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能只有一种模式” | 不辞职的年轻人和不分主次的生活

在工作的高压之下,如何平衡自己的生活?

否定工作辞职去远方吗?

还是可以在工作之外,寻找自己的第二身份,给生活更多可能性?

 

现在,身边这种拥有“第二身份”的人似乎多了起来。

工作和生活,他们都想要;

最重要的,他们不想再用某种单一模式定义自己,想在更广的维度上延展可能性;

 

他们的“第二身份”,没那么功利,好玩一点,酷一点,也更有创造性。

它是个隐藏在身边的爱丽丝的兔子洞,

随时跳进去,就跌进奇境,变成了另一个自己。

 

我们找到了几位拥有“第二身份”的人:

01

我会踩着长板去买菜

nono,37岁,互联网营销 & 长板世界杯选手

500

我在互联网医疗创业公司工作,工作起来很狂放忘我,

但每天都和客户、下属、投资人打交道,也有各种压力情绪,需要找个出口。

34岁那年我接触到了长板。

长板属于极限运动的一种,

做动作的时候不会想太多,想的话一定会摔,这种“不思考”的状态反而能排解压力

500

手机的超广角功能拍下nono家的楼顶天台,向西可以眺望西山,向东则一眼望向国贸。他喜欢这里的呼吸感和自由感——就像滑板给他的感觉。

这个运动本身能带给你存在感、自由感,我甚至蹬着它上班,觉得很放松。

我玩长板比较早,当时没什么人可交流,

只能把外国大神的视频一遍遍放慢动作去看,去琢磨怎么做,

当你能做出大神的标志性动作时,就会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500

2017年,我成了第一个参加长板世界杯的中国人,还得了个名次。

比赛之前,只要一下班,从6、7点开始,一直练到10点、11点,不停在蹦在跳,

冬天特别冷,冻得不行。

水瓶座嘛,会有点较劲。

500500500500500500


我觉得:人生不能只有一种模式

做营销和玩长板的,两个都是我,

尽可能地让人生多点意义,要不然多枯燥

500

长板里有个叫manual的平衡动作,让板两个轮着地,过程中不断找到持续往前走的那个点。

每个人都是如此,家庭、工作、所有东西,都要找到微妙的平衡点。

别人问我会滑到什么时候,我说我会一直滑下去,

就算做不出那些动作,踩着长板去买菜,我也会继续下去。

02

“不同身份构成人生和声

蒋丹棘,33岁,室内设计师 & 古董首饰藏家&下午茶店创始人

500

我是个室内设计师,但我把很多时间都花在了“主业”之外。

上学时我就选了统计/经济、视觉艺术和奢侈品管理这几个截然不同的学位。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分清主次,甚至学校里的科目都有主副之分

但回想起来,这并不完全正确。

几年前,我喜欢上了时装首饰中的故事和美学价值,

最入迷的时候,逛博物馆、去拍卖会、逛市场、找老师讨教,学得没日没夜。

500

丹棘最喜欢20世纪初到70年代的古董时装首饰,“那是首饰设计的集大成时段”。彼时的设计师脱离了贵重材料的束缚,反而呈现出更多细腻的细节和工艺,这些都被手机的超级微距功能捕捉下来了。

设计总在创新,但在收藏的世界里,传承更重要。

一个人的生命很短,通过把旧日的文化、美学和自己连接,感觉生命也长了很多。

500

丹棘做的是中式下午茶,“把我们生活中很有温度的东西用食物表达出来”。她甜品店里的复古设计也是自己做的,处处可见暖心的细节。用手机的刘雯滤镜可以恰好表达此种温和和复古感。

我还喜欢设计甜品:

夏末秋初用椰子和芒果做成月兔;新奇的生姜蛋糕;把胡同里的青砖当灵感,还有致敬糖炒栗子的“炊火”……

500

500

500500500500500500


有人问我在诸多身份间会不会矛盾,

我常用“harmony”(和声)这个词来回答:好多人在不同旋律线上唱歌,协调好了,反而形成更好的旋律

它们可能看似无关,其实彼此相连,共同形成我的一首人生交响乐。

每个人本质上就有很多身份:女儿、妈妈、伴侣,身份多,未见得就做不好;

我想要“去身份化”地生活,自我其实很庞大,所谓不同身份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去掉“身份”,只做“自己”,反而更轻松。

03

“埋在心里的种子长了出来”

刘东,33岁,金融从业者 & 玩具藏家和摄影师

500

现在我一共有300多个变形金刚,玩具总数则在500个上下,

我的工作收入,一半以上都投入到了玩具。

玩玩具,开始是情怀,是童年埋在心里的种子长了出来,

后来,历史、设计、渊源,各种知识融汇在里面,慢慢就会更深地去了解;

500500500500500

刘东家藏的“人”

它最迷人的还是“可玩性”:

比如变形金刚,我喜欢不看说明书自己研究,这个过程很美妙;

(*注:变形金刚玩具可以通过轴承切换为人形和车形/动物形等等)

