匙,或者叫“匕”,才是比筷子、刀叉更广泛、更大量被使用的餐具
【本文来自《中国人为什么使用筷子,使用筷子真的更先进吗?》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PoeticSatan
即便作者是在美国的,但国内这样的人也很多,在网上到处看碎片化的东西,不去探究不去查资料以辨别正误真伪,然后用于在饭桌上的谈资以显示自己有多博学,好像专家学者一样。
作者还真的在胡说八道!
以下是作者说的不对的地方!
1、世界上最早的红铜器和砷青铜器出现于西亚的伊拉克、伊朗、土耳其等国家,前者距今一万年左右,后者距今六千年左右。世界上最早的黄铜器和锡青铜器出现于中国的陕西和甘肃,前者距今六千七百年,后者距今五千年。世界上四大铜器类型的发明,我国占据其二。在我国是这两类铜器冶炼的发明国,从最近这些年出土的文物,特别是商代前龙山文化系列出土的文物看,我国的铜器冶炼是独立自主发明的,而非从帕米尔高原传播而来。理由是,
其一,考古发现我国存在铜石并用时期,发现的红铜、白铜、铅青铜、锡青铜都是小件,且成份不稳定,属于原始社会部族时期的探索。
其二,这一时期人类荒蛮兽性,有强烈的领地意识,外族入境视为侵略,从帕米尔高原来的人是不可能活着来到黄河腹地的,仅靠实物铜器也不可能靠人类肉眼分析出成份和冶炼方法。
其三,更不要说,铜器分很多种,我国是世界最早黄铜器和锡青铜器的发现地。
其四,同一事物在世界不同地区独立被发现发明是很正常的事。但也有一种说法,人类是地球文明被灭绝后的第五次文明了,帕米尔高原伊朗土耳其的铜冶炼技术是传承自上一次人类文明,但据上一次人类文明回忆,他们也传承自上一次文明,询问地球第一次文明的生物他们的铜冶炼技术来自哪里时,他们指向浩瀚的星空,所以帕米尔高原的铜冶炼技术其实是外星人教的。作者说是不是呢?
2、面食不是唐朝开始流行的!古代面食不只有面饼,还有汤饼——面条,看看汉代墓葬壁画中吃面条的画,吃饼的画。
中国的黍是需要脱壳的,糜子小麦也是要磨成粉,《诗经.魏风.硕鼠》中有“硕鼠硕鼠,无食我麦”,考古发现我国种植小麦在距今5000 年前,西汉的《汜胜之书》中记载,“种麦得时无不善,夏至后七十日,可种宿麦。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古代把谷类做成粉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类似舂米的方式,击打砸压,另一种是碾压摩擦,也就是磨。磨,最初叫硙,汉代才叫做磨。从战国到西汉为早期,这一时期的磨齿以洼坑为主流,坑的形状有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枣核形等,且形状多样极不规则;东汉到三国为中期,这时期是磨齿多样化发展时期,磨齿的形状为辐射型分区斜线型,有四区、六区、八区型;晚期是从西晋至隋唐(至今),这一时期是石磨发展成熟阶段,磨齿主流为八区斜线型,也有十区斜线型。也就是说在西晋时,磨已经很成熟了,成为现代石磨的样子,而成熟是和大范围使用不断改良的结果。
3 筷子的祖先,缘于原始人在火上烤肉时串串的树枝等条状物,用于烧烤、拨火,后来发展为筷子,比如殷墟出土的铜筷子。
从出土文物来看,中国人的加工食物的方式有烤,有烙(比如商纣王的炮烙人牺牲来吃)
有用于烹煮的鼎,
用于蒸的鬲,
用于蒸的甑
用于煎煮烙炸的釜(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用于蒸的甗
当有煎这种做法出现的时候,炒菜就会出现,只是不一定大面积民间普及。
1995年,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出土了一把距今7000年骨质餐刀餐叉,其中骨叉被誉为“人类餐叉之祖”。在我国西北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些骨制餐叉,距今至少4000年了。它们出土的时候是在一起的,说明当时是成套使用的。到了商代,餐叉变为两齿,也小巧了。
考古证明,中国历史的发展我们最早发明了刀叉,分餐制,但后来摒弃了刀叉,而叉演变成一种在火上烤制食物用的大型器具,比如我曾在汉墓壁画上看到的三叉四叉在火上烤串的画面。
我个人觉得讲什么,一定要真的去了解过,亲身接触过,至少检索过论文或实物才敢那么讲。但国内这样的人也很多,在网上到处看碎片化的东西,不去探究不去查资料以辨别正误真伪,然后用于在饭桌上的谈资以显示自己有多博学,好像专家学者一样。
对于您的说法,我有几点需要与您参详,以及作出补充,也希望您若有空可以进一步参与讨论。
第一、生活在现代中国境内的史前时代人群并不是“荒蛮兽性,有强烈的领地意识,外族入境视为侵略”的,而是广泛地与远、近的其他人群进行文化、物质、技术上的交流。最显著的证据莫过于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出发的“彩陶之路”,即以彩陶的选料、造型、彩绘、烧制技术为代表,兼有刀、锛等生产工具的形制和制造技术,一路向西传播的早期中西文化交流路径。“彩陶之路”的影响力有一路途经新疆、吉尔吉斯斯坦最远到达伊朗的东部,另一路则途经青藏高原到达克什米尔,都跨越了数千公里的距离。与此在时间和路径上几乎同步的还有粟黍的西传之路,而作为早已在中国完成了驯化和发展的成熟作物,粟黍最远传到了欧洲中北部,在以小麦作为主粮的西亚、欧洲也占有了一席之地。倘若您认为青铜冶炼技术绝无可能从西亚传到中原,何以与早期青铜冶炼技术并没有本质区别(都是把“沙土”放到火炉里烧)的彩陶制造技术却能从中原传向西方?
