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到底是有优势的村的振兴,还是普遍性的振兴?

【本文原标题为“一个村干部眼里的乡村振兴”,】

也许是厌倦了城市的繁华,也许是抵不住乡情的召唤,当然更可能的是自己成了一个时代的弃儿。2018年我回农村了,养点鸡,喂点猪,过上了小资们期望的田园生活。2020年底承村委会召唤,开始了村委辅助工作,2021年换届后做了一个真正的村干部。不是我多么优秀,实在是村里没几个年青人在家里了。矮子里总是要选一个高个嘛。

我总归是希望能为家乡的变化做出一点努力。说个人的情怀也好,说工作的责任也好,说职责的担当也好。希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打脸的。

我一直认为,只要落实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20字方针,又何愁农村不兴?从中央到省市,从县区到镇村,乡村振兴确实是这几年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资金、物资、人员配备都是重点倾注;大会小会,各种红头文件接连不断。然而,我并不认为农村在向好,也许,我是一叶障目了。

不可否认,基层政府的工作都是在围绕人民群众的福祉在开展。防疫抗疫、防溺水,防山火,防道路交通事故,防诈防骗……社保医保,低保防返贫……为人民服务,确实不是口号。

然而相较于乡村振兴20字方针,我总是觉得欠缺了什么。

回顾一下这几年的村委工作,各种APP、各种工作群,各种数据报表、各种迎检接检……似乎这就是村干部的工作重点所在。这能引导乡村振兴吗?

我一直认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也就此向上级部门递交过几份村产业规划,领导也和我聊过个中滋味。不是基层缺人才,也不是基层领导没情怀,实在是无能为力。

很简单很直白的事,发展村集体经济,需要资金,技术,人才,物资,渠道,这其中需要承担极大的风险。市场竞争是残酷的,村集体经济参与市场竞争的结果很可能是百不存一。这个风险谁来承担?会不会被追责?如果按步就班比勇于开拓更稳妥,傻子也会选择。更重要的一点是,村集体经济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可政府财政资金并不充足,立项,是需要付出极大努力的。县镇的领导心里自然都会计算其中的得失。

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要求人人都是圣人,趋利避害是人之本性。建设村集体经济自然就动力不存,那修修路,修修山塘,修修河沟,搞点路灯,美化环境自然就成了应有之义。毕竟“生态宜居”也是乡村振兴方针的一个重要内容嘛。

政府层面投入不足,乡村振兴仍然要搞,引入社会资本自然就摆上了政府的案头。引导乡贤返村,建设乡贤文化,促进乡贤振兴乡村自然就是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了。我不否认很多地方在乡贤的带领下,实现了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兴旺。可我也知道,就中国50万个行政村来说,这些村子的数量,连九牛一毛也谈不上。

更何况,社会资本自负赢亏,乡贤投资考虑的更多的是资源优势,地域优势,地形优势,政策优势,他们看重的是,这些优势是否会化为他们的赢利优势。在生存面前,是不谈情怀与担当的。乡贤返村,会不会造成优质资源被圏占?会不会造成以后村集体经济失去发展的资源基础?这个我不好说话,因为我们这里,这些优势都不明显。这两年我们县也在大力促进乡贤返村,可似乎也就几个城边村有点水花。

乡村振兴,到底是有优势的村的振兴,还是普遍性的振兴?这是值得重视与思考的。

中国如此之大,农村如此之广,情况复杂多样,我想是不可能有放之天下而皆准的模式的。但做为一个农村人,却是深深的知道,农村要发展,不外乎养殖,种植,以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回村也有好几年了,一直在想,农村到底要如何才能发展起来?答案是茫然的。

市场销量大一点的,比如养猪,早就被资本集团垄断打压,农户养猪基本上已经消失了。还有鸡蛋,也是大规模,集团化的资本控制了。村集体经济在这两个领域,又能有什么做为?

养几百头猪的环保要求和养几十万头猪的环保要求差不多,又让村集体经济如何涉足?大型养殖集团粪污是要处理,可村集体如果养猪,那粪污可都是肥料啊!生态化养殖,循环利用,这才是村集体经济介入养殖行业的亮点所在。如果中国十分之一的村集体以养猪与养鸡为业,其社会效益又是如何?大而垄断的养殖集团真的比发展村集体养殖更符合社会的发展吗?

可,如果这样改革,可以想像,又将面临何等剧烈的阻挠?

乡村振兴,乡村,往往入不了精英人士之眼,毕竟农村的田园生活只是他们的情怀而已,与乡村振兴无关。但只要头脑清醒之人,都会深知,乡村振兴对于中国之大国崛起的重要性。唉!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