓的劣迹。现在要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反董义军”的劣迹(虽然史书鲜有提及)。
关于“滥杀”这个话题,因为董卓是史书中的反面人物,于是大家都认为董卓残暴无道。其实,在战争面前,老百姓永远是任人宰割的弱势群体。
第一,屠杀无辜百姓。我们来看陈志《司马朗传》:(关东)诸将不能相一,纵兵钞掠,民人死者且半。
——原来打着“义军”旗号的反董联军也做这种劫掠和屠戮百姓的事啊!而董卓的残暴事迹被大写特写成反面教材,“义军”的残暴事迹则被抹杀,只剩下《司马朗传》中这一处记载。
第二,杀降。关于在史书中记载的“杀降”事,也不是董卓独一份,如曹操掌控朝廷之后,对外“平叛”作战时,对待俘虏的处理方式同样也是杀降。
陈志《程昱传》中,程昱解释说:诛降者,谓在扰攘之时,天下云起,故围而后降者不赦,以示威天下,开其利路,使不至于围也。
——这是程昱在建安十七年(212年)正月时所说,由此可见,自建安二年(197年)至此时,共计十五年,朝廷(曹操)都是以杀降的方式解决俘虏问题。唯一不同的是,史书告诉我们:董卓是用点天灯的酷刑虐杀战俘,而曹操杀降就只有匆匆一笔,还要套上“合法的、正义的外衣”。
请大家注意,我这不是比烂,而是公平看待黑材料的方法。假若董卓没有被刺杀,控制汉廷甚至称帝,那么他的杀降事,恐怕会有人(例如蔡邕)同样会义正言辞地套上“示威天下”的外衣,对吧?
所以,大家记住:史书确实是以“成王败寇”的逻辑去书写的。无论被刺身亡的董卓,还是开创帝业的曹操,乃至其他人,都是“乌鸦”。评价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应该客观看待,而不能用“非黑即白”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去解读历史人物,否则就掉进“成王败寇”的坑里去了。
再说敛财。董卓在雒阳就以“搜牢”的方式拷掠富户,搜刮财富,草菅人命,而作为“义军”盟主的袁绍,他在冀州也同样做拷掠富户的事。
史料在初平二年(191年),公孙瓒南下冀州讨伐袁绍时写的檄文,列数袁绍罪状中的第四条:(袁绍)乃多以资粮专为不急,割剥富室,收考责钱,百姓吁嗟,莫不痛怨【出自陈志《公孙瓒传》裴注引《典略》】。
无独有偶,同为“义军”的河内郡太守王匡也在反董之时不忘搞钱。
史料在陈志《常林传》,内容说王匡随意给人定罪,然后让人用钱、谷赎罪,稍有怠慢就被判灭族,以此立威。本地世族,常林的叔父就因为打了门客,就被王匡的耳目所告发,然后被捕定罪。
陈志《常林传》:太守王匡起兵讨董卓,遣诸生于属县微伺吏民罪负,便收之,考责钱谷赎罪,稽迟则夷灭宗族,以崇威严。(常)林叔父挝客,为诸生所白,匡怒收治。
原来袁绍和王匡的行为与董卓“收诸富室,以罪恶没入其财物”的方法如出一辙嘛!凭什么史书上说袁绍和王匡是“义军”?董卓就是“乱臣贼子”?还不是套用成王败寇的逻辑!
