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瑶族、苗族、三苗、壮族、盘瓠、盘古

畲族、瑶族、苗族、三苗、壮族、盘瓠、盘古

盘可能是在南方最早出现,至少在南方是普及的。盘子的食物易拿易放,一次性吃完。不是黄河流域的储藏性的餐具和盛具。这样的不同是气候气温决定的。

广东广西———“百越”-“骆越。有一些西迁来到贵州,与氐羌后裔接近。

云贵川是濮人。

云贵的少数民族,还有多神信仰。

蚩尤到颛顼应该也是这样情况,颛顼因此大量废除禁止各种信仰。这些信仰有害无益,造成各种恶果和危机。

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

伯夷父是颛顼师。

《海内西经》:“大泽方百里,群鸟所生及所解。在雁门北。 雁门山,雁出其间。在氐国西”。 这个氐国应该是代县到涞源县之间

《山海经- 海内南经》:“ 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建木在涞源县东,建木是上古时期的神树传说。请查阅建木的解释

独龙族普米族阿昌族景颇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哈尼族白族纳西族与氐羌有历史渊源。是女娲燧人氏伏羲时代在西北的后裔,与炎帝关系密切一些,后来与黄帝族融合,与夏周祖先关系密切。

纳西族的族源,学者界认为源于远古时期居住在中国西北河(黄河)湟(湟河)地带的古羌人,

山海经记载氐人在雁门关以北大泽的东面,这些氐人后来西迁来到青藏高原云贵川。可能是颛顼时代西征的部族。青藏高原的古羌,来自女娲燧人氏伏羲部的散播迁徙,青藏高原的文明传播就是这样。

傣族可能是炎黄到尧舜禹一次次南征的后裔,融合一些古越人。

关于傣族的起源,主要有两种主流观点以及诸多说法。

迁徙说。

其中影响最大的一种说法为“南下说”,该说法认为傣族源于川北陕南地区、阿尔泰山地区等中国北方或更远的地方,在其他民族的驱逐下不断南下,在迁徙的过程中,傣族一度停留在了云南,并建立起了南诏王国,在忽必烈平大理以后,傣族被迫继续南迁至云南南部及东南亚一带,该观点由于研究的深入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放弃。

其他还有起源于印度尼西亚群岛、两广云贵地区等说法。

随着对傣族民族文献研究的深入,迁徙说得到了越来越多证据的支撑,如《本勐傣泐西双邦》、《西贺勐龙》、《巴沙坦》等,这些文献显示傣族居住区的土著主要为拉瓦人、克木人、孟人、孔人等,傣族为后来迁徙进入的。

一些学者从语言学角度出发,提出了傣族先民曾与壮族先民在同一个地域生活的观点,认为傣族是从广西地区迁出的,但郑晓云认为由于不同族源的民族使用同一语言的原因有很多,这一研究方法并不能说明傣族的起源。

土著说。

该观点认为傣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红河以西到伊洛瓦底江上游,沿至印度曼尼坡的弧形地带,其形成是经济文化发展的自然结果,并非迁徙的结果。但就傣族是何种土著居民演化而来则有不同说法,如黄惠焜认为傣族先民为古越人,陈吕范则认为傣族是由掸人演化而来。

其中以源于古越人影响最大,该说法认为汉文史籍中的“滇越”、“掸国”、“越裳”、“蓬国”等为傣族先民所建立的国家,但也有学者对该观点提出了质疑,如:何平认为“滇越”、“掸国”、“越裳”、“蓬国”等与傣族先民没有关系;郑晓云认为百越并不是一个民族,自然也没有民族的沿袭性。

盘瓠

①古神话中人名。据《后汉书·南蛮传》、晋干宝 《搜神记》等书记载,远古帝喾 ( 高辛氏 )时,有老妇得耳疾,挑之,得物大如茧。妇人盛于瓠中,覆之以盘,顷化为龙犬,其文五色,因名盘瓠 。按,《玄中记》作“盘护”。后盘瓠助帝喾取犬戎吴将军头, 帝喾 以少女妻之。负而走入 南山 ,生六男六女,自相配偶。其后子孙繁衍。

②畲族与瑶族的祖先。

普遍认为畲族和瑶族同源而属于广义瑶族。盘瓠传说、盘王图腾及盘、蓝、雷、钟四大姓,相同,一些语词相同,而且自古来畲族的他称和部分自称中都有“畲瑶”、“瑶”、“瑶家”、“山瑶”、“瑶人”等称呼。

