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二战德国空军的救命稻草

                11-----二战德国空军的救命稻草

在前一篇文章《对二战德国空军武器装备发展成败的分析》,我已经分析过了二战德国空军的主力战斗机ME-109虽然性能可圈可点,但是不适合德国空军。对另外一种主力战斗机FW-190战斗机我是持肯定态度的,认为应该大力发展的。

但要是认为全部生产FW-190就能够挽救二战德国的命运,那显然也是错误的。

500

伯劳鸟是好飞机,但是不够完美,缺点不少

 

因为FW-190战斗机的缺点也不少,最要命的是航程不够,作战半径只有300-400公里上下,要是挂载炸弹遂行对地攻击任务,这个作战半径都不一定达不到。这注定了FW-190只是一种防御性多用途战术战斗机,没有办法承担纵深打击与战役空中遮断任务。

再就是发动机功率始终不够用。要增加航程,就必须增加油箱容量,加大机体,没有更大马力的发动机,势必导致性能严重下降。FW-190战斗机有不少强火力重装甲的改进型,比如有名的FW-190 A8狂飙箱,火力与防护都堪称优秀,但是最大速度、机动性、航程都严重下降,导致出动的时候还需要其他战斗机来护航,否则遇到美国佬战斗机即打不过又逃不了。

二战当中德国始终没有大规模装备使用2000马力级别的发动机,这就比美英差多了了。雷电、海盗、地狱猫这些战斗机初始就是2000马力的发动机,后来甚至可以升级到2500马力、3000马力。马力不足,使得伯劳鸟的改进升级受到了限制,结果伯劳鸟始终在航程和防护方面不能升级到满意的水平。

于是就算德国空军把全部的航空工业生产能力用来制造FW-190,并且配备足够质量与数量的飞行员,也无法挽救二战德国的命运,充其量是让德国多喘息了几口气而已。

那么谁是德国空军的救命稻草?

有人说是ME-292,事实上不论是军事专家还是二战德国空军的高级军官都有不少人推崇ME-262,甚至希特勒都称之为“奇迹般的武器”,认为如果不是1943年希特勒非要把ME-262变成轰炸机,而是作为战斗机投入使用,德国空军就有可能挽回劣势。

这是非常错误的认识。

ME-262风暴鸟本身存在这大量的技术问题没有解决,诸如飞机不够坚固,俯冲速度超过950公里就很容易出现震颤,甚至空中解体。

发动机采用的是翼下吊挂的形式。这种布局方式,作为一种喷气式发动机的验证机来说是很好的选择,因为吊挂在机翼下面,拆装、更换都很方便。容克斯公司的JUMO系列作为喷气发动机的初代产品本来就是从未有过的东西,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所以频繁的调试修理更改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吊挂在机翼下,发动机进气口没有东西遮挡,气流比较干净,对发动机的工作比较有利。

500

气流经过物体表面产生附面层的示意图,如果发动机布置在机体两侧,势必要吸入紊流,这种紊流会导致发动机喘振、熄火,在喷气发动机相关知识还几乎一无所有的时代,这足够把人整疯

但是作为战斗机就不是好的选择,因为发动机的重量很大,又分布在两侧翼下,离机体中轴远,这导致了转动惯量大,严重影响滚转率。比如说P-38、ME-110,乃至现代的SU-27这些发动机宽间距布置的战斗机就没有一个滚转率优秀的。相对来说发动机布置在机体中轴线上的,转动惯量小,滚转率就好,比如FW-190就是当时滚转率最高的战斗机。

滚转几乎是战斗机大部分机动动作的前置动作,重要性非常高。。

比如我们都知道FW-190战斗机的盘旋能力不好。可是在战斗中为什么一定要跟着敌机屁股后面盘旋?伯劳鸟可以来一个干净利落的左滚或者右滚九十度,拉机头斜着向上回转爬升,伯劳鸟的爬升能力还是不错的,这样就把伯劳鸟弱势的盘旋机动通过滚转转化为了伯劳鸟相对优秀的爬升。尤其是斜向的回转爬升,在回转爬升的过程中因为机身转了九十度,伯劳鸟的飞行员刚好可以透过驾驶舱盯着下方盘旋的敌机,随时可以再来一个滚转转化为俯冲攻击,并且还不损失速度,(因为爬升会减速,但是俯冲会加速)而做水平盘旋机动的战斗机是一定会减速,加上高度低于尾追爬升的伯劳鸟,这样既无速度优势又无高度优势,又始终处于伯劳鸟的监视之下,做什么动作都处于被动之中。

