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宁在面试上提出的灵魂之问,为什么会被骂?
前几天,著名生物学家颜宁发布了一条微博,称她最近参加了一次博士生推免面试,能进入这一轮面试的人,基本都是国内生物医药领域资质最好的本科生和硕士生。有些还发表过不止一篇学术论文。
在常规问答之外,颜宁问了几乎所有人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假设时间来到10年后,你已经成为一名PI(Principal Investigator, 即独立带领一个实验室的博导),你拥有所需要的所有资源(优秀的科研团队、充足的经费、完善的实验设备、大把的时间),那你最想探索的科学问题是什么?换一种说法,这一辈子有什么科学问题或者技术难题,你能解答或者突破,就觉得今生无憾了?
但结果是:“20多位同学,却没有一位的回答让我眼前一亮”,“近一半的同学表示还没想过这种问题”。
以下为颜宁微博原文:
颜宁的这些话,挺鸡汤,挺理想,挺真诚。但就是这么一段话,在网上却引发了很大的争议。特别是在某“科研大V”高频出入的知识型网站,冷嘲热讽的高赞回答很多。
有人说,这个问题不适合在面试的场合问,面试时,考生主要考虑的是“考官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我应该怎么回答才能更好地迎合考官”,在这种情景下,很少有人敢于说出自己心底里的答案。
有人说,这个问题对本科生或是硕士研究生都太难了,本科生对于真正的科研还没有入门,硕士所做的研究还太浅,而科研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科研工作者的“终极目标”,往往都是随着科研的不断深入才逐渐清晰的,现在还太早。
有人说,不是每个有所成就的人都会在25岁时怀揣伟大梦想,颜宁的提问,就是一碗看似宏大的鸡汤,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实干才能出真知。
还有人说,颜宁的提问是一种误导,让刚踏入科研之门的人产生自我怀疑,怀疑自己的成长路径是否正确,是否真的适合自己。
......
看了上面的各种评论,有点为颜宁不平。
网友们的说法,其实都没有问题,颜宁在面试时问这个问题,既不合时宜,可能也无法得到她想要“眼前一亮”的答案。这些弊端,她自己也知道,在文中她也作了一些说明。
但这都不能阻挡颜宁希望寻找种子、希望种下种子的心。
希望寻找种子,是希望看到有理想、有抱负、有情怀的科研工作者。冷嘲热讽的高赞评论都没有错,但格局却小了,他们过于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过于计较技术性的问题,却难以体会到一个科学家宏大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难以理解一个科学家希望帮助年轻人的心。
希望种下种子,是希望把这个问题抛给更多的人,在他们心中种下理想的种子。当一个年轻人总是面对“研究这个课题能发几篇论文”这类充满功利的问题时,会不会想起颜宁老师的提问:“这一辈子有什么科学问题或者技术难题,你能解答或者突破,就觉得今生无憾了?”
这句话,或者类似的话,值得每个人在如今天般静谧的夜晚好好思考。
我国教育、科研过于功利化已经不是一个小问题,已经是观念上、制度上根深蒂固的问题,要改变现状,难之又难。政府尚无快速实现变革的能力,一个科研工作者又能做多少呢?
不,不仅科研工作者可以做点什么,我们每个人都能做点什么。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果像颜宁这样的灵魂之问能够更多些,得到的认可更多些,我们的价值认知也许就能慢慢改变。
正如千千万万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改变了那个时代一样。
有时,“鸡汤”有其存在的价值。况且,“鸡汤”在没有行动力的人面前仅仅是一碗“鸡汤”,在如颜宁般的科学家这里,会成为力量的源泉。
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希望小小种子,能成大树参天。
-END-
辩证看,务实办
欢迎关注原创公众号“岂曰分享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