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的悲剧
在古代的开国帝王中,刘邦不是一个气量狭隘的人。然而吕后杀韩信使刘邦背了一世诛杀功臣的恶名,这实在有点冤枉了刘邦,因为韩信的被杀完全是个人的原因造成的,并不关刘邦的事。那么韩信的死,或者说韩信的悲剧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不妨透过历史的烟云,来看看韩信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悲剧的深渊的。
作为汉初三杰的韩信在历史上有很高的知名度,他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劳,这一点汉高祖刘邦早就做了高度的肯定,称“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可见刘邦对韩信的评价之高。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对汉朝建立立下不世之功的大将,却最后被汉高祖的皇后吕后用计杀了。世人多以此事归咎于刘邦,认为是刘邦在玩“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手段,其实不然,不说韩信并不是死于刘邦之手,就韩信被杀一事来看,韩信之死实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
首先是韩信在政治上的无知和麻木不仁,身处险恶的政治环境却蠢蠢欲动,结果让对手很轻松地抓到了把柄,并致其于死地。本来刘邦对韩信就不是很信任,在大破项羽后便夺了韩信的军权,徙韩信为楚王,不久又找借口废了韩信的楚王爵位,降为淮阴候,并不让其就封地,而是让韩信住在都城,置于朝廷的监督之下,形同软禁。聪明韩信应该明白自已的危险处境,做事应当谨慎小心才是。但韩信却对此麻木不仁,做事时很不检点,比如他和后来谋反的巨鹿郡守陈豨早有来往,相信刘邦和吕后对这一切早就了如指掌。因为以韩信类似囚徒的身份,早就没有什么密秘可言了,可是不甘心就此退出政治舞台的韩信要寻找一切机会重行东山再起,结果授人以柄,看来他不死都不行了。后来陈豨果然造反,刘邦带兵征讨时韩信也开始了活动,结果被早就准备好的吕后骗进宫来斩于长乐钟室。
其次是韩信为人处事的失败,注定了其未来不得善终的命运。韩信自以为其功劳甚大,看不起和刘邦一起打天下的诸将名臣。如夏候婴者,乃刘邦故里人,曾为刘邦车夫,彭城之战刘邦大败后夏候婴驾车载刘邦逃命,在途中冒死救下刘邦的儿子、女儿,即后来的孝惠帝和鲁元公主,为汉家天下立下大功,足见夏候婴和刘邦家的关系非同一般。灌婴也是刘邦手下的著名战将,立下赫赫战功,是他和手下的五名军士共斩项羽之首,并因此位列封候。樊哙更是刘邦手下的猛将,在鸿门宴上有出色表现,同时在楚汉相争中战功卓著。就是对这些重量级的人物,韩信竟然不放在眼里,说羞于与这此人为伍,并且对他们的态度极为不礼貌。如,樊哙每次见韩信都毕恭毕敬,而韩信则对哙辈不屑一顾,屡发“生乃与哙等为伍”的不满之言。试想,韩信在朝中看不起的人绝不是上述三个人,在韩信的傲慢态度下,他和许多朝中大臣之间的关系肯定是非常紧张的,他看不起别人,别人自然也看不起他,甚至可以说抵毁、诬陷他的大有人在。在这种情况下,既是韩信没有反相,也会有人给他挖个谋反的陷阱让他自已跳进去。所以,尽管《史记》中载是韩信反相已露,招致杀身之祸;但是谁又能证明韩信的反相不是韩信的不满者或对手替他设的局呢?
其三是政治上幼稚的韩信,自以为老道,在刘邦取得天下,自已处境极为不利情况下还想东山再起,想有一番作为。作为一个对汉朝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人物,他的存在本来就使刘邦吕后感到不安,所以才费尽心计把他弄到都城看管起来。如果韩信再有政治上的动作,刘邦和吕后能不感到威胁吗?因此,在陈豨造反刘邦前去征讨时,家里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不安份守纪的韩信了。岂料韩信不知收敛,趁刘邦出征时动作频频,吕后当然巴不得抓这个把柄到手呢。怪不得韩信被杀,刘邦得知后“且喜且怜之”,一个“喜”字道出了韩信这块压在刘邦心头的石块有多沉重,韩信死了,石块搬走了,刘邦没有了压力自然“喜之”。假使韩信像张良、萧何那样能做到激流勇退,自可以有一个较为完美的归宿。既是做不到张良那样的全退,最起码也要像萧何那样做些打消和减少刘邦、吕后的怀疑心理的工作。比如萧何在刘邦怀疑他在关中有大志时,大量购买田产美宅,一副安享富贵、满足于做富家翁的姿态,成功地打消了刘邦的疑虑。但韩信却做不到这些,他的一切活动反而是增加刘邦和吕后对他的怀疑。是韩信在政治上的不识趣,他不甘心退出政治舞台,又不懂黄老之学,不知道何时该进,何时该退,成了他羁祸的根子,他的悲剧不就是他自已导演出来的吗?
