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中生眼中的民进党,与对“两岸冲突”的理解

写在开头:

消失了一个多月,一直在出差、很认真工作赚钱养阿竹。

这篇很长。是一篇对台湾北部某高中、一位历史老师兼班导的访谈(感谢台湾友人介绍,也感谢这位老师认真且坦承的回答)。这位教师是“95后”,与

“00后”并没有太大的年龄差距,但他认为,自己与学生的世代差距,还是存在的——特别是在对大陆的态度上。

对不起,知道大家不喜欢看长文。但开头我还是想写下做这篇访谈的原因。

想访问台湾高中老师,是因为七月的一系列出差。在跑活动的行程中,碰到了一些刚考上大学的台湾高中生。我特意与第一次来大陆的学生交谈,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与我这代不同的氛围。(自然,愿意来大陆玩的本来就不太极端,已经过滤了一轮。)

为了解台湾下一代,我刻意靠近、努力套近乎、充分展现沟通能力,得到了几个⋯⋯嗯,有点小尴尬的对话。对了,能问这些问题,得益于我的台湾人身份,因为我过于标准的口音,一开始他们会以为我是大陆记者,所以第一时间会展露警惕。

但是,当知道我是北大毕业、且在北京工作十年的台湾人后,通常会对我的发展历程感到些许兴趣。在此,感谢母校!感谢这些年曾被我祸害的公司!

1

“你们以及周围的同学,如何认知整个大陆的?认为整体‘偏向落后’还是‘偏向进步’?”

“偏向进步。”问的五位同学全都如此回答。

“来北京了之后,跟之前相比有什么感觉?”

“来之前觉得应该很进步,来之后反而觉得还好,没有想象中进步。就是行动支付那些很方便,来之前都知道了。”这么回答的有两位。

2

“如何认知大陆政党的?随便说。想到什么说什么。”我随机逮着几个这么问。

“不知道” “就是‘中国’的政党” “需要翻墙”这是几个愿意稍微想一下的同学的答案。第一时间说“不知道”的占多数。

丢下一句“不说这个,我现在在这里欸”,然后跑掉的小可爱有一个。

“那单凭感觉呢?偏向喜欢、反感还是完全没感觉?”

‘“不知道,没感觉。” 基本是这反应。嗯,我感觉他们是真的没感觉、不知道怎么说。

(对了,基本没有人知道现任总理是谁。)

3

“现在民进党在你们这代还是超受欢迎吗?跟前几年一样?”这个问题,我问了来自台北、台中、屏东三个地方的学生。

“还好,现在柯文哲很多人喜欢” “还是不少人支持民进党啦,但也会有很多人喜欢柯”,基本都是类似回答。

“以前很多年轻人都骂柯文哲亲中啊?”

“没有吧,有吗” “骂的人应该不是我们这代的吧”大概是这反应。哼,年轻人真善变。

“那如果只有蓝绿对决呢?”

“嗯⋯⋯”

好吧,答案果然不可能出现蓝。

我比较深入的问了几位学生关于两岸,他们周围同龄人的想法。对于“两岸情势不好”,他们普遍也是知道的,但这停留在“有听过”的层次。普遍反应是,“平时大家不会说这些”。

“两岸可能发生战争”,会不会成为投票考量?全都表示,不会。

整体感觉,两岸政治议题他们挺冷淡的,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回应“两岸关系”这一词。

如果问“希不希望两岸关系改善”,他们第一时间往往不知道如何回答;但如果问“是否会愿意再到大陆看看” “如果有合适机会考不考虑来大陆”,这种“生活问题”他们能快速回答。

与此同时,很明显能感受到,他们对于大陆存在的“固有负面感受”,远不如我这一代强。当然,不能只有我在说,因此才透过友人介绍、访问了这位年轻老师。在此也要跟读者朋友强调,这位老师周围的同温层,不能算亲中。匿名受访,这位老师的回答并没有刻意讨好谁,只是就自己的理解分享。若观点不同属于正常,欢迎留言分享。

500

阿竹是分隔線

现在的台湾高中生,相比几年前您这一代,对大陆的认知(或感觉)是否有些不同?有没有哪些有意思的案例可以分享?

