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声音」能播到今天,多亏了各位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李玟生前控诉《中国好声音》事件仍未平息。
明星、学员相继发声。
不少品牌赞助商声明,将与节目割席。
网友集结豆瓣,用一星为李玟打抱不平。
与此同时。
最新一季《中国好声音2023》似乎并未受到任何影响。
李玟录音爆出当天,节目收视夺冠。
还有人在看吗?
还有人相信其中的比赛吗?
《中国好声音》走到今天,除了遭遇一场口碑的崩盘,也是十年来内娱歌坛的一条线索——
一步步,是怎么走到这步田地的。
01
《好声音》的火并非偶然。
最初购买的是荷兰电视节目《The Voice》的版权,这个节目被美国、英国、爱尔兰、澳洲多个国家引进,“好声音”成为当时的全球现象。
另外一个背景,进入2010年代后,台湾流行乐坛的全盛期开始退去,大众期盼着全新的一批歌手出现。
《中国好声音》应运而生。
它开足马力想要调动观众的期待——
下一位华语乐坛巨星,从这里诞生。
转椅的形式,宣扬这节目的价值导向——
只听声,不看脸。
怎么样?够纯粹吧。
节目的爆点还包括,资深前辈甘心做衬,把光芒都让给学员。
甚至为了音乐好苗子,导师“撕破脸”抢人,各种阴阳怪气,争个面红耳赤。
最最重要的是。
那仍是一个造梦年代,相信草根可以逆袭。
不管你现在从事什么工作,只要有才华,就会有舞台,就会有导师为你护航铺路。
所以《中国好声音》接过了《超级女声》接力棒,将平民选秀推向又一轮高潮。
当年,电视台纷纷加入市场化改革,但“制播分离模式”还没成熟。
电视台依然拥有绝对话语权,往往会根据节目样片一次性采购,而估价标准就是广告收益。
当制作方无法从收益里分一杯羹,想要多赚钱,就必须压低成本,也就导致创新受限。
于是,坚信自己押中宝的灿星文化,跟浙江卫视提出“对赌协议”——
承诺《中国好声音》收视率会达到一个点(传闻是2%左右)。
低了,分成模式将对自己不利。
高了,自己就能从广告中分成。
当新鲜的创意和巨额的投资,碰上市场高速膨胀的红利期,《中国好声音》的爆红完全不难预见。
但第一季《中国好声音》有多火呢?
节目制作人曾凡尔赛——“具体数字我们不能透露,但不管哪一天哪一个时段,都是全国收视率冠军。”
这话有营销成分,但数字不会骗人。
2012年,《中国好声音》广告收入超过三亿,成为最有商业价值的综艺节目。
《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不仅关乎音乐和梦想。
每一个学员自带背景故事,营造出经过精心编排、迎合草根逆袭主旋律的想象的共同体。
比如虽然和《超级女声》一样,都是全国海选。
但《好声音》不是等待好苗子主动报名,而是主动出击,瞄准经纪公司、制作公司的幕后。
同时,为了把互联网抢走注意力的年轻人拉回来,《好声音》又加入了身份多元、青年文化的配方。
吴莫愁的另类与张扬。
周深如女声一样清澈透亮的嗓音。
黝黑健康,同时具备民族风情和国际范的吉克隽逸——
今天,提起《好声音》的选手故事,大家第一个反应是:
假。
但你不得不承认——
他们编的故事,能精准踩在大众的嗨点上。
本质上,《中国好声音》的成功,就像同一年狂卷十亿票房的《泰囧》。
都巧妙地移植了好创意,又聪明地迎合了时代最强音:草根逆袭、鼓励梦想、相信未来。
说起电影,《好声音》居然还拍过电影,口碑直逼毕志飞。
这就是为什么,《超级女声》只是年轻人的狂欢,但《好声音》却能跨越阶层和年龄的鸿沟,成为现象级全民爆款。
前者是野蛮生长,尽力抛离拘束和正确。
后者是安全区内,游刃有余地制造童话。
偶像需要个性、价值和表达。
但好声音,不需要。
02
国综崛起这十年,《中国好声音》是绝佳样本。
2013年,台湾综艺教父王伟忠提到,《好声音》单集制作费大概是台湾本土的10到20倍。
因为在台湾,综艺是不许插入广告的。
尽管广电也对广告时间做出严格限制。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转瞬即逝的广告时间,没有让节目收益受限,反而练就了闻名中外的“中国好舌头”。
对综艺来说,热钱涌入,市场扩张,是机会。
但对创意来说呢?
