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将拍的圆明园旧藏“虎蓥”是啥东西
早上起来看新闻,说又一件圆明园旧藏文物——西周青铜盛水器“虎蓥(yíng)”要在海外上拍了。
虎蓥
为了佐证文物的可靠性,拍卖行竟然附上了英国人的“抢劫日志”——这位抢到“虎蓥”的英国海军上校哈利﹒刘易斯﹒埃文斯(Harry Lewis Evans)在与家人的通信中详述了自己洗劫圆明园文物并在撤走前参与将圆明园付之一炬的“大派对”。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细节描述:
“法国人得到了许多价值高昂的战利品,包括手表、钟表、皮大衣、丝绸等。将军霍普﹒格兰特号令所有人用所有能找到的推车,尽可能地带回更多东西。而这些所有东西都被现场拍卖掉,卖的钱作为奖励发给6号参战的部队,这些超赞的东西卖的钱数令人难以置信。”
“我成功从平地的某处宫殿获取了几个青铜与珐琅瓷花瓶,希望有一天它们能抵达南海城(英国南部汉普郡普茨茅斯海滨胜地)。我还带上了一些极其别致、镶绣帝王黄绿龙纹的瓷杯与茶碟,然而它们太容易碎了,我真的怀疑能否完好无损地把它们带回家。不过我已非常小心地将它们包裹起来了。”
哈利﹒刘易斯﹒埃文斯
拿到拍卖权的是英国坎特伯雷拍卖廊(Canterbury Auction Galleries),拍卖时间为4月11日。拍卖方的意思很明确,就是希望中国人出手买下这件东西。
为了从学术上证明器物的可靠性,拍卖行请来了“剑桥大学独立学者、中国艺术与文化史家”薛好佩(Hajni Elias)对“虎蓥”进行了深入分析。薛好佩认为,“虎蓥”器型完整,保有原配顶盖。
虎蓥
薛好佩说,目前“蓥”类青铜器已知仅存世7件,除“虎蓥”和另一件“蓥”现身拍场,其余五件均为博物馆收藏,实属罕见。其他几件蓥的情况如下:伯百父蓥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张家坡;季良父蓥曾藏于北京的皇宫,如今收于旧金山的亚洲艺术博物馆;第三件藏于日本京都市藤井有邻馆;出土于陕西省岐山荤家村的蓥是第四件;陕西干县薛录镇墓葬出土了第五件蓥,该“蓥”可见于杰西卡﹒罗森于1990年华盛顿出版《亚瑟﹒塞克勒藏西周青铜器》一书的第1页第8幅图中;师奂父蓥是唯一一件私人藏品,于2002年9月21日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被竞拍。
好了,大体就是这些了。
拍卖行似乎嫌天下还不够热闹,在全球多事之春又生出件事。不过,从学术上说,咱还得补补课,赶紧看看这个“蓥”是什么东西。本来一看图片,认为这就是青铜器中的“盉”,不知“蓥”字何解,一查之下,发现里面还真有玄机。
《说文解字》中说,“蓥”:
摩锃之器也,以金为之,尔雅注曰,鸊鷉膏中蓥刀。
也就是说,《说文解字》认为,“蓥”是用来磨刀的一种器物。
显然,《说文解字》的说法和上面的壶形器物南辕北辙。
不过,《汉语大词典》却提供了另外的线索——
《伯百父蓥铭》:“伯百父乍孟姬朕蓥。”
郭沫若《长安县张家坡铜器群铭文汇释•伯百父蓥》:“蓥与罃同;以铜铸之,故从金,以陶为之,故从缶耳……今以此器按之,器不甚大,仅如今之中等茶壶,类盉而非盉,颈确长。则《说文》解为‘备火长颈瓶’者,乃油壶耳。”
也就是说,郭沫若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开始的张家坡考古发掘中看到了一件带铭文的“蓥”,这就是坎特伯雷拍卖廊提及的“仅存世7件”的“伯百父蓥”。
“伯百父蓥”
为什么把它的名称定为“蓥”呢?
就是因为上面的铭文上写了:“伯百父乍孟姬朕蓥。”
这个“蓥”字让郭沫若也动了些脑子,他认为,这个“蓥”字就是另一个字:“罃”。它们的区别,一个是陶器,一个是青铜器。陶器就写作“罃”,青铜器就写作“蓥”。这样,器物的用途也就清楚了,因为《说文解字》对“罃”有着清晰的解释,即“备火长颈瓶”,也就是可用火加热的长颈瓶。故而与“盉”的区别,就是颈比较长。
郭沫若先生的说法写进了词典。
但是,这个说法似乎并没有得到认可,“颈长”的标准很可疑,以此很难认定哪些是“盉”,哪些是所谓“蓥”。
所以,“伯百父蓥”也常被称作“伯百父盉”,然后加括号(亦自名蓥),意思是,就你自己叫自己“蓥”,我们从来都认为你的名字叫“盉”。
坎特伯雷拍卖廊提到的另外几件所谓“蓥”,情况应该与此类似。
在此找到其中两件的资料,不知准确与否,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称之为“盉”。
坎特伯雷拍卖廊提到的薛录镇铜“蓥”(文章称之为盉)
季良父盉
西周晚期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收录在吴大澂著作的《愙斋集古图》中,后来被布朗德奇收藏。1960年正式捐给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所以,看到这里,我们大体应该明白了,“蓥”这个东西,是一场未了结的官司,我们还没能真正解释,“伯百父盉”为什么自铭为“蓥”,“蓥”的本来面目还有待研究。拍卖行所言全球只有7件“蓥”的说法,不知从何而来,难道就是为了标榜珍稀度,故意讲了一个故事吗?(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