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4条
-
自然指数排名需结合其他指标(如《全球创新指数》)综合评估。例如,中国在2024年创新力排名升至全球第11位,但美国仍是技术转化的核心枢纽。
--------------------------------------------------------------------------------
全球创新指数的绝大多数指标都是人均或比例指标,中国排名第11位并不能说明国家创新力仅排名世界第11位。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前15位的国家分别为:
瑞士
瑞典
美国
新加坡
英国
韩国
芬兰
荷兰
德国
丹麦
中国
法国
日本
加拿大
以色列
瑞士、瑞典、新加坡、芬兰、荷兰、丹麦这些小国能排名前十,瑞士、瑞典甚至排名前两位,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整体创新实力高于中美德英法日这些大国,只不过是因为他们的比例和人均指标较高而已。 -
“中国和欧洲的大型团队更易通过多作者论文提高“份额得分”,而美国的小型团队可能在创新性研究中被低估。”
---------------------------------------------------------------------------------------------
多作者论文并不能提高“份额得分”,20个作者合著一篇论文与2个作者合著一篇论文的“份额得分”都是1分。因为按“份额得分”的计分规则,20个作者合著一篇论文每人只能得1/20分,而两名作者合著一篇论文每人可得1/2分。也就是说每篇论文的“份额得分”只能为1分,不论其有多少位作者合著。所以自然指数才依据“份额得分”来排名,而不是以文章数量来排名。 -
DeepSeek的分析还是有缺陷
比如“中国科学院大学以超3600篇论文的总量成为全球论文数量最多的机构,但论文质量(份额得分)仍需进一步提升。”这句话就存在明显的错误。
1、中国科学院大学为是全球论文数量最多的机构,论文数量最多的机构是中国科学院,论文数量8881篇,份额得分2633分。
2、中国科学院大学论文数量较多,而份额得分较少只能代表其与其他研究机构学者合著的论文较多,独立发表的文章相对较少,但并不能说明论文质量不高。比如哈佛大学份额得分与论文数量之比为29.87%,而浙江大学为39.21%,能说明浙江大学的论文质量高于哈佛大学吗?再比如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份额得分与论文数量之比仅为13.58%,能说明其论文质量仍需进一步提升吗?
再比如“尽管论文数量被超越,美国在诺贝尔奖数量(近100项)和突破性研究(如劳伦斯·利弗莫尔实验室的核聚变实验)上仍保持领先,显示其在原创性和颠覆性创新领域的韧性。”
1、不谈诺贝尔奖的政治倾向性,以成果论,诺贝尔奖往往是几十年前的研究成果,而几十年前中国科研水平远远落后于美国,诺贝尔奖只能说明过去美国基础研究水平遥遥领先于中国。不能代表现在,更不能代表未来仍领先于中国。中国自然指数超过美国,代表中国如今在基础研究方面已能与美国一较长短了。
2、劳伦斯·利弗莫尔实验室的核聚变实验,并不能代表美国在核聚变研究领域领先,1月20日,中国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成功突破“亿度千秒”大关,实现上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我国已计划在2035年左右建成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尝试进行核聚变发电。核聚变研究到底谁更领先目前还言之过早。 -
一点也没提到USAID被裁撤的因素,差评---虽然评级出来前USAID的狗粮还在。
热点
- 1 什么才是六代机? 8.4万
- 2 假期如何拍出好看照片 11.1万
- 3 新能源汽车门把手 4.1万
- 4 张仲麟长春奇幻之旅 1.9万
- 5 “企业级文学”反噬时刻 2.2万
- 6 为何美国政府会“停摆” 2.2万
- 7 西方环保阴谋助中国发展 11.1万
- 8 如何看待张雪峰的建议? 7.6万
- 9 联合国被催搬家 9.7万
- 10 高志凯越来越有汉使味道 17.2万
站务
-
请你来预测,2025年这些期待是否会发生?
岁月匆匆,又是一年。这一年,我们看到过巴以战场上无家可归的孩子,见证过巴黎奥运会赛场上的拼搏,也迎来了新中国的第75个生日……这一年,我们讨论经济、讨论房价股市,在现实的磨...... -
风闻 “避坑” 版块上线!你的消费避雷指南、好物种草清单,从此常驻不离🎉
还记得“三月风闻社区消费者权益月”“智能车轮上的权益保卫战”活动里,大家分享的那些消费“踩坑”吐槽、维权妙招和宝藏好物吗?很多观友都说,希望这样的交流平台能一直存在!现在,......