更像是危机——
就像王伟忠说的:无中生有才会有创意,因为千金难买少年贫。
走捷径的《中国好声音》不仅是黑马,更成了新的财富密码。
2013年,音乐选秀节目突然井喷,光是名字就让人傻傻分不清楚:《中国最强音》《中国梦之声》《中国红歌会》……
同时也贡献了十年后仍让人津津乐道的名场面——
曾经,张艺谋千叮万嘱章子怡,不要乱接戏,尤其是电视剧。
但事实证明,只要钱给够,没什么不可能。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中国好声音》依然是全国顶流,光是冠名费就已经从 6000万涨到了3亿。
△ 图源:《21 世纪经济报道》
2016年,《The Voice》荷兰版权方宣布与灿星公司终止合作,并将版权卖给唐德影视。随后,双方开始了长达两年的版权争夺战,这场旷日持久的版权官司,最终以“灿星支付5.1亿元侵权费”告一段落。
而在打官司期间,灿星不愿意放弃价值数十亿的品牌。
于是,《中国好声音》更名为《中国新歌声》,更请来了路人盘无比强悍的周杰伦担任导师。
从杨坤“我今年有32场巡回演唱会”,到“我从小就听您的歌长大,但我还是选择了那姐”,此时《好声音》的出圈话题,已经不再是选手,只剩下对情怀的消费。
内忧,是创作已经进入瓶颈。
外患,是集体大爆发的网综。
2016年,从《奇葩说》到《吐槽大会》,年轻人的注意力立刻被尖锐和犀利的表达吸引了。
2017年,内娱选秀教母龙丹妮操盘的《明日之子》,推出了民选偶像毛不易,还有投入超过2.5亿的《中国有嘻哈》,第一次将只活在地下的嘻哈文化传送给青年观众。
在短短的三年内,网综从5000万的招商金额,一路暴涨至7亿。
《好声音》已经四面楚歌。
与此同时,造假、作秀、潜规则的争议和爆料,也越演越烈。
早在2012年,刘欢就在《锵锵三人行》里吐槽《好声音》的剪辑太抓马,太爱编。
2016年,刘欢有份发起的《华乐成盟》,因版权问题将《中国好声音》告上了法庭。
同一年,第一季的冠军梁博参加《天天向上》,吐槽节目组根本不在意唱歌,只想着怎么编故事。
拿到吉他时,光说“特别开心”怎么行?
得形容一下——“记得我十三岁生日的时候,妈妈送给了我一把吉他,拿到了我人生中第一把属于我自己的吉他的时候,那种感觉很难用语言描述”。
练琴时光。
光兴奋也太弱了,那起码得是——“每天我不弹琴,就会有一种空落落的感觉,因为我觉得我的歌声和我的琴声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我的整个人是充满力量的”。穿着打扮,白衬衫最好别穿,得穿绿T恤,显得更“草根”。
走到总决赛,被迫草根的梁博终于有了点话语权。他跟节目组谈判,还给导演写了一个“应该如何介绍我”。但节目组没有采纳,仍然拿出了他们最擅长的初中作文好词好句——
当我拨动琴弦的一刹那我整个人浑身都酥麻了
2018年,陈奕迅刚做完《中国新歌声》导师。
回香港后,他向ViuTV爆料:导师确实看不见学员。
但纳闷的是,有个学员第一次没获得任何按灯,但莫名多了一次返场机会。
刘欢没认出来,按了灯。
见陈奕迅和那英都没反应。
导演急了,只好用耳麦提醒——
这是为了增强节目效果,还是存在利益输送?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
陷入版权风波后的《中国好声音》,已经不太在乎这个品牌的内核,关心的是不断重复套用模式,复制生产。
排面越来越大,砸钱越来越多。
但创作思路的陈旧,潜规则的欲说还休,已经为它日后的口碑崩塌,埋下了定时炸弹。
03
任何一个爆款的诞生,离不开资本的助推。
但资本的动向又是在跟随着——
主流风向。
翻看资料时,Sir发现了一个隐秘的细节。