一个最基本的差距就是,我们成长环境中用的社交媒体不太一样。我这一代在学生时期比较多用Facebook、line、Instagram(台湾简称IG),现在的学生虽然也使用这些社交媒体,但已经很普遍的使用抖音。

我会有一种感觉:我这一代人成长过程中所看到的观点,跟我的学生不太一样。“用IG也用抖音”的世界,跟“只用IG”的世界,两者所看到的不会一样。

我这一代人的成长过程中可能还有一种“大陆比较落后”的想法,但我的学生确实可能因为追星或是其他,在他们身上感受不到这一点。

在我初中、要升高中的时期,正好是对政治开始有所认识的时期,“太阳花运动”引爆了这一代许多人对于政治的关注和理解。我身边有非常多“太阳花青年”,这也使很多人在学生时期就对大陆产生比较偏激的言论和想法。但如今我教的学生对“太阳花”是无感的,我感觉他们的世界里,没有只“拘束在台湾内部”发生的事情。他们会比我们这代更容易在抖音上看到大陆的面貌。

是否可以说,他们对于台湾出现的“大陆相关事物”,比较能包容、甚至习惯?

我这一代以前会去说,“某台湾明星比较亲中”,但现在我的学生完全不这样。他们更偏向去理解“为什么明星会这样选择”。我这一代人以前会讽刺在大陆发展的台湾艺人,甚至还会抵制曾标示过“中国台湾”的饮料店,但现在周围的高中生不会这样。

我感觉他们比较不容易受到“两岸政治”的牵制。我这一代政治味比较重,很容易扯到一点点跟大陆相关的话题就想到政治,但我跟学生相处时在他们身上感受不到。

我原先以为只有我们学校的学生比较“政治冷感”,但接触更多后感觉这不是个例。我有朋友说过,“现在这一代已经没有办法完全接受上一代传递过来的政治信息”,我觉得这说法很准确,不管是对台湾政党也好、大陆也好,他们不会完全接受“上一代”(包含我这一代)传递的说法。甚至会反驳上一代“我感觉跟你说的不太一样”。

互联网上,总能看到一些网民表示“台湾年轻人都很绿” “都很独”的留言,依您对周围学生的观察,他们对台湾政党是什么态度?

近期柯文哲的声量在年轻一代中比较大。许多年轻人认为,他比较没有蓝绿恶斗的包袱。这代学生其实未必是否定蓝或绿候选人,只是对蓝绿都没有太大好感的情况下,善用网络的柯文哲塑造出一定影响力。直白地说,相比2020年,“票投民进党,守护台湾” ,这个说法也能有点影响力,但比过去淡多了。

我感觉“太阳花”一代,对民进党的态度跟“00后”有一点落差。民进党这些年主打性别平等、同性婚姻,认为这是自己的政绩,但我身边的年轻学生并不认为这是民进党的功劳。他们认为这是台湾的进步,但这不是民进党帮我们争取的,这是我们全体台湾人争取来的,跟政党无关。

其实台湾在经历过这么多次政党轮替后,年轻人对台湾政治也会感受到沮丧,也会觉得“反正谁上来之后都差别不大”,那我就不如不碰政治。2016年的时候,我周围很多人认为国民党的时代终于结束了,民进党能带领台湾走向更好的未来,那时候真的满怀期待的!

但就在这一两年,我感觉身边的人态度出现变化。

我有一个朋友,曾进入某深绿政党任职,对政治和该政党是非常热血的,但就连他这一两年对政治都有点冷感。这不是政治立场的转变,而是开始认为“台湾本土的政党,未必就是正确的”。外人可能不太好理解,但相比于前几年,这已经是一种不小的转变了。

这几年台湾新修的历史教材一直受到两岸媒体关注。作为历史老师,你如何看待现在台湾的历史教育?

每个学校会有不同的教材,我只能用我们学校的作为案例分享。大陆比较关注“去中国化”,其实我对“去脉络化”感受更深。

现在台湾的课程一方面想用趣味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历史,而不是像过去一样严肃,但变成现在的历史教育有点“空”。比如,以前我们去讲某个朝代,会讲有什么重大事变、会去背这个时期发生了哪些重要事情,但现在这些内容删除不少,教法跟过去也不同。

比如,讲到一个朝代,课本会介绍一下当时的服装,但没有去解释“背后原因”——比如,为什么会这样穿。这导致学生知道“这个时期是穿这个衣服”,但这个时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穿,大家不知道。

这就是“去脉络化”的严重性,因为没有一个主轴,我作为历史老师得额外补充资料,如果不补充背景,学生根本不懂。我们学校的历史教材没有太多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内容。教近代史比较多是“世界史”,更偏向强调西方国家近代的发展。

作为历史老师,如果要说台湾现在历史教育的好处,大概是老师的自主性强,可以自己补充资料。但坏处是有些老师不会补充,学生学习到的历史就会很“空”。所以年轻一代对历史的理解,也非常依赖老师个人的诠释。

比如,我自己是关注中国近代史的,也就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一直到国共内战、国民党撤退台湾。这是受我高中老师的影响。是因为这位老师,我才会知道二二八的发生,与台湾被割让、与国共内战都有关系。这是连在一起的。我现在也会教学生中国近代史,他们也挺有兴趣的,这就是老师对学生的个人影响。

