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发现沙漠变土壤“密码”,新疆沙漠变良田或许不再是梦!
在和田地区和田县英阿瓦提乡和谐新村农业科技园区,连绵起伏的沙丘旁是一片规则平整的田地,一层金黄色的小麦从田地中的冒出头来。
你一定会吃惊,沙漠怎么能种东西?
航拍的和田沙漠中的绿色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沙漠生态修复是很多国家共同面临的世界级难题。在中国的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中,却有万亩连片的农田郁郁葱葱、瓜果飘香;在四川若尔盖沙化草原、西藏拉萨市郊沙化带、西沙岛礁,不毛之地也长出植被甚至蔬菜——这是中国科学家研发的“沙漠土壤化”生态恢复技术造就的奇景。
6月初,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的“沙漠土壤化”基地在进行旋耕整地作业,为农作物播种做准备(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重庆交通大学教授易志坚是一位力学家,2009年,他在研究颗粒物质力学的过程中发现,颗粒物质从离散状态向流变状态、固体状态转换,依靠的是一种万向结合约束关系。
“当时我就联想到,土壤和沙子之间的区别就是有没有这种约束关系。”易志坚说,“当我想到这个发现可以把沙改造成土,就激动得睡不着觉!”
易志坚团队提出了一项原创力学原理,土壤颗粒间存在一种万向结合约束关系。万向结合约束下的土壤颗粒体,既有一定的柔性,保水、保肥和透气,并为植物根系生长提供弹性空间,又有一定的刚性,使之能够“抱住”植物根系,维持植物稳定。易志坚团队首次在土壤的力学特性与生态属性之间建立起联系。
2013年,易志坚团队研发出一种植物纤维素黏合剂。在沙子中混合适量的黏合剂和水,“一盘散沙”就能获得与自然土壤一样的“生态-力学”属性:在湿润时呈现稀泥般的流变状态,水分蒸发后结成固体状态,两种状态之间可自由转换,并具有较强的存储水分、养分和空气的能力,成为适宜植物生长的载体。
5月下旬,位于新疆和田的“沙漠土壤化”基地在收割今年第一茬苜蓿(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从2016年至今,“沙漠土壤化”技术在国内外10多个点、多种严酷自然条件下进行实地试验,总面积超过3万亩,验证了技术上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及应用上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沙漠土壤化”技术一次性改造成本2000元至3000元每亩,经改造的“土壤”特性持续变好,微生物种群丰富,生物多样性和局地气候改善效果逐渐形成。改造技术易操作、见效快,粘合剂仅需加入一次,宜大规模机械化施工,改造后即刻起到固沙作用,随即可进行种植,具有防沙固沙与生态恢复一体功能。
随着近年来实地试验连续开展,这一跨界创新的科技成果受到国内外关注。2022年12月,“沙漠土壤化”项目获得英国威廉王子发起的“为地球奋斗奖”中的“保护和恢复自然风貌”奖项,其授奖名称为“沙漠农业转化”。
新疆沙漠面积43.04万平方公里,占中国沙漠面积近60%。面积达33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第一大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分布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和田地区四地界内。
而新疆和田地区三面被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包围,是沙漠化最严重的地方,一面背抵昆仑山,自然环境相当恶劣,年浮尘天气达263天,策勒县曾因风沙侵袭被迫迁了3次县城。
2017年5月,易志坚治沙团队来到和田,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进一步证明试验效果。
第一年200亩试验田种出了高粱,高粱收割后,根系牢牢盘住土壤,到第二年改良了3000亩土地,种出了40多种作物,历时四年,专家们已在和田县的沙漠改良出1万亩土地。
沙漠变土壤如今已初步成真,未来在产业化的路上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新疆作为全国沙漠面积最大的地区,通过变沙为土,也许未来会变成祖国最大的粮仓,你期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