顺便说说“掘墓敛财”,这事不光董卓做过,袁绍和曹操也做过。
袁绍掘墓事见陈志《崔琰传》,其中提到:袁绍的士兵蛮横残暴,挖掘坟墓,取得财物后将尸体散落路边,为此,崔琰向袁绍建议让各地政府掩埋尸骨,安抚民心。
曹操掘墓事则写的很详细,出自于陈琳写的讨曹操檄文及《曹瞒传》。
此文记载了曹操亲自参与挖掘梁孝王(西汉汉景帝刘启之弟刘武)的陵墓,甚至说曹操还设置“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这两个专业盗墓官职来掘墓敛财。
陈志《崔琰传》:时士卒横暴,掘发丘陇,(崔)琰谏曰:“昔孙卿有言:‘士不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骼埋胔,示憯怛之爱,追文王之仁。”
《太平御览·卷811》引《曹瞒传》:(曹)操引兵入岘,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宝数万斤。天子闻之哀泣。——此文另见《太平御览·卷551》及《艺文类聚·卷83》。
陈志《袁绍传》裴注引《魏氏春秋》:又梁孝王,先帝母弟,坟陵尊显,松柏桑梓,犹宜恭肃,而(曹)操率将校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略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又署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堕突,无骸不露。身处三公之官,而行桀虏之态,殄国虐民,毒流人鬼。
第三个话题,好色。这个应该和个人喜好相关,谈不上祸害百姓。六十岁的董卓尚有性需求,袁绍这帮中年人也不是清心寡欲之徒,当然也算不了什么大事。
最后一个话题,就是暴政。董卓为了立威,将其他人的性命视为草芥,例如扰龙宗无辜毙命。
反观“义军”这边,盟主袁绍在接管冀州,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之后,也把屠刀伸向自己的下属,借此立威。提及的事例出现在公孙瓒讨袁绍檄文之中。
内容有帮袁绍说服张杨加入反董联军的虎牙都尉刘勋,因为小过失而被袁绍残酷迫害,上谷郡太守高焉和甘陵相姚贡因为没有筹备到足够的钱交给袁绍,而被一并杀害。
还有袁术,他在占据南阳郡之后,横征暴敛,百姓怨声载道,最终被荆州刺史刘表联合袁绍、曹操赶出了南阳郡。
范书《公孙瓒传》:(袁)绍与故虎牙都尉刘勋,首共造兵,勋降服张杨,累有功效,而以小忿枉加酷害。信用谗慝,济其无道,绍罪七也。故上谷太守高焉,故甘陵相姚贡,绍以贪惏,横责其钱,钱不备毕,二人并命。绍罪八也。
陈志《袁术传》:南阳户口数百万,而(袁)术奢淫肆欲,征敛无度,百姓苦之。
曹操入兖州时,因为陈留名士边让多次贬低曹操,曹操就将他杀害并灭族泄愤,此事成为后来兖州人背叛曹操的导火索之一。
陈志《武帝纪》裴注引《曹瞒传》:及在兖州,陈留边让言议颇侵太祖,太祖杀让,族其家。
诸如此类,让大家见识到了,所谓“义军”的所作所为与董卓的比较起来,不分伯仲。所以我说,这帮打着“义军”旗号的人做事可一点都不讲“道义”。
可能会有人认为我这是在比烂,以为二袁、曹操等人只不过是时势所逼,有些坏事看起来是自私的,但最终是为了天下早日恢复和平。
那我们来看看汉末的政治格局。
董卓作为权臣垄断东汉帝国的政府运作,对其不满的人应该如何做?
我以为,最合理最简洁的方式就是荀攸提出的解决方案:刺杀董卓。
如果程序再复杂一些,也可以采取政变的方式,例如桓帝刘志剿灭梁冀。
这样能够把权力斗争集中在政治高层中解决,死的永远都是达官贵族,而不会扩大到让天下百姓一起来承受战争的摧残。
刘艾说:“山东儿驱略百姓,以作寇逆【出自陈志《孙坚传》裴注引《山阳公载记》】。”可见百姓无辜。
二袁从地方上起兵对抗朝廷,这政治斗争方式是自私和不负责任的,也是导致东汉帝国走向分裂、乃至灭亡的根本原因。最终,常年的战乱又使得东汉末年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人口锐减时期,这是非常惨痛的事。
胡母班在狱中写给王匡的信上写道:自古以来,未有下土诸侯举兵向京师者。【出自陈志《董卓传》裴注引谢承《后汉书》】可谓一语道破天机。
如此,到底谁才是乱臣贼子?
答案就是:成王败寇。
反董联军缺乏战斗经验,各自为战,心怀鬼胎,不久便被久经沙场的董卓一一击破。若不是董卓暴死长安,关东的反董联军根本就是一盘散沙,必然要沦为笑柄。
初平三年(192年)四月,董卓遇刺身亡,六月,又换做李傕等人上台执政。
按说反董联军的政治目的达到了,自刘表、陶谦、二袁却选择了继续割据一方。可见,他们打心底就没想让东汉帝国的延续生命。
并州集团的王允与吕布的合作,使得并州集团短暂的控制了长安朝廷,随即又被李傕代表的凉州集团击败。我们不妨称李傕、郭汜等人掌控长安朝廷的时期为“后凉州时期”,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关东的反董联军又要面对新的尴尬局面,元凶董卓已死,刘协的地位是应该被承认还是被否定?自称“义军”的军阀们,他们如何选择自己的政治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