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战争初期苏联失败的原因很多,但都推给斯大林,才是真正的错误
【本文来自《苏德战争前期,斯大林犯了多少错?》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这文章就是胡说八道.
支持大清洗说法的人,最本质的错误,就是把苏联在卫国战争爆发前被清洗的那些苏联军官形塑成了可以在卫国战争中和德国古德里安那些将领同等水平的将领,其中特别就是图哈切夫斯基。
图哈切夫斯基的装甲兵理论,一直被很多人视为可以和古德里安匹敌的苏联军事理论,可是其实本质只是骑兵装甲化理论,因为沿着这个理论发展出的快速坦克,二战中几乎没有用,只能当侦察车来用。而符合装甲兵理论的坦克T-34,1940年才真正上场,而且还有很多缺陷。
苏联在卫国战争初期的失败,是有合理性的。
我们熟知的现代装甲兵作战理论,其实在二战前,只有德国走对了路,其他国家都走探索中走错了方向,其中苏联的方向也一样错的离谱。
苏联的探索装甲兵理论,发展红军装甲部队时,最大的问题就是物质条件严重不足,受限于苏联的工业化水平,很难发展出合格的装甲兵理论,这样的判断也很简单,因为后面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证明了一切,作为后来人,其实只是马后炮而已,而当时的苏联军事人员也只能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摸索前进的道路,错误是在所难免。
现代装甲兵理论,关键在于协同,步坦协同,坦炮协同,坦坦协同,空地协同,而协同的物质条件,苏联在二战前都有缺陷,而且是致命缺陷。
步坦协同,苏联有合适的坦克T-34,却没有合适的运兵车,步兵无法跟上快速行进的坦克,协同无从谈起。所以在二战中后期,苏联步兵趴在坦克上冲锋的场景屡见不鲜,而德国有半履带是装甲运兵车和其他汽车,实际这里暴露的是苏联汽车产业的不足,但是这个缺陷不是斯大林的错误,而是苏联工业化水平本身的限制。至于当时苏联大规模装备的快速坦克,速度快的根本没有任何车辆能和它进行协同,纯是鸡肋。在战前,苏联大规模装备的快速坦克,基本没有装备通信设备,火力和防护力不足,车速太快,根本没有任何车辆能与之配合,开始我不理解这种坦克的发展意义,可是当你回看苏俄初建时期的骑兵,就恍然大悟,这就是骑兵的升级版,这也就清晰的证明,当时苏联的装甲兵理论实质是骑兵装甲化。
坦炮协同,苏联坦克的通信装备较差,装备数量还有限,基本无法协同,而且这种通信设备落后的局面,甚至是苏联装甲部队的通病,所有的协同都难以有效进行,因为苏联的电子通信行业整体落后,这个也不是斯大林的错误,纯粹是苏联工业化水平不够造成的,考虑到从1924年到1940年,苏联工业化已经相当于用跑百米的速度跑了一个马拉松,取得的成绩已经是前所未有,也实在无法在这一点上责备任何人,因为在当时电子通信行业就是相当于今天的高科技产业。
空地协同,对不起,苏联空军装备水平远远落后于德国,特别是飞机需要的铝,产量远低于德国只有德国的几分之一,最后只能大量用木头制造战斗机,且苏联的航空发动机都是从欧美引进,正处于仿制和消化吸收的过程中,战斗机性能自然就要比德国落后一代,一代的差距,决定性的差距,导致苏联在开战后空军几乎全灭,地面部队完全失去了空中保护,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运动接敌,战术迂回,撤退都难以有效实施,是初期损失惨重的重要原因。
卫国战争中一个重要的事件,是战争刚爆发,苏联空军就被德国几乎一锅端,这个其实不是斯大林的错误,是当时苏联的空军装备水平不行导致的,当时的苏联主力战斗机比德国差了一代,即使没有被一锅端也没有大用,况且缺乏通信器材的苏联战斗机自身协同能力也极其有限。
1943年开始,伊尔-2装备苏联空军后,形势才开始逆转。并不是伊尔-2多么先进,而是苏联空军以极大的牺牲精神,把伊尔-2大规模用于对地攻击,给德国地面部队造成了巨大伤亡,迫使性能优势的德国空军战斗机部队进入低空截击伊尔-2,性能较差的苏联空军战斗机部队凭借数量和德国在低空拼消耗,最终拖垮了德国战斗机部队,无论是伊尔-2,还是战斗机部队都损伤惨重,可是最终扭转了空中力量对比,夺取了空中优势,当然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曼斯坦因在哈尔科夫的反击战,一直被一些崇拜德国的军迷津津乐道,可是大部分人根本就没有注意到当时德国空军是处于优势的,时间过了没多久,经过库班大空战后德国丧失空中优势,后面曼斯坦因就再也没有打出像哈尔科夫那样的经典战例了。
现代化装甲兵理论,其实当时的苏联将领根本就没有真正掌握,哪怕是朱可夫这样的优秀将帅,朱可夫在诺门罕击败日本的战役中的装甲兵运用,仔细分析就发现其实是极其原始的装甲兵运用,只是因为日本太烂,才取得胜利。
苏联大清洗是事实,但是我强调的是,这些被清洗的将领们并没有掌握装甲兵作战理论,也根本就没有有效运用的能力,至于防御装甲兵突击的手段,其实也认识有限,这些都不是斯大林的错误造成的。
英法在西线惨败,英法的军官们可是没有被清洗过的,怎么输的那么惨?到了苏联,就成了斯大林大清洗的结果,其实就是混淆视听而已,真正的原因就是当时无论英国,法国还是苏联的军官其实都没有真正应对德国装甲兵进攻的能力,这不是苏联一家的问题。
卫国战争初期苏联失败的原因很多,但都推给斯大林,才是真正的错误。
其实苏联人自己也清楚,没有斯大林钢铁般的意志和非凡的号召力,没有斯大林不惜一切代价坚持进行的工业化,苏联根本不可能战胜德国。
赫鲁晓夫,由于其不能够以客观公正的立场看待事物,客观公正的对待斯大林的功绩和错误,全面抹黑斯大林,其实表明赫鲁晓夫已经了背叛马克思唯物主义。赫鲁晓夫不是第一个背叛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苏联高层,后面的苏联主要领导都背叛了马克思唯物主义,才导致了苏联的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