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六、七十年代不挨饿的人,都是干部的亲属子女

  • 你们的一个固有逻辑是“生产力发展才吃饱饭”,所以一开口就是什么农田基本建设、水利、化肥之类——这其实是个很大的误区。农田水利化肥农药这些重不重要呢?当然重要。可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些生产力因素并不能一定让人民吃饱饭。举个例子:中国农民印象中比较好的时期是50年代初。那时候刚解放,农民分到了田,劳动积极性很高,市场较为活跃,再加上刚胜利,国内不再动荡,所以粮食还是够吃的。可是后来把田从农民手里集中起来,农民其实并不高兴,很快就发生了三年困难。之后当然就是78年改革开放,农民生活才逐渐好转起来。50年代刚解放,有多少化肥、农药、农田水利建设?78年分田到户,难道有什么魔力一下子就让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吗?都没有。不但没有,中国粮食产量在81、82这两年还是下降的。但农民为什么在这两个时期吃饱饭了?还有,那时候并不只有三年困难时期饿肚子,其实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吃不饱饭在农村还是很普遍的(本帖中也有网友的回忆为证)。70年代初中国的基本建设相较于刚解放那会儿应该好多了吧?按你的“生产力发展就必然吃饱饭”的逻辑,70年代不但能吃饱饭,而且应该吃得更好才对啊?为何在人们的印象中反不如前?问题在哪里?问题就在当时能不能吃饱饭并不是由生产力的发展,而是由其它因素决定的。78年改革开放并没有让生产力骤然提高,它改的是路线,是政策。首先高积累政策放弃了吧?时刻准备和帝国主义决战、到处斗争的路线放弃了吧?与民休息让农民对自己的产品有分配权的政策实施了吧?吃饱饭实际上是在这些变化下才成为可能的。否则按照以往的路线,你生产力再高,也是南辕北辙。今天实施先军政策的朝鲜,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回复7

  • 牙签,跑这儿引战来了
  • 你说对了,80年代吃饱饭其实就是因为放弃了高积累政策,和啥包产到户,改革开放没啥关系。
  • 你的“能不能吃饱饭不是由生产力决定的”论调完全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
    与最近一届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西方经济学家的“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一脉相通,但这是“截取历史的一段”得出的表面现象,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要论述起来,题目太大,非你我可以探索。但是我坚信一条,在石器时代是不会产生资本主义,农业社会不会有互联网,在信息化时代,不会有封建主义存在的土壤。至于朝鲜的困难,更多的是外部国际环境恶劣造成的,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前,朝鲜不仅可以吃饱饭,而且可以出口粮食,还援助过韩国大米。后来粮食短缺,主要原因是断了化肥来源,加上旱灾涝灾,粮食产量一降再降,甚至发生了饥荒,由此可见,化肥在农业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 你的固有逻辑是“,只要有了好政策,不发展生产力也能吃饱饭”所以极力否认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决定性作用。你提到的“中国农民印象中比较好的时期是50年代初”,我不知道你的根据是什么。其实六七十年代除了三年困难时期确实有饥荒发生(严格说是只有1960年春夏青黄不接的两三个月,麦收后饥荒就解除了),其他年代无论国家统计资料还是农民感受,没听谁说“不如建国初”。我虽然是干部子弟,但我祖父外祖父家都是农村人,一年中我在农村生活的时间也不短,同时因为县城小,小学时同学中绝大部分都是城四关及城边村农家子弟,中学时同学则包括了全县各公社的农家子弟,没人说谁家吃不饱饭,只有城四关和城边村,由于城市和工业交通高速发展,占用了大量优质土地,部分没能安置好的村民有人吃不饱,还听说过一次东关大队部分社员抢公社机关食堂饭吃的事件。真要都吃不饱饭,同学、工友和农村战友就不会有很多偏胖的人和身体健壮的。你的”为何在人们的印象中反不如前”根本就是无稽之谈。确实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发展结果没有预期的好,但是也绝不是“今不如昔”。本人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部队驻地就在农村,经常到农村支农和走访农民,他们的生活水平确实不如现在。当时农民农业以外的收入渠道很少,很多生产条件好的地方农民绝对能吃饱饭,就是缺钱花,又要吃饭又要盖房结婚娶媳妇,有的只能卖粮卖猪卖鸡蛋攒点钱盖房。当年部队驻地农民以种地为主,能吃饱但吃的不好,因为地少,产量再高人均口粮也不多,需要到集上买粮吃,,好在当地农村副业搞得还可以,有钱买粮。但年轻人都衣着华丽,很多农民家里有缝纫机、自行车和收音机“老三大件”,还有很多年轻人戴着手表、扛着锄头下地干活。过去吃不饱的城四关及城边村、工矿旁边村庄的农民,现在耕地为零,粮食产量为零,从集体分得口粮为零,却能吃饱吃好了,证明他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结果,与包产到户没有一毛钱的关系。现在如果农民依然只靠种地,日子不见得比六七十年代好,生活水平提高主要是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民的“非农非粮”和打工收入大幅度增加所致。由于房地产、工厂、交通和公共设施发展占用土地,如果不是第二三产业发展和农民外出打工,只靠“责任田”恐怕饿肚子的比过去还多,现在的富裕村几乎都是没有或只有极少耕地、但非农非粮收入多的村,凡是靠种地为生的农民家庭,除了种田大户,没有几个能解决温饱的。另外,计划生育后家庭人口少,也是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设想现在如果和当年一样,一家七八口甚至十几口人,孩子一大群,日子能不能比五十年前好,都是个问号。本人非常赞成和拥护“包产到户”政策,但绝不认同“包产到户是解决中国人吃饭的唯一原因”的认知,认为解决中国人民吃饭问题的主要是前三十年的农田建设、化肥农药、良种推广普及,包产到户政策功不可没,但不是主要原因。种地不施肥、发生病虫害不用农药,旱不能灌、涝不能排,再好的政策、农民再高的积极性也是无能为力,只能望天兴叹,打不出更多的粮食,大灾之年还会绝产饿死人。包产到户可以让农民自由支配时间,在农闲和工余时间干点非农非粮劳作,增加收入还是不错的。最后问一下:你是否认为前三十年党领导着几亿农民的辛勤劳动、国家几百亿甚至更高的资金投入,大量水利工程和化肥农药农机厂的建设、优良品种的培育都是徒劳无功的?要是早知道一个“包产到户政策”就能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何苦瞎折腾三十年?吾将洗耳恭听!
  • 弊在赂秦 人间正道是沧桑
    一知半解
  • 你没考虑建国后人口死亡率大幅下降,而人口出生率却很高使得人口大幅增长。在没有改进种子 化肥 机械化情况下亩产不能大幅提升,自然支撑吃饭问题很吃力。同时你也没看到安徽在六十年代做过两年多全省包产到户的实验,安徽亩产连全国平均线都没到,这政策咋到七十年代就能突然有效。你也没看到朝鲜是因为没了苏联低价石油使得朝鲜化肥产业 机械化农业崩溃才导致九十年代朝鲜靠人力畜力是不可能实现化肥机械化的农业产量。一切还是技术革新带来的增产或者因为产业崩溃导致的减产
  • 你没考虑人口快速增长。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