最近更新的专栏
风闻最热
-
1国庆!勿忘牺牲在台湾的红色特工 评论 141 赞 176
-
2美国未来会向中国学习治国 评论 95 赞 65
-
3国产民航客机如何打破“FAA认证”桎梏 评论 90 赞 25
-
4中国应警惕以色列近来展现的涉华消极倾向 评论 76 赞 34
-
5看儒家,要看几千年来的社会实践,不能只看... 评论 69 赞 4
-
6如何看待我国充电公桩已达431.6万个,... 评论 59 赞 1
-
7为什么“四大天王”中,只有张学友被称之为... 评论 44 赞 5
-
8中国到底还有多少人没坐过飞机? 评论 43 赞 6
### 一、**中国科研机构的快速崛起**
1. **物理学领域的领先地位**
中国机构在物理学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清华大学霸榜全球前三。前10名中仅有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第4)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第10)为非中国机构,而美国顶尖机构如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已跌至第13、16和20位。
- **原因分析**:中国科研团队规模大、资金投入高,且政策导向明确,例如核聚变装置(如EAST)等大型项目推动了高质量论文的产出。
2. **高校整体实力的提升**
中国内地高校在全球前50名中占据25席,前10名中有9所为中国高校(哈佛大学除外)。例如,南方科技大学排名全球第25位,非“双一流”高校如深圳大学、西湖大学等也进入前200名。
- **特点**:中国科学院大学以超3600篇论文的总量成为全球论文数量最多的机构,但论文质量(份额得分)仍需进一步提升。
### 二、**美国科研地位的相对下滑**
1. **排名退步与技术优势隐忧**
美国顶尖机构在自然指数中的排名大幅下滑(如2021年麻省理工、哈佛均在前10,2025年跌出前15)。分析认为,这可能影响其技术优势,因为物理学是现代科技的基础。
- **深层原因**:美国面临人才外流(如华裔科学家回国)、国际学生申请减少、科研环境恶化等问题。例如,2024年多名顶尖华人科学家全职回国,加剧了美国的人才流失。
2. **原创性研究仍具优势**
尽管论文数量被超越,美国在诺贝尔奖数量(近100项)和突破性研究(如劳伦斯·利弗莫尔实验室的核聚变实验)上仍保持领先,显示其在原创性和颠覆性创新领域的韧性。
### 三、**欧洲科研的稳定与局限性**
1. **德国与法国的表现**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第4)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第10)是欧洲仅有的进入前10的机构,显示欧洲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持续竞争力。
- **挑战**:欧洲科研团队规模较小,可能限制其论文产出的扩张速度。
2. **国际合作的影响**
自然指数显示,中国与欧洲的科研合作增强,例如中科大与德国机构的联合研究项目,这可能推动双方在材料科学、能源等领域的共同突破。
### 四、**自然指数的局限性争议**
1. **指标设计的争议**
自然指数仅统计145种顶级期刊的论文数量与份额,未涵盖专利、技术转化或突破性成果。例如,中国学者陈小龙指出,中国在原创性研究上仍落后于美国。
- **团队规模效应**:中国和欧洲的大型团队更易通过多作者论文提高“份额得分”,而美国的小型团队可能在创新性研究中被低估。
2. **科研评价的多元化需求**
自然指数排名需结合其他指标(如《全球创新指数》)综合评估。例如,中国在2024年创新力排名升至全球第11位,但美国仍是技术转化的核心枢纽。
### 五、**未来趋势与挑战**
1. **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 **机遇**:政策支持(如“十四五”科技规划)、人才回流(如高华健等科学家回国)以及大型科研装置(如EAST)将持续推动论文产出。
- **挑战**:需从“论文驱动”转向“质量驱动”,尤其在基础理论和高精尖技术领域。
2. **美国的调整空间**
- 若美国能改善科研环境、吸引国际人才,仍可能通过跨学科合作(如AI与物理交叉研究)重获优势。
3. **全球科研多极化**
新兴国家(如印度、巴西)在自然指数中的表现尚未显著,但中国与欧洲的合作可能推动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 总结
2025年自然指数排名体现了中国科研产出的爆发式增长,但其背后是规模效应与政策驱动的结合;美国虽面临挑战,但原创性研究仍是其核心竞争力;欧洲则需在保持质量的同时扩大影响力。未来,科研评价体系需更注重质量与应用的平衡,而国际合作将成为突破学科边界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