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出个三千年前的“启蒙论”——我想为国学增点光
五四运动百年纪念快到了,启蒙又被人们记起。最近看到两篇谈启蒙的文章,一篇是为80年代启蒙喊冤叫屈,声泪俱下地为80年代启蒙辩护;一篇则高调评价五四启蒙运动,称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仅具有“世界价值”,而且还将人类启蒙拓展到“大启蒙”的阶段。可见,启蒙在中国是个永远谈不完也谈不清的问题。不过有一点让我感到很遗憾,谈来谈去说的都是西方启蒙和咱如何跟着人家学启蒙,却不见有人谈咱们老祖宗是如何谈启蒙的。咱国学可是应有尽有,怎么可能没有谈启蒙的呢?挖了挖,终于挖出来了,原来在春秋战国之前的商周时期古人就注意到启蒙问题了,《易》有一卦就是专门谈启蒙的,即“蒙”卦,而且谈的还真有点“理论”色彩,《易-蒙卦》可以说就是一篇产生于三千年前的启蒙论文。可见当时的巫觋们还是挺有水平的,不像今日那些巫婆神棍跳神装颠害人,也不像算命大师那样靠什么“奇门循甲”骗钱,巫觋们是受命于天辅佐大王的,没点真本事是混不下去的。
《易-蒙卦》是这么说的: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六四:困蒙,吝。
六五:童蒙,吉。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蒙卦中谈到五种蒙昧状态,六三缺失,可能是在传抄过程中漏掉了。所记五种为发蒙、包蒙、困蒙、童蒙和击蒙。这五“蒙”不仅各自有不同的含义,彼此之间也有一定的关联。理解“蒙卦”,需要运用《易》的独特思维方式——二爻思维。
“二爻思维”中二爻即阴阳二爻。阴阳二爻的阴、阳二字指的不仅是二爻的性质,同时也是对二爻的命名;以命名论二爻则二爻就不仅是指阴阳二性,同时也可以指为柔刚、弱强等等,在不同的卦里可以赋予二爻以不同的含义,比如在蒙卦中我们可以视阳爻为“明”,阴爻为“蒙”。
二爻思维是一种高度抽象的思维活动。由阴爻与阳爻这两个抽象符号构成了八卦和六十四卦卦象,八卦卦象所反映的是单纯一个事物的内部矛盾运动,而六十四卦卦象则是由两个八卦交错组合而成的,它反映的是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运动。总之,《易》中的每个卦象所展示的既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示意图象,也是人的思维路径的拟态图象。
我们先说说八卦。八卦的每一卦都是由三个爻符组合而成的,其中有一个爻符实际上起着权重作用,我们把这个爻符称为“权重符”,定位在中间。权重符有阴阳两个,二者的权重影响是不同的。当我们将一个阳爻权重符置于两个阳爻之间时,表示的是这个事物的极端刚性;若将阳爻权重符换为阴爻,则表示这个事物刚中有柔,外刚内柔。如果上下二爻符是不同的,或上为阴下为阳,或下为阴上为阳,置入的权重符也有所不同,则可以表现更为复杂的状态。比如,在上阴下阳之间置入一阳爻,可以看出这个事物内部情况是阳强于阴,但因为二阳爻在下方,一阴爻在顶端,表明阳虽强,阴也在上升中,由阳转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反之,在权重符不变的情况下,将上下二爻符颠倒,则为二阳爻在上一阴爻在下,表明阳绝对地压倒阴,阴虽尚在但要改变这种状态机率很小。依此类推,你会发现八卦虽然只是三个抽象符号,但不同变化的组合却能反映出一个事物复杂状况,当然这也同时反映了人对一事物观察、理解和判断的思维状态。
六十四卦就更复杂了,它反映的不再是单纯的一个事物,而是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变化,如蒙卦就是由艮和坎两卦组合而成的。六十四卦的每一卦都是由两个八卦上下组成的,上卦三个爻符,下卦三个爻符,在这六个爻符之间古人做了一些关联性设定。一是设定上三爻与下三爻之间的对应关系,初、二、三、四、五、上这六爻的对应关系是,初爻对四爻,二爻对五爻,三爻对上爻;二是设定同性爻相斥不相应,异性爻相吸故相应;三是设定相近二爻彼此之间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也在思维判断的考虑之中;四是设定爻符在不同爻位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低爻位和高爻位所产生的影响有很大差别,而居于上下两卦中位的爻符具有特别作用;尤其上卦中位即是九五之位,是最理想的爻位,它虽不在顶端却有着至尊价值,被称为“九五之尊”。这一系列设定构成了一个《易卦》思维网状图象。
