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韩流”,首尔的风吹不到北京
看鉴
2023年06月13日 18:10:54 来自北京
国足患有“恐韩症”,这是一个人尽皆知的话题。
其实,在其他体育项目中,韩国也一直是中国的苦主。
比如围棋(一直想不明白,围棋为啥是体育),李昌镐之后,冒出了李世石。
当年常昊一人抵挡“韩流”,成了作为中国围棋领军人物所应做到的一切!
李世石&常昊|图片出自网络
如今围棋界的话题,中韩交锋让给了阿尔法狗,但“韩流”作为一个词,却被保留了下来。
韩流一词,现在指韩国文化产业的统称,包括K-pop、韩剧,电影,综艺,美食,服饰,语言,游戏,旅游,彩妆,生活方式等。
01
“韩流”来的那一夜
世纪之交的2000年,H.O.T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了演唱会。
在那个只能通过电话和售票点订票的年代、几乎没有宣传的情况下,7000张演唱会门票在三天内售罄。
H.O.T|图片出自网络
不久,中央电视台正式引进的第一部韩剧《爱情是什么》播出。
中年人不久被《看了又看》和《人鱼小姐》绑在电视机前,而年轻人们的CD机里播放的是H.O.T的歌曲。
不过,“韩流”真正来袭,已经酝酿了好久。
1990年,金泳三就任韩国总统后,这个国家算是步入了正常化。
金泳三|图片出自网络
但韩国的国运并不好,在历史债务没还清的同时,就赶上了97年的金融危机。
韩国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一些财团和银行纷纷倒闭,甚至刚刚从日本手中抢过半导体大旗的三星,也被外资控股。
赶在风口浪尖就任总统的金大中,为缓解金融危机,他提出以发展高新技术和文化产业为立国之本。
金大中|图片出自网络
韩国正式提出“文化立国”的战略口号,将文化产业作为韩国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
1997年,韩国举办了文化遗产年,恐怕抢中国的文化遗产,也肇始于这一时期(存疑,有感兴趣的朋友自行考证一下)。
同年,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在韩国政府体制改革下应运而生。
“韩流”进入了历史发展的崛起阶段,1997年也因此被称为“韩流元年”。
1998年,描述韩国人生活风貌和幽默天性的《顺风妇产科》上映,那时候的宋慧乔还是个小黑妹。
宋慧乔,左为《顺风妇产科》时剧照|图片出自网络
1999年,安在旭、金喜善主演的《泡沫爱情》播出。“白血病”成为韩剧的“万金油”,后来的《蓝色生死恋》更是把这一套路推向了顶峰,不知骗取了多少人的眼泪。
H.O.T在中国开演唱会后的2001年,电影《我的野蛮女友》被引入中国,“野蛮女友潮”迅速席卷,当时的女孩都以打男友为荣,全智贤成为全民心中的女神。
向另一个男人交代女友种种生活细节的男主车太贤,被冠以“最佳男友”的称号。自此,中国的恋爱方式及标准开始韩化。
02
那一根“小拇指”
在这一时期,韩国的流行文化甚至可以撬动两国的文化交流。
《神话》剧照,右为金喜善|图片出自网络
中央电视台和韩国KBS电视台更是自1999年起,联合推出中韩歌会。
在HOT的余韵稍过以后,李贞贤登场。
她用小拇指托着耳麦劲歌热舞的场面,存在于几乎所有的80后和90后的脑海中。
她的代表歌曲《哇》、《换掉》、《阿里阿里》、《Summer Dancer》、《疯掉》等等,每一首都是经典。
李贞贤|图片出自网络
热门歌曲也是被各地歌手争相翻唱,百变的造型让人目不暇接,郑秀文就有从各方面都有copy李贞贤的可能性,一度让李贞贤很不爽。
在第四届中韩歌会的时候,李贞贤作为韩方压轴出场。
中国甚至一度想让叶倩文作为代表,但考虑到叶倩文的前辈身份,加上孙悦的毛遂自荐。
因此,孙悦和李贞贤同台演出了《独一无二》。
孙悦&李贞贤|图片出自网络
其实,从这个现象也可能看出,虽然是友好歌会,也隐含有互相较劲的成分在内。
谈到孙悦和李贞贤孰优孰劣,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但孙悦至少有一点撑住了场面。
两人在一起演出的时候,舞台上李贞贤和所有伴舞都跪下了,只有孙悦一个人还站在舞台上。
当时李贞贤也感到很疑惑,还转头看了一下孙悦。可孙悦却像没事人一样,一直也没有跪下。
图片出自网络
从李贞贤个人而言,她出生在韩国,接触的是韩国文化,这届歌友会又是她的主场,她用韩国的礼节感谢现场歌迷是没问题的。
但孙悦就没有这种包袱,我们对别人的文化要尊重,但尊重是相互的。
现代的中国人没有向别人下跪的传统,也没有接受别人跪拜的恶趣味。
如果要下跪,那也是跪拜天地祖宗。不过,那时候互联网还不是很发达,这件事情也没有特别发酵。
03
《大长今》堪称“分水岭”
在2005年,有一部当年在中国首映反响不俗的一部韩剧——《大长今》。
《大长今》剧照|图片出自网络
主要内容讲述了一代奇女子徐长今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奋斗成为韩国历史上首位女御医,被朝鲜国王赐娱“大长今”称号的故事。