——————————————————————————

畲族和瑶族都是帝喾时代的分支,是统治者派出的上层管理者,如同西北的重黎。

畲族和瑶族只是分布的位置不同。各地畲族都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其民族发祥地,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就葬在这里。

畲族是主要的盘瓠后裔。瑶族有一些是盘瓠影响力大的,或与九黎通婚多的。有盘瓠影响的瑶族苗族,都是这样情况。

八排瑶和壮族历史上互相影响多一些。

炎帝来到湖南,舜来到湖南,尧舜时期征讨,大羿进军洞庭湖。

瑶族的先人传说,是古代东方“九黎”中的一支,后往湖北、湖南方向迁徙。

秦汉时期,瑶族先民以长沙、武陵或五溪为居住中心,在汉文史料中,与其他少数民族合称“武陵蛮”、“五溪蛮”。南北朝时期,部分瑶族被称为“莫徭”,以衡阳、零陵等郡为居住中心。

唐末五代时期,湖南资江中下游,以及湘、黔之间的五溪地区,仍有较多的瑶族居住。

宋代,瑶族虽然主要分布在湖南境内,但已有一定数量向两广北部深入。

元代,迫于战争的压力,瑶族不得不大量南迁,不断地深入两广腹地。到了明代,两广成为瑶族的主要分布区。

明末清初,部分瑶族又从两广向云贵迁徙,这时,瑶族遍及南方六省(区),基本上形成了今天的分布局面,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瑶族的多神崇拜,是上古时期宗教活动的活化石。

瑶族人民的信仰属于多神崇拜。过去,瑶族认为万物有灵,对自然虔诚膜拜,祭礼寨神、家神、水神、风神、雨神、雷神、树神、山神等,每逢年节都要上香。

对生产中的每一个过程,诸如狩猎、砍山、采集、耕地、播种、插秧、收割、建谷仓、吃新米等等,都要请师公占卦选吉日,举行祭祀。

盘瑶和山子瑶主要在山岭上耕作,他们认为山都由山神掌管,必须敬奉山神才有收获,故在围猎野猪、山羊、黄猄等糟踏农作物的野兽时,先由师公或道公喃神,祈求山神保佑他们猎得野兽,以保护农作物,获得猎物后,必须先用兽头祭过山神,而后方能分配。

在瑶族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图腾崇拜。盘瑶、山子瑶、坳瑶崇拜盘

瓠图腾,禁吃狗肉;广西南丹大瑶寨瑶族“母猴妈妈”的故事流行了千百年,从中可以看出瑶族存在着图腾崇拜。盘瑶、山子瑶、坳瑶不仅相信盘瓠是他们的祖先,繁衍出十二姓瑶人,还认为在十二姓瑶人迁徙的渡海途中遭遇大风巨浪而得以幸免于难,是祖先盘瓠保佑的结果。因此他们都要世代相继地在一定时间进行“还愿”——跳盘王,歌颂始祖的功迹,激励人们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并祈求始祖保佑人丁兴旺。

瓠图腾,禁吃狗肉

——————————————————

盘瓠从陕北来,对狗是爱护的,是狼图腾-狗图腾。

盘瑶、山子瑶、坳瑶不仅相信盘瓠是他们的祖先,繁衍出十二姓瑶人,还认为在十二姓瑶人迁徙的渡海途中遭遇大风巨浪而得以幸免于难,是祖先盘瓠保佑的结果。

————————————————————————

这些瑶族是盘瓠核心部族的后裔,与畲族的血缘关系地缘关系更接近。

渡海的传说是否与黄帝族时期与美洲的来来往往。也可能是盘瓠南下,过湖泊大江大河。

“盘瓠”传说是具有神圣的民族起源的信仰,是畲族、瑶族、苗族等先民的图腾崇拜,有共同的“氏族标记”。他们把“盘瓠”视为始祖和至高无上的尊神,确定了畲族一瑶族一苗族具有紧密的历史联系性。畲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而祖图就是是畲族信仰的主要标志之一。