而伯劳鸟战斗机被敌机从尾部抓住的时候,直接俯冲逃跑也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你一推机头俯冲,就把肚皮暴露在尾追的敌机枪口下,如果尾追的敌机距离合适,只要轻轻一推机头就可以对着你的机腹倾泄一顿弹药,一次就击落也不是不可能。这个时候同样是需要一个干净利落的侧向滚转,再加上俯冲,迅速脱离脱离敌机的视线。因为伯劳鸟有着二战飞机最大的滚转率,加上不错的加速能力、俯冲能力,一般战斗机跟不上伯劳鸟的动作,就会被轻易甩掉。

 

500

其他的还有诸如起落架不够坚固,降落时候容易折断起落架。人造橡胶的轮胎不够耐磨,接地速度高容易导致轮胎剧烈磨损,乃至爆胎。

发动机本身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二战德国连废气涡轮增压器都没有大规模应用,直接上难度更高,全新的涡轮喷气式发动机遇到问题就是不难理解,同时发动机的寿命极短也是可以理解的,诸如发动机在低速时容易熄火,急推油门又容易起火烧毁发动机这些都是正常的。想我们国家在研制太行发动机的时候还有过运行的时候喷零件的事情,相比之下几十年前的二战德国搞喷气式发动机遇到这些问题简直不算事。

不单单是技术上遇到层出不穷的问题,就是在战术上ME-262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ME-262的航程仍然是非常有限,有“只有四十分钟航程”的说法,也有1000公里左右的资料,总得来说和FW-190的作战半径相差不大。这意味着ME-262仍然和FW-190一样还是一种防御性战术战斗机。面对美国佬大航程的野马和雷电战斗机无法前推空中防线,使得己方机场始终被笼罩在野马和雷电战斗机的作战半径之内。

这又使得ME-262暴露出更多的弱点。

前面就说了ME-262的喷气式发动机需要均匀小心的操纵油门,速度不够的ME-262非常笨拙迟钝,因此起飞降落都是ME-262非常危险的时候。这个弱点很快就被美国佬的战斗机飞行员发现并加以有效的运用。德国在这个上面损失了很多优秀的精锐飞行员,就是诺沃托尼飞行队的指挥官诺沃托尼少校也是死于与此有关的事故。而根据美国陆军航空队339大队的战报,194529日之前,有13架喷气战斗机被击落,其中12架都是被战斗机在机场上空击落。

同时喷气发动机对跑道的清洁要求也很高,因为内部高速旋转的叶轮很容易被外来杂物打坏。ME-262的发动机吊挂在翼下,离地面很近,更加容易吸入异物。而被美国战斗机笼罩,经常遭受袭击的德国机场显然是难以保证跑道的始终清洁。

这些问题都导致ME-262虽然有速度上的绝对优势,但是却不好用。尤其是发动机的问题在当时几乎是无解的,从相关理论到材料到制造工艺与手段,全部都无法满足需要。因此这就注定了ME-262战斗机只能成为一架勉强可用的飞机,无法成为实用好用的战斗机。

这种情况下,ME-262当然无法挽救二战德国的命运了。

当然要说到救命稻草,二战德国还真的有一根,那就是DO-335 箭式战斗机。

500

这架战斗机采用了当时罕见的前后串列式发动机布局。首尾各布置有一台1700马力奔驰DB603A发动机。这种布局的先进之处就在于在以单发飞机大致相当的气动阻力的情况下获得了双发飞机的动力。

这是一个很实用很有效的解决办法。战斗机要想航程远、防护好、火力强,关键还是大功率的发动机。

而在二战末期,美英的发动机都从2500马力往2800马力乃至3000马力以上稳步推进,德国还在为2000马力级别的发动机奋斗。没有大功率的发动机,德国战斗机就无法在保证机动性的前提下,在航程、防护力、火力、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DO-335箭式战斗机采用串列布局巧妙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前后布置的两台发动机总计有3400马力。相对美国佬当时的P-47雷电重型战斗机也称得上充沛,阻力并不比其大很多,而且采用的DB603系列发动机也是成熟可靠的DB601系列的发展型,虽说也遇到了不少技术方面的问题,但是相比容克斯公司的JUMO喷气式发动机这种全新原理的东西来说问题的解决还是容易的多了,也现实的多。可以说是是二战德国当时情况下的最优解。