据《每日经济报道》采访,业内人胡佳璐透露——“好声音是有牌照的。国内目前拥有此牌照的节目非常少,这意味着要做这类节目,标准要求会非常高,把关也比一般综艺节目更加严格。”
回顾过去的政策变动。
你会发现《中国好声音》好像永远都不怕被劝退。
2011年,“限娱令”出台:每周播出娱乐类节目总数不超过2档,每天19:30至22:00播出的娱乐节目时长不超过90分钟。
但因为模式创新,对市场化有积极意义,《中国好声音》成了天选之子。
2013年,卫视音乐选秀泛滥,限娱令继续加强(也被称为“限歌令”):
“引进境外版权模式节目每年仅限一个,歌唱类在黄金时间仅播出一档,并对综艺节目进行备案。”
业内人说的“牌照”,大概就是这意思。
2018年,广电规定电视邀请嘉宾明确要求节目:不用文身艺人、嘻哈文化、亚文化(非主流文化)、丧文化(颓废文化)。
在那之后,《中国有嘻哈》的刺头属性降低,口碑直线下降。
所以。
虽然《好声音》的势头大不如前,但仍然可以一季接着一季。
都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但反过来呢?
如果你身边的环境、你的同行,都在后退,你后退得慢一点,也相当于屹立不倒了。
然而这也就是讽刺的地方——
当初《中国好声音》的出现,带来一股新的风气,似乎要挖掘一批新人,为给内娱乐坛打开一个全新的局面。
但事实上,过去十年内娱乐坛是萎靡乃至倒退的,这反过来又保障了《好声音》的安然无恙,稳稳地幸福。
再加上积极、鸡汤、正能量的节目调性,让《好声音》无形中为自己构筑了一道完美屏障。
观众再看它不顺眼。
但奈何它在卫视综艺里一家独大,既有广告赞助,又有固定的、不看网综的观众。
所以过去的五年里,《中国好声音》播了,但又好像完全没有播,其实只是年轻观众的错觉。
2018年,新一代选秀《偶像练习生》《创造101》《青春有你》爆红。
但因为臭名昭著的倒奶事件,又被迅速喊停。
2021年,“广电总局杜绝娘炮等畸形审美”降临热搜,禁止偶像养成类综艺播出。
今天关于《中国好声音》,大众最常见的疑问是:
这节目到底是谁在看?
在这次舆论风波之前,它好像已经消失于互联网的讨论。
但山中无老虎,剩下来的就是大王。
《好声音》能存续到今天。
除了问资本,更要问的是——
就算你坚决不看它,观众又有很多更优质、更新鲜的选择吗?
李玟录音事件持续发酵。
网友纷纷抵制,要求下架《中国好声音》,还歌手、学员和观众一个公平公正。
然而最尴尬的是——
如果不是出了丑闻,《好声音》确实能够继续办下去。因为目之所及,其他有生命力的竞争对手,都有可能是不懂规矩、容易冒犯的“雷”。
就算再把眼光放宽一点:
疫情爆发,娱乐圈阶段性停摆的这两年,有多少综艺又能让人耳目一新,成为行业标杆,能像当年的《好声音》一样盘活市场?
Sir当然不是为《中国好声音》说话。
当李玟这样顶级的咖位,都会受到职场霸凌;
当她挺身而出,为弱势的学员争取公道,却换来了息事宁人、不可理喻的反向教育,“这些事不能放在台面上说”。
我们不难想象——
一直处于风口浪尖的《中国好声音》,不过是潜规则的冰山一角。
遗憾的是。
哪怕《中国好声音》因为这次丑闻消失了。
我们只会在短暂的“大快人心”之后,迎来更大的失落和空虚。
因为十年前王伟忠说的,那些无中生有的创意,在国综里依然无迹可寻;即便曾经昙花一现,也已经戛然而止。
这片土地上的人怎么生活、怎么娱乐?
国综从来不关心。
或者应该说,他们不能,也不用真的关心。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点击阅读往期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