韩信其实在玩政治手腕方面远远不是刘邦吕后的对手。可要命的是韩信偏偏多次跟刘邦玩起了政治手段,结果无一例外地败给了刘邦。在楚汉相争的关键战役荥阳之战时,刘邦处境极为不利,想调韩信之军击楚,韩信却非常不合时宜地要求刘邦封他为齐王后,才答应出兵。尽管刘邦满足了韩信的条件,让韩信做了齐王,但在内心之中对韩信产生了不信任和无法打消的怀疑感。此事以后,韩信由齐王徙为楚王,便是刘邦为了防止韩信在齐国坐大不好收拾的一种政治安排,也是刘邦对韩信极为不满情绪的一种发泄。不久以后,又罢了他楚王的爵,降为淮阴候。这还不算,降了爵还不让韩信在封地,而是带他到京城,就近看管起来,看你韩信还有什么招式兴风作浪。也正是在京城韩信成了困兽,因兽不斗尚难活命,更何况韩信仍然要作因兽犹斗之举,当然难逃被杀的命运。
韩信军事指挥上无疑具有天才水平,在他的指挥下汉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拥有了肥沃的关中大地作为大业之本;又破赵、平燕攻占齐国,并被刘邦封为齐王;更为关键的一战是用十面埋伏阵全歼几十万楚军,使项羽仅剩几十余骑逃至乌江,路穷自杀。虽然在军事上韩信可列为千古名将之首,但在政治谋略方面韩信无疑算不上高水平。这一点,也和他日后被杀有着直接的关系。当年韩信完全占领齐国之后,兵强马壮,实力强大。这时正直刘邦和项羽在交战,刘邦势危。此时如果韩信加入刘邦则项羽败;加入项羽则刘邦败。韩信已成为举足轻重的巨大力量,成为各方拉拢的对象。韩信营中此时既有刘邦的人,也有项羽的人,更有齐人蒯通前来游说,叫韩信按兵不动,坐看刘邦和项羽撕杀,再做决断。蒯通劝韩信说:“当今两主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足下为楚则楚胜。……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叁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史记·淮阴候列传》)意思是说,以韩信的力量适时作为楚汉两军的平衡力量,形成楚、汉、齐三足鼎立,三分天下的形势。自已称孤道寡要比给刘邦当大将强多了,然而韩信却拒绝了蒯通的建议,坚持发兵助汉击楚。假如韩信听从了蒯 通的建议,充分利用自已手中掌握的军事力量,最起码也是一方诸候,机会好的话扫平其它势力,登上皇帝宝座也未可知。至少不会落到被吕后诛杀的命运吧。历史给过韩信称王称霸的机会,但韩信没有抓住它。机会只有一次,失去了就永远不再有了。后来,韩信想借助陈豨的力量,试图再博一次,但这一次韩信手中早已无牌可打了,因为此时谋反的陈豨势单力孤,那里能和当年的项羽比,刘邦一出马一下子就收拾了;再说韩信也远非当年在齐国坐拥几十万雄兵的时候,这时的韩信只是一个被去了爪牙,关在笼子里的老虎而已,就是放出来也只能吓唬一下人而已。就是吓唬人的机会吕后也不会再给韩信了,他仍然被斩于长乐钟室。
让后人不无叹息的是,从勇猛善战来讲,韩信远比不上后来兵败被杀的英布等人。但韩信的聪明智慧则是英布等人难望其项背的。英布在后来却进行了殊死博斗兵败被子杀,倒也死得光彩;聪明如韩信却只好乖乖地引项受死,连一点反抗的机会都没有,死得实在有点窝囊。这就是韩信,一个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人,本该享尽荣华富贵,彪炳史册,却不料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朝被骗死于非命,而且是妇人之手,对韩信而言实在是个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