祖图又称“盘瓠图”。畲族把有关始祖盘瓠的传说画在布上,制成约40幅连环画式的图像,代代相传,称为“祖图”。畲族民间还有“高皇歌”,记述盘瓠王不平凡的经历,歌颂其英勇杀敌、繁衍子孙的丰功伟绩。畲族每年还定期举行隆重的祭祀,族人共聚祠堂、悬挂祖图,是早期原始社会中图腾崇拜的残迹。

三苗在炎黄时代应该是南方的奴隶部落。真正的黎民在颛顼时代就已经差不多完了。印度的原居民,可能早在浙江省小黄山遗址同一时期,女娲燧人氏散播过去的。燧人氏发明的燧石取火,极大的扩展了人类的活动能力,这是同时期欧洲非洲还做不到的。

西北的重黎是管制黎民百姓奴隶的。伊甸园的蛇,应该是黄帝时代的奸臣在搞乱。因为龙的崇拜,可能与蛇有关,所以伊甸园出现了蛇。放跑了黎民的童男童女,他们来到中东成为犹太人。犹太人的性格,与内地南方人很相似,他们与罗马人亚述人古巴比伦人不一样。

阿萨辛的山中老人城堡,办法与伊甸园很相似。

盘瓠与盘古不是一回事

古神话中人名。据《后汉书·南蛮传》、晋干宝 《搜神记》等书记载,远古帝喾 ( 高辛氏 )时,有老妇得耳疾,挑之,得物大如茧。妇人盛于瓠中,覆之以盘,顷化为龙犬,其文五色,因名盘瓠 。按,《玄中记》作“盘护”。后盘瓠助帝喾取犬戎吴将军头, 帝喾 以少女妻之。负而走入 南山 ,生六男六女,自相配偶。其后子孙繁衍。

畲族与瑶族的祖先。是与九黎蚩尤余部有一些通婚。高于苗族。苗族是蚩尤后裔

壮族是上古时期华胥氏开始散播,与新仙女木事件后在广西残存的一些人类融合。仫佬族血缘关系更接近广西新仙女木事件的古人类。

广东广西———“百越”-“骆越。有一些西迁来到贵州,与氐羌后裔接近。

盘古 (壮族盘古传说)

盘古是中华民族民间传说人物之一,在中华诸多民族中均有盘古传说故事,但无论在任何一民族(或地区)版本故事中;盘古传说都是以开天辟地塑造。

盘古神话不仅是中国民间传说精品,更体现了中华各民族同胞是同祖同源,血脉相连的兄弟。

壮族也有着盘古的传说,壮族民间有着对盘古大帝崇高的信仰。“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广西来宾市是中国壮族盘古文化重要的发祥地。

来宾——壮族盘古发祥地

盘古神话源于华南珠江流域,秦汉以后才渐渐北传,其始创者为壮族先民。 [2]

据考证,先秦秦汉至三国以前的汉文古籍中,没有关于盘古神话的记载。 [2]  直到公元三世纪的三国时代,盘古神话才出现在徐整的《五运历年纪》中。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认为,盘古神话本来产生于南方而后渐渐北行。盘古神话较晚才传到北方,盖因南方少数民族文字与北方各族文化差异大,交通不便,以及在文化上对邻近小民族的鄙视。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把盘古神话的发源地推断为两广,即今岭南的广东、广西地区。开天辟地、再造人类的远古神话,就是珠江流域原住民族———壮族及其同源民族的远古神话。

壮族及与之同源的民族有丰富的开天辟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在壮族《姆洛甲》等神话以及民间宗教经文《麽经布洛陀》中都有大量的开天辟地和兄妹结婚再造人类的神话传说。 [2]

2003年9月,广西壮学学会专家在对来宾市进行文化考察过程中,发现那里保留着丰富的盘古文化。于是专家组参照了历史文献和有关论著,结合田野实证考察终于得出了来宾是盘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的结论。但当时的研究只限于对专家的观点和书籍进行实地考察,并无充足的理论支撑。经过壮学专家对流传于来宾市的盘古传说的研究和对北方传说的比较分析,终于找到了支持这一观点的理论,即来宾盘古文化具有原生性和原始性。

壮族盘古庙会

来宾市的壮族盘古文化是一个由盘古庙为载体,以盘古神话和盘古信仰为核心,包括盘古塑像、盘古兄妹、盘古钟、盘古祭祀礼仪、盘古地名、唱颂盘古歌、演唱盘古戏等。来宾市辖区内,至今仍保存着大量的盘古庙,特别是武宣县的东乡河两岸,盘古庙星罗棋布,几乎村村都有,地理上相连,数量之多,分布密集,为全国所罕见。

