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32)之荥阳之战
因为此战也发生在荥阳县汴水附近,所以也被称为“汴水之战”。
发生时间
史书上对“荥阳之战”的发生时间记载不明,陈志《武帝纪》在初平年间的记载只注明了“二月(迁都事)”,之后所有的事都没有时间标注了,以至于很容易让读者误以为后文的“荥阳之战”事发生在三月。
实际上,我们可以通过“长安劝和”发生在六月份之后推定,这三场战斗必然发生在初平元年(190年)的下半年,总应该是“先谈后打”嘛,“先打后谈”的可能性就较低了。
有一个佐证是陈志《司马朗传》中的内容,陈寿先说司马朗参加迁都(三月)后,再弃官回乡将宗族迁往黎阳县(黎阳县属冀州魏郡),“后数月”反董联军才抵达荥阳、河内等地。这里的 “集荥阳”应该就是“荥阳之战”的前夕。
陈志《司马朗传》: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荥阳及河内。
所以说,在迁都之“后数月”才是“荥阳之战”真正的准确时间。
——故可推“荥阳之战”发生在六月之后。
参战人员
再来谈此战的细节。陈志《武帝纪》中关于“荥阳之战”的内容应该是第一份史料,其次是《曹洪传》也有提及相关细节,《张邈传》和《卫臻传》则提到其他参战人员。
我们来看看参战人员有哪些。
陈志《武帝纪》:曹操、卫兹、曹洪。陈志《张邈传》、陈志《卫臻传》、《先贤行状》(陈志《卫臻传》裴注引):曹操、卫兹。陈志《曹洪传》:曹操、曹洪。陈志《鲍勋传》裴注引《魏书》:鲍信、鲍韬。陈志《文帝纪》裴注引《典论》:兖、豫之师战于荥阳。
综合一下,参战的人员有:曹操(曹洪)、卫兹、鲍信(鲍韬)、豫州军VS徐荣。
很明显,反董联军这边出征的人马主要是兖州、豫州两处,豫州军参战人员及兵力已不可考,兖州军则是曹操、卫兹、鲍信这三路。
顺便说说兵力人数组成。
《魏书》说鲍信有两万多人的队伍。鲍信是泰山人,又身任济北相,不管是从泰山郡,还是从济北国,鲍信带出一个两万人的队伍都是可信的。例如臧洪对张超就说过,从广陵郡可以征调出两万人的队伍。就算鲍信在泰山郡太守应劭(本年应劭的立场是保持中立)的辖区不方便作为,他到济北国征兵总不会妨碍他人了。
陈志《鲍勋传》裴注引《魏书》:(鲍)信乃引军还乡里(泰山郡),收徒众二万,骑七百,辎重五千余乘。陈志《臧洪传》:(臧)洪说(张)超曰:“……今郡境尚全,吏民殷富,若动枹鼓,可得二万人……”
卫兹则是襄邑县人,征兵范围应该只有一个县,不可能达到一个郡的范围,否则太守张邈就无兵可征了。他能有三千人的队伍应该也是可信的。
至于曹操,他是在己吾县起兵,倒不是说他能在该县征到五千人,我是认为:这五千人中有大部分是来自曹操家族从兄弟们的队伍。例如曹仁、曹纯、曹洪、曹劭、夏侯惇、夏侯渊,曹操在兄弟中辈分及名望较高,所以成了这支队伍的领导人。
凭借这五千人的队伍,盟主袁绍还给曹操表了一个“奋武将军”的军衔,这就是曹操的“曹家军”。
战斗过程
《武帝纪》中对“荥阳之战”的战斗过程记载只有“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几个字,若论详细,则有曹魏政府官方赞歌《战荥阳》可供参考。
《宋书·志12》:战荥阳,汴水陂。戎士愤怒,贯甲驰。阵未成,退徐荣。二万骑,堑垒平。戎马伤,六军惊,势不集,众几倾。白日没,时晦冥,顾中牟,心屏营。同盟疑,计无成,赖我武皇,万国宁。
当大军行至荥阳县时,遭遇到了董卓的部将徐荣,双方展开激战,战事从白天打到晚上,反董联军败北,卫兹、鲍韬战死,鲍信负伤,曹操也被流矢射中,所乘的战马也受伤不能骑,这时候,曹洪将自己的马让给曹操,随后两人一同渡河逃回酸枣县。
陈志《卫臻传》裴注引《先贤行状》:(卫兹)合兵三千人,从太祖入荥阳,力战终日,失利,身殁。陈志《鲍勋传》裴注引《魏书》:汴水之败,(鲍)信被疮,(鲍)韬在阵战亡。
另一方的徐荣虽然得胜,但是他自知此战赢的艰难,且酸枣县仍然有十余万军队,必然也不容易攻下,于是也撤军完事。
陈志《武帝纪》:(徐)荣见太祖(曹操)所将兵少,力战尽日,谓酸枣(县)未易攻也,亦引兵还。
曹操返回酸枣县后,继续鼓动张邈等人进军成皋县,而大家锐气已失,都不肯再进军。
话说,此战之后,曹操的“曹家军”差不多打完了,基本上成了“光杆司令”,他既不是盟主(袁绍),又不是酸枣县的老大(刘岱、张邈),他所提议三路人马同时进军的建议自然没有可行性。因为自己说的话没有分量,曹操愤而离开酸枣县,返回故乡谯县。
后来,因为曹洪与扬州刺史陈温关系很好,于是曹洪带着曹操、夏侯惇等人一同前往扬州募兵,这是后话。
最后点评一下“荥阳之战”。
如前所言,此战时鲍信带了两万多人,曹操有五千人,卫兹有三千人,再看官职,鲍信身任济北相,曹操和卫兹都无官职在身,所以从兵力多寡及官职高低上看,我个人是认为:在此战中,鲍信在兖州军团中有较高的指挥权;曹操绝不是这次反董联军进军的领军人物,顶多是个积极分子。
甚至可以解读成:此战时兖州军领军者是济北相鲍信,曹操和卫兹是作为张邈派去给鲍信助阵的。只不过后来曹丕(曹操之子)成了皇帝,鲍勋(鲍信之子)成了臣,曹魏政府写史书时就为了突出曹操的丰功伟绩,将此战的主角写成了曹操,淡化了鲍信的地位。
鲍信
然后从战事发展来看,袁术和袁绍也并非按兵不动,他们仍然是主动进攻了的,分别打了“梁东之战”及“孟津之战”。
真正按兵不动的是经历败战之后,已经丧失锐气的酸枣联军,当然这也不能怪他们,大家心态肯定也是想看看另外两路人马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