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通货膨胀如何,今天的3000元能够换到的东西,仍比92年的200元要多
【本文来自《当年根本想象不到现在的工资水平,3000月薪简直就是天文数字》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这个本来是回复帖子,是回复《为什么中国一定要争世界第一?这跟我月薪3000有什么关系?》里面内容的,所以有所简略。如果单独拿出来看,就会觉得各种疏漏。其实结合原文,我想大多数接受完义务教育的应该都能懂。也许是有的人太忙,没空去看来龙去脉罢。
有一些帖子笑我不管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因素。其实这只是回帖,比较简略,通货膨胀的因素我以为大家都懂,不需要我啰啰嗦嗦。
现在的3000当然不可能是当年200元的15倍价值——这是常识。但是物价上涨因素很复杂,没有个几千字都不能基本概括——所以在回帖里面也就没提,也是当时我想大家都能懂。
遗憾的是,有些朋友可能没有经历过七十、八十、九十年代,对那时候的物质水平没有基本的概念,无意之中就以为一些基本条件和现在差不多。其实差得太多了!
1985-1988我读高中,嗯嗯,读的重点中学,年年有考上清北的那种。印象很深的是,我只有2件T恤,就是我热天的全部衣服,今天这件穿了洗了晾了,第二天穿另外一件,如此轮换,没有别的衣服。其中有一件很热,但是也没办法。家里在三四线城市,父母都是国家干部,拿着稳定的工资,也完全没有虐待我的意思,家里2个孩子,另外有一个妹妹,既没有重男轻女,也没有重女轻男——这些都事先说明,免得有些朋友想象力丰富。饭是有吃的,零食是基本没有的,饮料?2毛钱的汽水。一天最多喝一瓶,多了喝不起。喜欢踢足球,最大的支出就是球裤球鞋,一条球裤2元,基本上要穿一个学期,球鞋(2元?)磨损得快,2个月基本上鞋底的齿就磨光了。你问我为什么买得起2元的球鞋却舍不得喝饮料汽水?因为踢完球直接就对着操场边的水龙头灌,嗯嗯,大家排队灌水。那时候的自来水也好喝,不像现在这样各种杂味在里头。
1986年家里买了电视机,一千多元,其实这对家里财政是一个很大的支出,记得父亲当时脸色不怎么好看,是母亲先斩后奏买的,从此终于有了大量的信息了。之前晚上只能找些书来看,杂志、报纸、小说。然后早早的就睡觉了。
再回溯,12岁之前,家里吃饭的情况,那时候天天就想着吃肉吃荤菜——因为没有吃啊!大概一个星期可能有一顿荤菜。后来1979年吧,父母没在身边,半年都没有吃过一次荤菜,想吃肉都想疯了——现在的人可能无法想象,也许你们都吃得不想吃了。这就是2个国家干部的孩子的物质生活。那半年里,终于有一次吃肉的机会了!跟着别人去吃酒席,大概是有人结婚,满怀希望地到了酒桌,最中央有一个荤菜——一个大菜碗的汤,里面飘着肉,但是是肥肉,本人死活不吃肥肉的,所以,那天终于没有吃到肉,这种失望今天还记得。
————不啰嗦了,我想表达的意思是,不管通货膨胀如何,今天的3000元,能够换到的东西,仍然比1992年的200元要多。1992年,乘坐中巴要0.5元,一瓶啤酒2-3元,2可乐喝不起,国内的少林可乐0.5元,矿泉水一般1元,大米价格不记得了,网上搜好像0.24元,议价米0.3元。好一点的夹克衫70-100元,杉杉的西装要1000元,惊为天价。1992年家里还没装电话,网络、手机就更无从谈起,连BP机都没有。1993年286要3000元,386就要一万左右,桑塔纳轿车好像要4-5万?可能国家对价格还是有管控,对关系人民生活的柴米油盐价格比较低,享受、“奢侈”的东西就放开比较贵,电器也很贵,洗衣机几百块吧,家里也只有那几样电器,不像现在家里电器很多。还电脑手机七七八八。
另外,还有朋友可能是没仔细看,我的意思不是说我现在拿3000元——如果您是这样的阅读理解能力,语文考试是很难拿到好成绩的。
谢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