而且这种布局方式,发动机的重量都落在机体的中轴线上,对提高飞机的滚转率有着先天的优势。而滚转率对战斗机机动性能的重要性前面已经说过,这里就不在赘述了。

同时这种布局对提高战斗机的机头俯仰速度也是有利的。战斗机的抬头和低头是靠襟翼、副翼、尾翼共同动作把机头撬起来或者压下去的。发动机在机头,头重尾轻,从机尾撬起机头显然就要花更大的力量或者更长的时间。

500

二战战斗机抬头、低头速度最快的是美国佬的P-39眼镜蛇战斗机。根本原因就是发动机中置,重量集中的中心,两头轻,所以抬头低头特别快。而机头机尾布置发动机,两头重量差不多,这样在做抬头或者低头动作的时候虽然比不上P-39那种中间重两头轻的布局,但是比头重尾轻的布局还是要省力、快速。

抬头低头速度的快慢对俯冲和爬升动作的改进改出影响是很大的。我们假设时速600公里的两架战斗机一前一后相距300米,同时压机头进入俯冲,后面的战斗机低头速度只比前面的慢0.5秒,结果前面的战斗机在这0.5秒的时间内就多跑出了80米甚至更长的距离,如果俯冲再加上滚转,或者多来几次俯冲,后面的战斗机就会被甩掉。

高抬头、低头速度加上高滚转率,战斗机就有极强的机头指向能力,这意味着抓住、摆脱敌机更容易,开火机会更多。而采用发动机串列布局的DO-335箭式战斗机就有实现这个的可能。现今流传的DO-335战斗机相关方面的资料来看,这种布局方式是可行的。从性能数据来看,完全可以称得上当时的最优秀的战斗机行列。其航程、火力、速度都比FW-190高,载弹量也更大,正是德国空军最迫切需要的多功能重型远程战斗机,最关键的就是从技术角度来说咩有无法克服的技术困难,从生产制造角度来说也是没有问题的,不会像JUMO喷气式发动机需要全新的材料与制造工艺。

基本参数和性能数据(Do 335A-1):

翼 展 宽:13.8米

  机 身 长:13.87米

  机 体 高:5.0米

  整机空重:7,400千克

  战斗全重:11,700千克

  最高时速:765千米(带加力) 635千米(单发)

  巡航时速:400千米

  爬升能力:1,400米/分钟

  最大升限:114,000米

最大航程:3,750千米(带副油箱)

火    力:轴毂炮 MK-103一门,机鼻两挺MG-151/15或则MG-151/20,翼载两门,MK-103(B2)

因此这才是二战德国空军真正的救命稻草,是二战德国唯一具备大规模量产可能性,并具备相当技术优势的重型多功能远程战斗机,如果这东西可以在1941年前入役,并具备相当的数量,那么JU-88、HE-111之类的轰炸机根本没有生产的必要。空袭伦敦就是戈林瞎指挥恐怕也难以失败,当然历史没有如果。

当然我也看见有资料说DO-335战斗机的机动性不好,尤其是水平方向的机动非常迟钝。对于这个我说明的是DO-335这种布局所能够具备的性能特点,但是要想发挥这些性能特点转化为优势,还必须要设计师的精心设计。

同样是单发战斗机,为什么就是FW-190的滚转率最高,而零式战斗机的滚转率就差得多?P-47除了高空和俯冲性能其他性能都是不咋地,而P-51野马又能够具备各方面都相当不错的性能?

道尼尔兄弟一直设计水上飞机、轰炸机,在高性能战斗机方面缺乏足够的经验,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二战德国并不缺乏优秀的战斗机设计师。比如设计ME-109的梅塞施密特博士和设计FW-190的谭克博士,因此DO-335这种布局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有可能产生一种非常强大的战斗机的。当然这又回到我在《对二战德国空军武器装备发展成败的分析》一文中的观点:二战德国空军未能对这些资源加以有效的引导、整合、运用,只是被动的被局势所牵引,结果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最后手忙脚乱。

最后说一句,要是以为DO-335就能够挽救二战德国的命运,那也是不切实际的,因为二战德国缺的不仅仅是一架先进的重型多用途战斗机,而是缺的太多了。

DO-335就是如我的期望研制成功,也只不过是一根救命稻草,仅仅是一根稻草而已。就好像清末的定远和镇远号铁甲舰,曾经的远东第一舰,也只不过是大清王朝的救命稻草。一个国家的命运完全压倒一根稻草上,就是再强的稻草也迟早给你压断。

最后想起金庸小说里面的一句话:“为人不识陈近南,就称英雄也枉然”,我读书太少,只能感概的说对历史如果不能有一个公正准确的认识。就是公知精英也枉然。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感谢各位的关注!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