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谈你学的知识很大一部分“无用”,合适吗?
【本文来自《我和孩子说,你学的知识其实95%将来都是没有用处的,他问我那为什么还要学习呢?》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谈一下我的经历和认识,先说结论:对知识的认识,既受对知识的学习深度的影响,也受人生经历的影响。和别人谈对知识的认识,对象是年龄相近的朋友时可以随便一点,反正他也只是听听,有什么看法也未必认真交流辩论;对象是孩子时,应该慎重一点,因为这会影响到他的认知,以及由其产生的学习态度。
我以前不喜欢%听课,数学极差。但当时并不以为然:简单的运算小学就会了,至于后面的复杂繁琐的代数计算,特别是几何图形的观察和计算,有什么实际意义?
但后来发现其实有点影响。比如打算看点逻辑学方面的书,但发觉逻辑史都看得吃力,因为里面有大量的数学公式。缺少数学方面的训练,就被这些公式卡住了。
再后来又发现,没好好学数学,做文字工作也有点吃亏。比如调研报告中,会发觉用一些数学的分析方法、表达方式,会有助于问题说得更清楚而简洁,把事情的形式上的、内存的联系梳理得更有序,但想运用数学工具时,大概似乎确凿有那么一种工具,但具体是什么、怎么用就无能为力了——还是因为缺少数学方面的训练。
时间继续流逝,这些年陪孩子做数学作业,对看上去简简单单的小学数学又有了点新的体会。这哪里仅仅是加减乘除啊,学习、接受数学的运算程序、运算规范的过程,就是一种理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和固化的过程。比如最开始学习的方程式。其一,设置一个未知为已知,然后通过数学运算去推导出未知,这真是人类才有的创造。其二,梳理各种要素,然后正确的建立起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这种联系来解决问题,这一思维方式,在我们观察、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时,不也需要运用么?所以,不管是有心还是无心,当我们在学习这些数学的时候,已经是不同程度地进行着从动物性向社会性的转变,进行着以科学的方式——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上的“科学”——去打量和认识这个世界的准备。某些知识点可能难以运用着上,但学习知识过程中对于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培养,是终生受益的。在我认识的人中,文字材料写得比较好,读下来清晰、系统而有力的,数学基础都挺不错,我想不无这个方面的原因。
以前自己读书时,总是怀疑学科内容的“实际用处”,多少有点消极的想法,由此而产生消极的态度——当然也极可能是先有消极的态度,才产生消极的想法,来为态度找一个正面的解释。现在面对孩子,却总是往积极的方面去探寻每一个学科的价值,唯恐孩子出于无知、年少而轻狂地看不起某个学科、某个知识点,最终自己吃了亏:既有即时的——学科分数影响同学交际、学校录取;也有长远的——一时作用不彰显的知识,未必不是看待世界、看待社会人情,以及日后在工作中查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或者助力。
孩子的路是很长的,在TA还没有足够的经历和能力去想清楚自己想走什么路的时候,家长唯一能做的,就是引导TA打好基础,为TA以后面临人生道路的选择时,有选择的主动权,有点优势自然更好。这不是对孩子的恩赐,这是作为家长的慰藉。
最后吐槽一下,有一天不知怎地想起了以前(小学?)语文课本上华罗庚的一篇关于统筹的科普短文,于是做饭就从原来的悠闲自在变得紧张起来:先想清楚所有要干的活儿,然后按用时长短排好先后次序,煮饭、烧水、炒菜一气呵成,倘若过程中有无所事事干等待的间隙,都要盘点一下哪里没有考虑清楚、哪里有遗漏。所以,如果说有95%的知识是无用的,还得有2%~3%的知识是有害的,最终有用的知识真是所剩无几。
还好人类的知识真是丰富,就算是这2%~3%的知识真正有用,还是托着人类一步一步前进。谢天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