我前一阵子上课的时候,问了学生“什么是殖民”,他们说不太出来。他们对于“战争”和“殖民”,有什么差别,其实理解不来。

比如,会认为以前荷兰到台湾是殖民、郑成功到台湾是“殖民”,清朝统一台湾也是“殖民”,日本也是,这些有什么区别呢?之所以不明白差别,是因为他们只认为“都是受台湾以外的人统治”。

每逢选举,两岸关系都是媒体上讨论的重点,而今年台湾也是大选年。您接触的学生是否有感受到“近年两岸关系不好、可能发生冲突”这种“危机感”?对于“两岸”他们这年纪有什么概念或印象?

台海到底会不会发生冲突是媒体这几年常讨论的,但我感觉学生认为是否冲突都是完全未知的、不知道该从何想象的,就是他们“不敢说会”,也“不敢说不会”。

对于两岸统独,我觉得他们想象不出来“以后真被统一了,我们的生活会如何”,是真的难以想象。毕竟大陆对于他们,“相对不自由”与“去那里看看/读书”是同时存在的。比如对表演有兴趣的同学就会对大陆的中央戏剧学院很有兴趣。

我自己在班上做过一个小投票。我问,如果两岸打仗,认为美国来不来?有三分之一的同学举手说会,有三分之二的说不知道——不是那种随意应付的,是真的认真想过,但真的不知道、不敢说来或不来。

那如果打起来愿不愿意投入战场,班上只有3个举手。不愿意的理由,第一是他们认为不当炮灰,第二是,“如果台湾突然被统一了会怎样”?我这代反应会更激烈、认为很恐怖,但我的学生是真的不知道、想象不来,反正日子还得过——对于这个问题,他们的反应确实会比我这代冷一些。

台湾人从小碰不到河南人或东北人,所受的教育和环境与大陆也不同,对大陆的情感自然就仅限“跟个人生活相关”的、而非对“整体大陆”有情感连结。比如,如果有认识的大陆朋友,那碰到一些灾害时自然会问对方是否安全?如果在大陆生活过、或是想去那里看看,自然也会更关注那里。

除了个人相关之外,两岸关系、统独这些,其实对他们而言比较远。

在媒体报道中,很多台湾年轻人因为“经济不好” “发展有限”而来到大陆。而如今大陆年轻人也高喊躺平。究竟台湾年轻人如何认知自己所处的经济环境?

作为一个“95后”,其实我和周围的人整体对经济非常无感。比如买房,我们从小就知道这跟我无关,再努力也得不到。我们对于“更好生活”的追求性其实并不强烈,几乎不存在“狼性文化”。物价涨幅快,但还是能过日子。外面经济环境的变化个人感受不太到,“反正都是这样”,所以追求平稳生活就好,也就是“躺平族”。

台湾媒体从小我时候开始就很多这类报道:名校毕业生毕业后进入服务业、博士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在学校念这么多书或读到名校,未必对未来找工作有多大帮助”——这些应该很多台湾人从小都听多了。我最近看微博,很多大陆年轻人已经有点像这样。

其实近年我感觉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现在台湾年轻人更容易看到“大陆现在在做什么”“大陆年轻人现在的生活是如何”。当对台湾一些情况有不满、或一些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他们会去比较两岸。比如台湾政党若爆出什么丑闻,网上会有人讽刺“比对岸还烂”。

现在的台湾年轻人点开社交媒体,能很轻易地看到大陆年轻人的生活、想法,很轻易地能把大陆的情况与台湾对照。

台湾年轻人对大陆政治或体制的认知非常少,基本陌生。现在两岸交流虽然遠不到“认识(与认同)大陆政治”,但我周围的学生没有排斥认识“整体大陆”。

台北女孩曰:

有位台湾学生这次说了我印象深刻的一段往事。她小学时期就为了大陆明星注册微博,被同学笑是“426”(这话很难听哈,抱歉)。

但等她上高中,没人会这样了,因为这成为“不奇怪的事”。

很多变化,隐藏在时间流逝中。我们往往要再次回头看,才能看出。

在北京这些年,我一直很怕自己“脱节”,我一直很努力地去找不同年纪、不同职业的台湾人对话——虽然很多人可能也不太在意台湾人的想法了。

但我也在跟人的交流中,学到很多。

这些纪录或许现在看很微小、没太大意义,但某天回头看,会是一个时代的人们,曾經的记忆。

所以,采访有点长。若您看完,也不负我在餐厅喝两杯酒、写完这篇文章的酒钱啦!谢谢各位读者朋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