当地壮族师公还有把盘古兄妹躲过洪水劫难、再生人类的神话故事编成《水泡天门》戏剧,用壮话演唱。在来宾市,人们把盘古敬奉为创造人类的始祖。每年农历春节或六月十八日,定为盘古的诞辰日,各村都举行隆重的祭拜盘古、抬盘古像游村活动。这就是作为文化遗产的壮族盘古庙会。

相关历史编辑

从壮族民间流传的盘古神话中所反映的兄妹结婚以及对于磨刀石、葫芦及雷王的崇拜等形态古老的内容,证明来宾壮族盘古文化起源于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朝任昉在《述异记》中有“桂林有盘古氏庙,今人祝祀”的记载。这是目前已知的古籍上关于“盘古祠”的最早记载。当代著名神话学家袁珂先生认为,“桂林郡”,就在今来宾市象州县境内。到明清时期,来宾的盘古信仰达到鼎盛阶段,盘古庙在各地大量出现。到了20世纪90年代,积淀深厚的来宾盘古文化再度兴旺起来,有关盘古信仰和传统习俗得到了恢复。

来宾壮族盘古文化寓含着丰富历史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宗教学、语言学、哲学因素,她填补了中华民族没有创世神话的空缺,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璀璨的多元一体文化宝库。

《盘古开天辟地歌》:

盘古开天地,

造山坡河流,

划州来住人,

造海来蓄水。

盘古开天地,

分山地平原,

开辟三岔路,

四处有路通。

盘古开天地,

造日月星辰,

因为有盘古,

人才得光明。

这首歌中的盘古已被神化,具有超人的神奇力量,为人类开辟天地,并带来光明。我们从古籍记载和口头流传,可看出壮族人们远古神话在世流传中演进的痕迹。——摘自黄现璠著《壮族通史》

这与后来编造的伏羲女娲是兄妹如出一辙,有一些民族的传说也是这样的内容,这都是父系社会开始出现导致的编造。

百度百科

木榄山智人洞

木榄山智人洞位于广西崇左县,研究人员于2009年发掘出2颗人牙和一件智人下颌骨的前部断块和大量与之共生的动物化石。2009年10月27日,广西崇左江州区木榄山智人洞发现一件智人下颌骨的前部断块和大量与之共生的动物化石,经古人类学家初步观察,该化石为11万年前早期现代人下颌骨化石,为探索现代人是从非洲而来还是有多个起源提供了新的证据。

仫佬族远古祖先同其他民族的祖先一样,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1958年在柳江县新兴农场通天岩旁的洞穴发掘出来一个缺下颌骨的完整的头骨和4个胸椎、5个腰椎、5段肋骨等,属于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类,即“柳江人”。从附近发现的与“柳江人”同期的文化遗物来看,当时的原始人群,居住在依山傍河的石洞里,以采集植物和捕获动物为生,已进入用火食熟食阶段。大家共同劳动、平均分配,过着以母系氏族为中心的原始公社的生活。1965年至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桂林市南部的独山甑皮岩60平方米范围内,发掘出18具人体骨架,称甑皮岩人。葬式包括屈肢蹲葬、侧身屈肢葬、二次葬等。在厚达2.6米的文化堆积层内,有火塘、灰坑,石斧、石锛、石矛、穿孔石器、磨石,陶罐、陶釜、陶瓮,骨镖、骨镞、骨锥针等,还有大量的螺蚌陶片和兽骨。具有磨制石器的技术,说明甑皮岩人处于新时器时期。甑皮岩出土的文物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拥有了陶器,能够更好地烹煮食物,有利于人的健康和长寿。已经有了家畜饲养,出土的猪骨有67个个体,从年龄的组合和牙齿磨蚀来看,这些猪是经过饲养后宰杀的。已经出现了原始的锄耕农业:石斧、石锛是耕作的工具;石刀、蚌刀是收割工具,石磨是谷物的加工工具。经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专家认为:甑皮岩人与柳江人有着密切的血缘联系;广西的土著民族包括仫佬族,其远古祖先是甑皮岩人,而甑皮岩人的祖先则是柳江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