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白人饭黑人饭后是不是该炒作黄人饭了?
前一段时间网络上爆炒了“白人饭”概念。我注意了一下炒作的内容,所谓白人饭,通常用来形容一些食物或餐点,它们的成分或风格非常简单,与传统的中国菜式有所不同,基本功能是用来裹腹。但这种就餐方式可能较为符合日常忙碌的城市生活人群,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追捧或者认可。
这几天网络上又出现了一篇文章,开始炒作黑人饭。我也是好奇,点进去看了一下,所谓“黑人饭”,其实说的是种类丰富但制作相对比较豪爽不那么讲究的饮食,比如该文提到的一款典型的黑人饭,就是作者在埃塞俄比亚吃到的一款,里面集齐了咖喱羊肉、黄咖喱鸡腿、酱汁炖鱼、鹰嘴豆泥炖蔬菜和土豆沙拉。这一款黑人饭套餐,分量足,用料讲究,荤素搭配,花样繁多,肯定不会吃出“白人饭”生啃芹菜的厌世感,但距离色香味俱全的中餐还又很大距离。
我看完这些炒作文章,心里面倒是充满了对这些网络写手文科生们的敬佩之心——他们真是太会搞概念了。其实在“白人饭”刚出现之时,本人就非常不赞成。要知道使用“白人饭”这样的带有恶臭味道的俚语,可能会含有种族歧视的意味,使用这种俚语时应该非常谨慎。我们应该避免使用具有种族或文化偏见的词语,并以尊重和包容的态度对待不同的饮食文化。
如果按照网络写手的逻辑,在炒作完白人饭黑人饭之后,下面炒作的就该是“黄人饭”了——其实应该就是色香味俱全的中餐。传统的中国菜式,强调食物在色彩、香味、口感等方面的丰富和独特,强调在烹饪技巧、食材搭配、调味品使用等方面的精细和讲究。这使得中餐在视觉、嗅觉和味觉上都能给人带来愉悦的体验。如果我们把这个类型的饮食命名为黄人饭,这样白黑黄三种饮食倒是都齐全了。白人饭强调简约增效,黑人饭则笨重实在,黄人饭则是繁杂费时。但这样的逻辑真得是对的吗?
世界上的食物是多样的。人类依靠食物存活。食物同时又是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不同地区和民族的饮食文化都值得尊重和欣赏。这些带有“白人饭”“黑人饭”还是“黄人饭”,抑或是其他的俚语,放到网络上都会被阅读者理解为带有贬义或种族歧视的成分。食物是多样的,不同地区和文化的饮食习惯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和价值,我们都应该以包容、尊重的态度来看待各种饮食文化,并避免使用具有贬义的词汇来描述食物。
暂时还不清楚网络写手持续炒作“白人饭”“黑人饭”概念的目的。在网络时代,言论的力量是巨大的,网络写手和文科生们很会利用概念炒作来吸引注意和引发讨论。但是我们一定要警惕这些概念背后可能带有贬义、歧视或误导性信息。特别是涉及到种族或文化的,是不应该被鼓励的行为,特别是在描述食物和文化等敏感话题时。食物是连接人们的一种重要方式,我们应该以包容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各种不同的饮食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和相互理解。
网络时代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责任对自己的话语负责,避免使用具有引起歧视性或贬义的词语。通过尊重和理解他人的饮食习惯,我们可以促进全球文化交流,消除偏见和误解,并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和谐的社会。对于那些刻意使用带有贬义或歧视的俚语的人,我们应该积极呼吁停止这种行为,并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尊重和谐的网络环境。同时奉劝某些喜爱营造概念的网络写手的文科生们,最好将精力多用到解决社会发展亟需的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上,没有这个能力就不要瞎唧唧歪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