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一个美丽的童话
在喀布尔的上空,富人之子阿米尔与仆人之子哈桑的风筝在自由自在地飞翔。这对童年玩伴一起制作风筝,为风筝线抹上玻璃碎,然后放飞风筝,成为大赛中的冠军。他们享爱快乐,享受胜利。
可是,是什么让童年的风筝堕落了?他们还能把风筝找回来吗?
阿米尔很想得到父亲的关爱,而在父亲的眼中,子不类父,常常令他引以为恨。相反,仆人的儿子哈桑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勇敢与忠诚,刚好与阿米尔形成了对比。父亲经常关心哈桑的举动,让阿米尔感到不愉快。
阿米尔心中一直藏着偏见:由于他的出生,令母亲难产而死,所以父亲把过错归因于他,对他缺乏父爱。正因为如此,他觉得他在父亲心中的地位,与哈桑在他心中的地位相差不大,同样是一个仆人。天然地欠着这个世界。
阿米尔以为打倒了同样受到父亲关心的哈桑,他便能独享父亲的爱。当他拿着哈桑为他追回来的风筝回家时,父亲称赞了他。可是他已经没有了最原始的快乐。
当哈桑为了他,宁愿受到强暴,也要拿回风筝时,他没有挺身而出。由于哈桑的伟大,令他渺少;由于哈桑的勇敢,让他懦弱;由于哈桑的忠诚,让他虚伪。只要哈桑还在他的眼前一天,他便无时无刻感到良心的责备与煎熬。
阿米尔无法面对哈桑。于是,他试探地问父亲该不该换仆人。当得到严辞拒绝后,他对阿里父子进行了栽赃。一块手表,让两个家庭从此分开,也让一对同父异母的兄弟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是的,哈桑是他的兄弟。父亲直到死,也没有向阿米尔吐露,他曾经与仆人的妻子通奸,并有了自己的儿子——哈桑。
父亲的好友拉辛汗让阿米尔到巴基斯坦,然后告知了他父亲的秘密。那时,哈桑已经死去,哈桑在留给阿米尔的信中说:“我还梦到有一天,你回到喀布尔,一起走在以前的小径上。”可是,已经回不到从前了。喀布尔上空那些曾经自由自在飞翔的风筝,不知道已经钻到什么地方去了。那个追风筝的孩子,也在祖国境内被虐杀了。
哈桑遗下的儿子索拉博被军警带走成为性奴。为了救侄子,阿米尔进入了恐怖的祖国境内。索拉博如同他的父亲一样,用弹弓帮助了阿米尔。
阿米尔带着索拉博来到自由的美丽国,一起放起了风筝。“为你,千千万万遍。”阿米尔最后说。
畅销小说《追风筝的人》及其改编的同名电影真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当然,再美丽也只是一个故事。现实中作者8岁就离开了阿富汗。什么塔利班,都是他所不能了解的事。作者自己也说过小说是杜撰的:灵感是我在看新闻时得到的。在阿富汗,放风筝是非常流行的休闲活动。但1999年春,有新闻提到,塔利班在阿富汗禁止人们放风筝了。看完这条新闻,我开始思索,然后坐下来,写了一个短篇。它本来是一篇关于放风筝的怀旧文章,但到后来,它变成了两个男孩的故事,这个故事与他们的阶级和家庭有关。只要好看,真不真实又有什么意义呢?你该不会真的相信巴金先生的话,以为文学的意义就在于讲真话吧?
我相信哈桑会为了阿米尔“千千万万遍”,阿米尔会不会真的这样做呢?你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