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统治世界,7岁孩子排队去当人体炸弹

作者 | 离荫

来源 | 视觉志

恐怖分子,一直是笼罩在现代世界的一朵乌云。

他们是疯狂残忍的代名词,通常带着鲜血和死亡出现,却表现得毫无悔恨,视死如归,仿佛在完成一项伟大的事业。

500

500

      图源:人民日报   

但是,很少有人会去探究,那些面目狰狞的恐怖分子,是如何从一个个正常的人类,蜕变成冷血无情的杀人机器?

他们是否也有自己的家庭,与家庭成员相处的方式有何不同?

纪录片《恐怖分子的孩子》就通过镜头把我们带入一个恐怖分子的家庭内,去感受恐怖主义是如何影响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

500

500

片子没什么恐怖镜头,却处处都让人脊背发凉。

500

500

言传身教

在拍摄过程中,这部片子就蒙上了一层危险的色彩。

导演塔拉勒·德尔基,是个土生土长的叙利亚人,在叙利亚内战开始时流亡德国。

为了通过镜头呈现真相,塔拉勒伪装成战地记者,声称同情圣战者和他们的理想,取得了一个恐怖分子的信任,跟拍了两年多他的家庭生活。

500

500

在拍摄接近尾声时,他的身份险些暴露,不得不提早撤出叙利亚,由团队其他成员拍摄最后的一点镜头。

片子制作完成后,恐怖分子发现受到欺骗,扬言要报复导演。

所以,影片里每一个镜头都来之不易,反映了残酷的现实。

故事发生在叙利亚北部,那里由“基地”组织的分支——努斯拉阵线控制。

导演来到的这个家庭,一家之主名叫阿布·奥萨马,是努斯拉阵线的骨干力量,也是优秀的狙击手和排弹专家,有着两个妻子和八个孩子。

他可以一边诉说着对孩子的眷恋,一边向同伴要一把好使的狙击枪,以确保杀死敌人。

500

500

他的日常是排除叙利亚政府军埋设的地雷,搜集炸药,制作炸弹,实施日常恐怖袭击。

他说,如果他两岁的侄女没戴头巾,他会让人开枪射她。

500

500

闲下来时,他会和孩子们进行亲昵的互动,给予贴心的抚慰与教导,扮演好父亲的角色。

他的家庭看上去处处和睦,却处处都透露着“恐怖气息”。

大儿子名叫奥萨马,名字来源于阿布崇拜的本·拉登。

500

500

还有一个孩子,阿布给他取名穆罕默德·奥马尔,是为了纪念9·11事件的袭击者,穆罕默德·阿塔。

500

500

甚至因为孩子是9月11日出生,他把这当做是真主的恩赐。

他给其他孩子取名字,基本上都是为了纪念那些著名恐怖分子。

他说,如果把他对恐怖组织的爱洒在土地上,地球就可以称为爱球。

500

500

成为这样一个恐怖分子的孩子,或许并不是一件幸运的事。


500

“以真主之名”

阿布的孩子们,和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无缘。

他们本应该在学校里追逐打闹,或是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知识。

但如今,他们的“玩具”是废弃的坦克,“游乐场”是被战火烧毁的房子。

500

500

他们熟练掌握的手艺,是通过往瓶子里填充化学品来制作炸弹。

500

500

制作完成后,他们还会把炸弹埋在土里,轮流踩炸弹试图引爆,却根本意识不到这有多危险。

500

500

这样的环境,自然孕育不出善良的花朵。

他们早已对杀戮习以为常。

因为鸟啄伤了他的手指,一个孩子就把鸟的头砍了下来,把鸟的尸体随意丢弃在地板上,还骄傲地说:“我们砍掉它的头,就像爸爸对那个男人做得一样。”

500

500

当孩子表露出一丝悔意时,阿布反而鼓励他们:“荣耀的真主允许这么做。真主创造他们是给我们做食物。”