第二、姜寨黄铜片和黄铜管、林家青铜刀确实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黄铜、锡青铜器,但这并不能确切证明姜寨、林家文化的古人们真正掌握了黄铜、锡青铜的冶炼技术、中国是全世界黄铜、锡青铜技术的发源地。有如下考古证据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1、自姜寨以后近2000年的中国史前遗存中,再无任何黄铜器被发现,直到距今约4200年或更晚的龙山晚期,中原—海岱地区的人们才重新开始尝试冶铸黄铜,而且此时的黄铜器的铜/锌含量比例与姜寨黄铜有较大差异。较为合理的一个解释是,姜寨的古人可能是在烧陶时偶然间冶炼出了黄铜(姜寨黄铜大概率是以固态还原途径得到的,而非熔炼后浇铸而成),但未能摸索出可以稳定冶炼黄铜的技术,导致黄铜冶炼技术无法被掌握、传播、传承,也无法依靠黄铜提升其所在族群的生产力水平。
2、与林家青铜刀同一遗址还出土了含铜金属块、金属渣,其铜、锡比例严重不协调以至于无法浇筑成器,证明当时的古人并不是有意识地冶炼“锡青铜”。同在甘肃地区,比林家晚了近600年的马厂文化也有锡青铜小刀出土,但其大小、形制较林家小刀而言没有明显进步。直到再晚上200年左右的齐家文化,才明确发现有大规模的红铜、青铜冶铸,但此时的青铜器反而是砷青铜和铅青铜居多,锡青铜占比较小;而且齐家的青铜冶炼是先炼出红铜,再将其他金属掺入熔融的红铜中一起冶炼,与林家小刀以不同矿石直接混合冶炼的固态冶炼技术不同,倒是与年代更早的西亚、中亚青铜冶炼技术类似。如果认为齐家文化直接从林家文化继承了锡青铜冶炼技术,那么既不能解释为何齐家文化选择更多地冶铸比锡青铜性能更差的砷青铜、铅青铜,也不能解释为何其红铜冶炼技术要高于青铜冶炼技术。较为合理的一个解释是,林家文化时代的锡青铜冶炼还是处于能采集到什么金属矿就用什么金属矿来冶炼的程度,当时的古人还没有掌握较准确分辨矿石品种、较准确控制混矿比例的技术,冶炼出锡青铜带有一定程度的偶然性。
其实,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报告里面已经有过大致是这样的表述:中华文明吸收了来自于西亚的金属冶炼技术来发展自己,考古学界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史前中国的冶金技术既不是彻底的独立发展,也不是完全地接受外来技术,而是一个本土与外来技术融合并创造出高度成就的过程。
第三,无论是您还是原帖主,都非常纠结于“用筷子还是用刀叉吃食物”,但实际上,自从谷物成为史前中国各地先民的主食开始,匙,或者叫“匕”,才是比筷子、刀叉更广泛、更大量被使用的餐具,7000年前的磁山文化遗址中就出土了骨匕,其后匕的出土数量远大于筷子、刀叉。用手抓热稀饭、热米饭吃固然挺傻的,用筷子来吃显然也不如用匙方便。 《礼记·曲礼上》说 ,“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 ” 其中的“梜”据后人注释即为“箸”,这里说得极明白,筷子是专用于夹取羹汤中的菜食的 。《曲礼》还说“ 饭黍毋以箸”,后人注云“贵者匕之便也”,就是说吃米饭米粥不能用筷子,得用匕。唐人薛令之所作《自悼诗》中有“饭涩匙难绾,羹稀箸易宽”的句子,也体现了用匙吃饭、用筷子夹羹里菜的用餐方式。这些文献都说明,筷子并不是为了吃炒菜才被广泛使用的,早在史前人们将食材切块做羹汤的时代,筷子很可能就应运而生了,而与烤肉的签子、烧火的棍子似乎关系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