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场,个人的作用有多大?

在以化学能为主要能量源的热兵器普遍应用以前,在古代战争中,生物能是最主要的能量源。而生物能受限于体型、营养等等各方面因素,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

古代小说描写武将的时候,一般非常喜欢描写武将的身高、体型,如什么“身长八尺”、“虎背熊腰”之类。不过,一般人不太注意这种描写,有时也难以直观地感觉到身高七尺、八尺、九尺有什么区别。再加上电视剧在拍摄的时候,为了凸显人物,一般也不会让人物之间的形体、身高差别太大。(一般来说,演员最好是中等身高,太矮了不好,太高了也不好)但如果你把小说里的描写转换为现实,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我之前举过《水浒传》的例子。一般人认为,宋江和卢俊义站在一起也就是矮那么一点,可能是这样的:

500

但实际上,如果按照《水浒传》里对人的身高的描写来看,宋江(身高六尺)与卢俊义(身高九尺)差了三尺的身高,两个人站在一起更类似于这样:

500

哪怕你身高将近一米九,在卢俊义之前大概也就是这样:

500

放在今天,李连杰只要有枪,隔着几百米都能轻松击倒姚明。但是放在以前,如果姚明身披重甲,那基本上就是可以冲入敌阵大杀四方的猛将。而由于重量级的差距,李连杰就算功夫再好,大概率也无法靠自己的力量破甲,反而如果一次攻击不顺利,姚明一个反击就有可能直接躺下。

无论是在是小说中还是史书中,基本上只要写到猛将,“身高八尺”、“身高九尺”等就是标配。这一方面是因为受限于饮食和营养,古代的人的平均身高不算高,普通人一般就在身高六尺到七尺的区间里,而身高八尺、九尺基本上就比别人高了一头、两头;另一方面,在冷兵器时代,身高基本决定重量级,而重量级基本又决定了个人的战斗力——即便是弓箭这种远程武器,你也得有足够的力量才能开硬弓。

所以,如果是步战,卢俊义冲入敌阵,而对方都是普通士兵的话,基本就是这个画面:

500

再加上一般来说,猛将都会披甲,防御力也会高一些。在同样的攻击下,如果你不能一下子让猛将躺下,那么猛将回手一下,基本上你就该躺下了。

除了个体战斗力的差异之外,古代战场个人的作用之所以大,也还因为受限于当时的科技条件,军队的指挥体系是极其脆弱的。基本上,只要你能击破敌军主力或者阵斩敌军的主将,那么敌军的指挥系统就会崩溃。

古代普通士兵的文化水平很低,大多数甚至连字都不认识,而且大多数士兵都是临时征发的,谈不上组织度。这种情况下,当指挥系统被打乱的时候,士兵是不知道接下来该如何行动的,这也是为什么古代战争往往能出现一方损失千余人,而另一方可能被阵斩几万人的情况——在现代战争中,这个情况很难出现——因为对于失败的那一方来说,当他们成为溃军的时候,所面临的就是被一一围歼和砍头。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古代战争中,如何打乱或者干扰敌军的指挥系统,就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虎牢关之战时,面对十倍于己的窦建德大军,李世民率领数百士兵游走于窦建德军阵的薄弱处,迅速杀到窦建德大军的最后方,在这里展开唐军的旗帜,让窦建德的大军误以为唐军已经击破了后军且将它们全面包围。而此时的窦建德正在逃命的路上,已经没有心思指挥部队。如此一来,夏军的士气自然崩溃,全部成为了唐军的俘虏。

而在古代欧洲,情况也是类似的。重甲骑士因为极强的防御,面对普通农民时可以说是直接开挂,而遇到骑士之间的对决,除了极少数情况,大多数时候都取决于双方的体型和力量——你去看一下欧洲博物馆里的名将或者著名骑士的盔甲,其主人绝大多数也都得在一米八以上。在今天看来这不算什么,但在当时就已经很高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