在三观形成最重要的童年时期,他们却不可避免地被推上一条极端的道路。

阿布最大的两个孩子,被迫加入恐怖分子“训练营”,在这里,他们面对的是身心的双重折磨。

尚且稚嫩的脸庞,被恐怖分子常戴的黑色面罩牢牢遮住,昭示着他们的身份转变。

500

500

在这里,他们睡觉时打地铺,一群孩子挤在一个小小的房间里。

他们吃饭的时候只能吃7颗枣,孩子们经常抱怨连喂蚂蚁都不够。

500

500

有天“教官”宣称明天训练时要用实弹,即使孩子们被打中也不负责。

500

500

到了第二天,所有人都会发现,“教官”说的绝不是一句空话。

那些恐怖分子会端着枪,在他们身边绕来绕去,锻炼他们的胆量,浑然不顾枪可能走火。

有时,恐怖分子还会随手放一枪,子弹就射在他们身边,离他们的身体只有几厘米。

500

500

在他们练习匍匐前进时,子弹更是如雨点般散落在身旁。

500

500

他们被要求一边高喊“真主万岁”,一边钻过熊熊燃烧的火圈。

500

500

就连跑步时,他们也要呼喊“圣战万岁”。

专属孩子的稚嫩和懵懂便在一声声呼喊之中褪去,仇恨和极端主义的种子在他们脑中持续生长。

500

500

组织训练他们的目的,便是为了所谓“真主”杀人,或者被杀。

在不远的将来,他们都将成为仇恨与战争车轮下被碾碎的牺牲品。


500

恐怖主义的遗传

在一次排雷任务中,父亲阿布被炸弹炸断了一只脚,视力也受到了影响。

当家人看着失去一只脚的他被搀扶下车时,他们集体悲伤哭泣。

阿布却说,这是真主的旨意。

500

500

在他心里,为了所谓真主,为了所谓恐怖组织的事业,一切都是可以牺牲的工具。

相比给孩子购买食物,为恐怖组织购买装备在他心中的优先级更高。

500

500

他知道,自己的孩子必然会加入这场“圣战”,他也知道迎接自己儿子们的,很大概率上是死亡。

500

500

但他却能够坦然面对那即将发生的一切。

他说:“按照真主之意,每有一个孩子被杀死,将会另有一千个孩子诞生。”

500

500

这就是全片最让人心生恐惧的一点。

在这个恐怖分子的意识里,为了在未来建立绝对平等的地上“圣国”,所有人都可以当做工具,当做献给真主的祭品。

500

500

这种狂热让他们一意孤行,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用尽各种手段扫清前进路上的障碍。

在这套极端理念的驱使下,连自己的生命都可以置之度外,更何况别人的生命乃至于人性中的真善美呢?

许多极端组织,都曾经把魔爪伸向儿童。

叙利亚的恐怖分子,曾经让自己7岁的女儿充当人肉炸弹。

根据网上流出的视频,这个“父亲”问孩子:“你不会感到害怕,因为你是要去天堂,对么?”

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他深情地吻别了自己的女儿。

500

500

没过多久,一个小女孩走进了大马士革警察局,向警察询问能否使用洗手间。

突然,绑在女孩身上的炸弹爆炸了,在剧烈的冲击波中,有三位警员受伤,警察局遍地都是残砖碎瓦,女孩的遗体也已血肉模糊。

500

500

虽然叙利亚媒体和人权组织并没确认两者之间的关联,但仍让人忍不住打个寒颤。

2016年,在土耳其一起自杀式爆炸袭击带走了54条生命,其中22名死者还不到14岁。

土耳其当局表示,凶手的年龄也只在12-14岁之间,很可能是恐怖组织伊斯兰国培养的少年兵。

500

500

那是纪录片未曾拍出的恐怖图景,残酷且冰冷。

那些生在被诅咒土地的孩子,本该享受最快乐的一段童年时光,却因为极端的理念与某些人的利益,被逼走上一条布满鲜血的道路,对他人举起屠刀。

仇恨在不断繁衍,悲剧在不断重演,这个充满罪恶的循环,需要有人来打破。

扎克·伊博黑姆,也是恐怖分子的孩子,但他后来站上了TED的讲台,讲述自己是如何成为一个和平主义者。

他曾经也被灌输了许多极端思想,但他并没有选择全心全意地相信,而是用理性思考对抗恐怖主义。

他为恐怖袭击的受害者发声,反对只会徒增伤亡的恐怖袭击,甚至直接谴责自己的父亲。

扎克·伊博黑姆这个名字,是他和父亲断绝关系之后,为表示决心改的名字。

500

500

他曾经在自己的书《我的父亲是恐怖分子》中写道:

“我清楚地认识到,制度性贫困、宗教狂热和教育匮乏,让我所描述的个人转变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难以实现。

我也知道,不是所有人都如甘地、曼德拉或是马丁·路德·金一般满怀道德热忱,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化悲痛为决心。

但我坚信,同情的力量远胜过仇恨,而我们应该努力让这一道理为人所知。

这也是我们所有人都应该谨记并且用一生来践行的道理。

部分参考资料:

1. 《恐怖分子的孩子》 纪录片

2. 《假如你的父亲是恐怖分子》 单向街书店

3. 《我的父亲是恐怖分子,但是我选择了和平》 参考网

4. 《奥斯卡纪录片《恐怖分子的孩子》:绝望的教育,充满死亡气味的童年》 摩尔小姐

5. 《那些“新西兰恐怖袭击”相关报道里,不会告诉你的》 有部电影

500

500

监制:视觉志

编辑:离荫

微博:视觉志

点击「视觉志」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