对现在的我们来说,也许认为这不过是巫觋们的占卜游戏,迷信思维而已,算不上十分复杂的事情。但三千年前的古人能运用两个抽象符号,对各种现象(卦象)进行如此复杂的抽象思维活动,并将其以卦象和卦辞、爻辞的方式记录下来,无论它带有多么浓重的原始色彩,也称得上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说明古人的思维并不简单。
回到“蒙卦”,我们运用二爻思维对此卦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蒙卦是由上艮下坎组合而成的,其六爻中四阴二阳,视阴为蒙,视阳为明,蒙强于明,故称此卦为蒙卦,意为启蒙之卦。下面我们试着对蒙卦做一简单分析。
我们从初六“发蒙”说起。所谓“发蒙”指的是蒙昧初发。在蒙昧初发时不能忽视,应该认真应对,进行严肃的教育启迪。爻辞说“利用刑人,用说桎梏”,意思就是以“刑人”(有罪之人)作比喻,告诉人们蒙昧就如“桎梏”,会让你失去思想的、甚至身体的自由,受到束缚,如带枷受刑,借以引起蒙昧者的警惕,自觉启蒙。
如果我们不能在蒙昧初发时及时祛除,可能会让自己陷入“困蒙”之中。所谓困蒙,指的是人因受蒙昧所困扰,思想混沌,以致遇事不明,盲从盲动,找不到正确出路。这种处境对一个人来说是十分苦恼的,也是十分危险的,所以爻辞曰:吝。
上九的“击蒙”要“击”的就是这个“困蒙”。击蒙就是强力破除蒙昧。上九阳爻是蒙卦中仅有的两个阳爻中的一个,而且爻位处于六爻之颠,刚强有力,是蒙卦中唯一有能力破除蒙昧的角色,所以谓之“击蒙”。但破除蒙昧,唤醒大众,目的是为了图强以“御寇”,不是为了“为寇”;寇就是争夺,为寇就争夺地盘,抢掠财富,这不是“击蒙”的目的。所以爻辞曰:“不利为寇,利御寇”。
这里有必要说一说我对“寇”的理解。我们一般将寇解释为强盗,纯属贬意。其实在《易》产生的那个年代,相互争杀,抢夺地盘财富,掠夺奴隶,是经常发生的事,争战双方都是“寇”。所以说寇的含义在当时不只是具有贬义,敌寇当然是贬义,但自为寇不仅不具贬义,而且还是件很光荣的事。上九爻辞的“不利为寇”,说明在“击蒙”之外还有“利为寇”的机会存在,“为寇”显然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
除了上面我们谈到的发蒙、困蒙、击蒙,还有包蒙与童蒙未说到,这两个蒙很有意思,和前面提到的三个蒙相比,有着不同的内含。先说童蒙。所谓童蒙即“序卦传”所说的“物生必蒙”之蒙,是“物之稚也”的童稚之蒙,是人生之初的正常现象。童蒙在教育的启发下会逐渐祛除幼稚之昧获得启蒙,所以爻辞曰:吉。也就是说童蒙和发蒙、困蒙不一样,孩童在成长过程中只要受到正常的抚养和教育,就不会陷入困蒙之境。
包蒙是五蒙当中最特别的一蒙,它和童蒙是五蒙中的仅有的二“吉”蒙。童蒙为“吉”尚可理解,包蒙为什么也被判定为“吉”呢?初读会让人感到困惑不解,但当你用二爻思维方式做深入思考后,你就明白原来包蒙说的不是蒙,而是外蒙内明的伪蒙。包蒙处在九二爻位,是中位,与之相对的是上卦中位的六五童蒙,两爻都处于非常好的爻位上。按二爻思维原则阴阳相应,童蒙与包蒙恰是一阴一阳彼此相应。爻位好又能相呼应,由此而构成他们区别于其他蒙的自身特征。那么,包蒙的独特之处是什么?所谓包蒙就是蒙包,明被蒙所包裹。蒙卦的下卦为坎卦,其三爻为二阴爻之间夹一阳爻,阴包阳,表示明被包裹于蒙之中,蒙中有明,蒙在外而明在内,看似蒙昧,其实并非真的蒙昧无知。外在的蒙可能是一种假象,其用意在掩盖内心的明,即所谓“难得糊涂”,所以爻辞曰:吉。
《易-蒙卦》对“蒙”做了很有层次的阐释。发蒙、困蒙、击蒙说的是一般的启蒙,童蒙谈的是孩童的启蒙,而包蒙则特别指出了一种看似为蒙其实非蒙的特殊现象。三千年前古人对“蒙”与启蒙就能做出如此清晰且具一定深度的阐释,说我们的老祖宗智慧超群也不为过。
我这样解释《易-蒙卦》纯属是“野路子”,懂国学的先生们会笑话俺,但俺可是真心想为国学增点光;即使增不了什么光,起码可以让大伙知道就是那神圣的西方启蒙,在中国也是“古已有之”,让咱骄傲一下的效果多少总还有吧? 2019-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