需要根据玩具的构造,考虑转轴的设计思路;有时候某一点设计得太精妙了,会突然电到我。

500

我是个喜欢专注做事的人;

工作的时候能完全忘了玩具,玩的时候又能完全忘了工作;

人精力有限,有时候我也会矛盾,但最重要的,是实现当时当下的平衡

我要专注工作,也想专注生活。

04

通过做两件事情,我把人生活满了

小融,30岁,产品经理 & 爵士乐酒吧合伙人

500

因为喜欢爵士乐,我和朋友开了个爵士酒吧。

我们都是不折不扣的外行。很多事情只能硬着头皮自己上。

我其实不喝酒,但为了能够进酒,逼着自己看资料学习。

为了找乐手,还偷溜到别人家的场地,趁乐手休息的时候找他们聊天。

500

以前由于乐手不够,有时候周一到了,这周的演出都还没定下来。

有时,我看着乐手对着冷冷清清的台下尴尬地演出,心里充满了不确定感。

有天,一个朋友发来张照片,是他在飞机杂志上看到的有关我们酒吧的文章。

那一刻我知道,我终于做出来了一个别人认为有价值的东西。

500


现在白天我在一家美妆公司负责线下产品策划。

意外地,开酒吧经历在工作中非常受用。

在做一些顾客体验类的设计时,我常感觉得心应手。

因为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几乎每天都在面对顾客的体验。

500

夜有自己的美好,用手机的超级夜景模式,让人生的完满都能被悉数记录下来。

我知道很多人都希望某天能够辞掉本职工作,但我很享受目前这种两个身份的转换。

我是一个不可能只做一件事的人。

500

几年前,我特别怕死。

因为还有好多想干的事情没有干,所以对于人生总有一种紧迫感。

现在,即便明天是世界末日我也不会有太多遗憾了。

因为我已经用尽全力地去体验过了。

通过同时做两件事情,我把人生活满了

05

你是什么,就能在里面找到什么

赵宸,24岁,中科院数学博士 & 专业悠悠球选手

500

很多人问我:“你父母怎么看你玩悠悠球?”但很少人问我:“你父母怎么看你学数学?”

这个问题暗含着一种先入为主;

但两个身份,都是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00

在中国,大家普遍觉得悠悠球是儿童玩具,有很深误解;

其实专业悠悠球很多元:

它是手部技巧运动,是表演形式,是潮流概念,更是种艺术创造,

甚至每天都有新的招式技巧诞生。

每个人都需要一种表达自己态度和灵感的方式,比如音乐和绘画,

悠悠球是比较适合我的方式。

它包罗万象,你是怎么样的,就能在里面找到所对应的东西

500500500500

我从小喜欢数学,也练了13年悠悠球,有人问我是不是个喜欢坚持的人,

我觉得不是坚持,而是热爱

是你充分了解了事情的本质,仍然保持始终如一的态度。

数学和悠悠球对我来说都是享受,它们都要求专注,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去做

500

悠悠球对场地要求较小,它的动作编排类似舞蹈,不同练习环境也带给赵宸不同灵感。手机相机的SuperHDR超级逆光功能细腻捕捉下了赵宸在户外练球的场景。

2017年,我在冰岛悠悠球世界赛上给中国大陆赢得了第一座奖杯;

我看过最难忘的一次表演,是2015年世界赛上,

日本球手Naoto Okada通过几分钟表演,把他的人生故事都讲了出来。

编排、情感、主题,这是我未来在悠悠球运动中更想追求的东西。

假如没遇到悠悠球,现在的我可能完全不同,这种塑造是各方面的

能在“第一身份”之外找到热爱的事,通过它达到平衡,让自己能更好地面对工作和生活,这是在我看来更理想的存在方式。

06

音乐声一响起,

我就踏实了

马汉辰,26岁,广告编导 & 乐队主唱

500

大学刚毕业,我和几个小伙伴组了一个朋克乐队。

歌词基本上就是“不想工作““想玩儿”。

“哎!领导!我的任务完成了/哎!老师!我的作业写完了。”

就这种。

500

让马汉辰摆出张“严肃脸”,下了班的他却总忍不住搞起怪来。这些细腻的情绪都被“肖全滤镜”展现了出来。

但没工作的日子里没法与社会互动,生活混乱,心里很慌。

现在,我是一名广告编导,每天拍50条信息流广告,投放到短视频平台上。

从早上9点半拍到晚上6点半,我的脑子就没停过。

500

如果赶上晚上乐队有演出,我凌晨一两点才能回家。

但这些全都值得。

500

去年,我们乐队参加了草莓音乐节。

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人。

第一个和弦刚响,台下就喊起来了。

台下一喊,我们的情绪也起来了。

就这样互相传染,回过神来的时候底下已经是人山人海……

500500500500

演出

父母以前觉得我是不务正业,为此还冷战过好长时间。

但现在,每次发新歌,我爸还会转发到朋友圈,配文:“我儿子的新作品。”

音乐声一响,我就踏实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