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捉妖》真的很火么?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BB姬”(bibiji300)

原创不易,喜欢我们就请多多关注吧~

500

安妮| 文

每次周末去姑姑家,我和大侄子就会开展一周一度的游戏交流大会。

在这位00后的眼里,我玩的游戏都应该放进博物馆里被裱起来,复古气质足以供后人瞻仰。

好不容易在他的传销下,两周前我们终于在无休止的争吵中就“可以试着一起玩刺激战场”的共同点达成了共识。

500

当我乐呵呵地删了一堆手机里的滤镜加了10层的自拍、优雅中不失可爱的猫片,好不容易从64G的iphone6中腾出点空间下载了刺激战场之后。

没想到,大侄子猛然改了主意。

500

“刺激战场还是不潮,我们班同学都开始玩这个了。”

说着,他给我展示了微信热门游戏,手指指向了热度紧随在刺激战场之后的新面孔——《一起来捉妖》。

500

这款手游的玩法有先例,因此上手并不难。

一顿提示关掉之后,进入游戏,主界面就是扑面而来的熟悉感。

500

和《Pokemon Go》同样的球型容器,对着妖怪扔出去,伴随着三下晃动之后,不老实的妖怪会逃出容器,老实的就被逮捕归案。

500

500

游戏本意是让玩家收集和养成更多厉害的妖怪,当然在妖怪的设定上一定要花最多的心思。

相比其他国产边缘手游喜欢夸张人物的身材比例来作为吸引点,《一起来捉妖》倒是将可爱风贯彻到底。

500

妖怪们的画风普遍都是Q版造型,取材于民间传说,偶尔还会混着出现几道时令名菜和电影明星。

比如麻辣小龙虾和捉妖记里的笨笨、小花。

500

此外,蛮有特点的是一些妖怪的出现规律可能和地域相关。

500

还有不少人是被可以“云养猫”的旗号吸引进游戏。

可谁知道进了游戏,猫咪们个个都是奇怪的花色配上卡姿兰大眼袋,有点惊悚。

500

如果说这类失真感在二次元美少女身上可以营造出美感,但“一双眼睛占半个脸”的设定放在宠物身上,真的很让人出戏。

以上是我试玩过后比较印象深刻的点,但结合TapTap和各大论坛的点评来看,目前游戏面临的问题还是多过优势。

500

taptap上气到写rap的玩家

小阮是和我一起入坑的。

起初作为宝可梦系列游戏的忠实玩家,他嘴上说不要不要,但身体还是很诚实地跟上了。

小阮总是认为,《一起来捉妖》的商业气息太浓,游戏内各种引导他交易自己的妖灵。

500

而对他来说,收集齐图鉴和增强自己妖灵的实力,才是最主要的目的。他并没有那么强的交易欲望。

可这下就使他发现了更多的问题。

500

往往手游中的实力不是靠充值就是靠肝。

而《一起来捉妖》的擂台怪实力过强、偏远地区来说资源少、妖怪平衡性失衡、外挂横行、因GPS定位莫名其妙封号等问题都在困扰着这位渴望通过“肝”来达到人生巅峰的玩家。

“唯一的优势可能就是来自于中国玩家玩不到《Pokemon Go》的怨念,《一起来捉妖》满足了他们。”

小阮如是点评。

总的来说,从仿《Pokemon Go》玩法的角度来看,游戏的完成度很高。但你说它有多好玩、多有风格吧,其实也就那样。

500

于是,我倒很想聊聊游戏外的东西。

比如被玩家提及最多设定AR游戏的初衷:呼吁玩家外出,产生更多社交关系。

不论是《一起来捉妖》、还是《Pokemon Go》,又或者是AR游戏的鼻祖《Ingress》。

500

《Ingress》

都会在游戏中引导玩家走出家门,拥抱世界。

这个理念非常重要,也是能让AR游戏火遍大江南北的主要逻辑。

2016年,《Pokemon Go》上线一周后,就在世界各地引爆了现象级的新闻。

上班时员工为何突然无故失踪?

500

居民为何集体下海?

500

当地车祸事故为何频频发生?

500

500

敬请关注《走近科学》,带你领略宝可梦GO玩家的真实生活。

当然远不止这些影响。

类似于美国通缉犯因想抓宝可梦走进警局自投罗网,韩国某偏远乡村因存在大量稀有宝可梦成旅游胜地等沙雕新闻,在当年可以说是接连不断。

也正是《Pokemon Go》最火爆的那年,美国玩家出行率提高了50%,其运动出行的里程数达到了空前绝后的激增状态。

500

为什么照葫芦画瓢的《一起来捉妖》没有能像《Pokemon Go》彻底爆火呢?可能终极原因还是和IP的沉淀有一定的关系。

很简单,如果没有那么想要这个妖灵,为什么要出门?为什么要交易?

换句话说,玩家可能会为了抓一个杰尼龟而出门,但让他去捉一只闪着卡姿兰大眼睛的田螺姑娘,可能真的没那个必要。

500

没能撑起一个真正的原创IP之前,《一起来捉妖》并不能诱导很多玩家出门走走。

就像现在,游戏提示我不远处的小区门口有很多稀有妖灵,而我却一点都提不起热情出门拥抱它们。

-END-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