加上将中医药知识的介绍和普及与精彩的剧情相结合,使中医药文化知识成为剧情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
这就不但吸引了中国内地的观众,中国的港台地区也被吸引。
关键是女主角,遇到人生的关卡,并没有最终“黑化”,较之《甄嬛传》宣扬的那种扭曲的价值观,受欢迎不是没有道理。
《大长今》剧照|图片出自网络
然而,也正是在2005年,韩流在中国出现了衰退,堪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因为这一年,韩国将“江陵端午祭”成功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这一举动激起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意识。
虽然韩国的端午祭和中国的端午节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是在韩国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节日中,偏偏申报了在中国也有着重要地位的端午节。
就算不是针对中国,这场风波造成的误解也是不易被消除的,中韩两国民众之间的心理隔阂进一步加深。
韩国端午祭|图片出自网络
另外,诸如高句丽历史问题、“孔子是韩国人”这种论调,也容易激起中国人激愤的民族主义情绪。
电影 《黄山伐》中,除了喜剧效果,关键是将唐朝名将苏定方表现为一个自大狂妄却没有军事才能的将领。
《渊盖苏文》中,为了表现盖苏文的勇武,增加了唐太宗李世民被盖苏文射瞎眼睛的桥段。
通过疯狂地夸张和扩大自己祖先的历史功绩,甚至歪曲中国的历史来达到目的,是造成“韩流”衰退的重要推手。
《渊盖苏文》中唐太宗被丑化|图片出自网络
不过,“韩流”在这一阶段,仍旧是“死而不僵”。
2004年以后,韩国明星开始有计划,成规模的进入中国市场捞金,其中以张娜拉和被《浪漫满屋》捧红的Rain为代表。
2006年,南方电视台综艺频道引进播出了韩综《X-MAN》。
2008年,主打华语市场的韩国王牌天团Super Junior-M在中国正式出道,其队长就是一名中国籍明星——韩庚。
“SJ”时期的韩庚(左四)|图片出自网络
之后,为完全打开中国市场,韩国公司推出多名中国籍艺人,如宋茜。
影视方面,《拥抱太阳的月亮》、《来自星星的你》、《继承者们》、《匹诺曹》、《请回答1988》、《太阳的后裔》等韩剧大热。
韩综也开始崭露头角,《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等来源于韩综的综艺节目,相继成为中国的“国民综艺”。
《爸爸去哪儿》海报|图片出自网络
可这,不过是一些小浪花,再想回到之前那种热度,是不可能了。
加上,2016年韩国一个重大的作死行为,为韩流在中国彻底划上了句号。
04
“韩流”的退潮
表面看,“韩流”在中国彻底退潮,始终和宏观形势有关。
但如果仔细分析,“韩流”只是一股风,文化输出从开始阶段,就只不过是韩国的一厢情愿。
林允儿|图片出自网络
文化输出有几个标准,其中之一是商业时代文化产业规则的构建,另一个是严肃文化艺术在文化精英圈中的构建。
最后一个标准则是两者结合产生的明星和名人,观众往往透过他们了解一个民族。
而这,恰好不是韩国这个“小家子气”国度能够做到的。
韩国著名舞蹈演员金泫雅就在一档访谈节目里直截了当地诠释过“韩流舞蹈”的特点。
金泫雅认为,所谓的韩流舞蹈,只不过是一些带有性暗示的动作。
韩国女团舞蹈|图片出自网络
“三俗”的东西总会有市场,火肯定是情理之中,但不要忘了,人们欣赏这些东西,除了猎奇,还有一种目的,那就是放松。
当韩国的歌手、演员逐渐“政治化”以后,人们连这种轻松的感觉也就没有了。不受待见,是意料之中。
再说韩国的影视,别说比肩日本,即使连香港,“韩国”也从未超越。
他们的偶像剧无非三个套路:车祸、癌症、下雪早。
《我的野蛮女友》剧照|图片出自网络
韩国并没有通过电影,在世界范围产生巨大影响,在精英阶层中引发广泛讨论的艺人。
而李小龙、成龙、李连杰,以及通过文艺片被世界熟知的张国荣、张曼玉。
甚至依旧只在国内发展的周星驰,恐怕是韩国艺人难以达到的高度。
香港的商业片和类型片对文化的影响非常大,其中包括武侠片、枪战片、功夫片和动作片,比如吴宇森的作品。
《英雄本色》海报|图片出自网络
同时,像杜琪峰的枪战片和《无间道》系列的警匪片也在美国、西方和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
诚然,韩国电影敢于挑战大尺度和直面社会问题是其优点。
但韩国电影却过于“成熟”,它的成绩类似于“流量明星”的数据,与真正可以流传的电影艺术并不相同。
要说,韩流到现在还有哪些值得学习的方面,恐怕重视“流量”给我们带来的教训,要远远大于对其“练习生”制度的探讨,也大于韩流兴衰史本身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