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北大之后,我发现天赋就是100%,努力很难去超越”,大家咋看?

回复14

  • 你只能用同天赋的人来比,努力比不努力有用。
  • 确实,有些人能在脑袋里面解高次方程,能想象非常复杂的多面体展开图,这些靠后天是没办法弥补的。
  • 天赋决定了你的上限,别人的上限是100,你的上限是50,你再努力也只能达到50,别人稍微努下力就能达到70、80。
    但是,天才妖孽毕竟是少数,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天赋都是半斤八两,后天努力就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所以,认清自己的位置,不要和妖孽去比。
  • AK47 大瓜时间即将到来—2025
    真实情况是,天赋占了99.9%以上。
    如果你觉得比起天赋,自己的努力还有那么一点用的话,真相不过是对方降低了难度而已。


  • 其实没用,没天赋,就不要去在那个拼命耗脑力的行业,去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一个是用老3060+8G显存跑AI(虽可以辗轧普通的集成显卡),一个是用专业级的RTX A6000+48G显存跑AI,结果可想而知。
    天赋藏在硬件里的,天生的,真没法改变。3060一天能跑的Token量,A6000不到一小时就搞定了,有些模型有最低显存要求,3060跑都没法跑。
    3060就干点自己最擅长的,安装在网吧,天天打些普通的3D游戏就是很好的出路,何必非要去学人家跑AI的大语言模型呢?
  • 天赋是1,努力是后面的0

    没有1,0没有实际意义,

    没有0,1跟10、100、1000,差别显而易见。
  • 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 最多弥补1%
  • 中国历史上一共诞生了592个状元。状元是如何产生的呢,是从十几万考生中诞生的。对比古今的科举制度,几乎所有人的认为,古代的科举的难度,要远远超过当今的高考。古代任何一个状元如果被拎到当今朝代,智商几乎都能秒杀现在的高考状元们。
    中国有大把的天赋极高的聪明人,历朝历代都不缺这样的聪明人。但中国历史从来没有逃脱改朝换代的命运,轮子转个不停,近代史更是被列强揍得满地找牙。
    所以说,会选择方向,永远比会解答问题要重要得多。状元从来不缺,聪明人从来不缺,但能将一个文明领出重重迷雾,并步入向上道路阶梯的领路人,永远都缺。
    选择方向,比拼的不是智商。中国式教育,还没能力回答这个问题。
  • 搞反了,天赋是学习的兴趣和机会。有学习的兴趣和机会,几乎人人都是天才。感觉学习笨的人都是厌恶学习的,或者表面学习,心不知飞到哪里去了。
  • 天赋这个东西,无非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罢了,并不是什么天生天选
  • 不绝对,这话是有默认前提的,就是你得能高考数学150满分,进了北大数院后会发现自己就是个p。
    今年高考各省数学满分最多的浙江有三十个,少的省比如河南一个满分都没有,你考了满分觉得自己特牛,进了数院发现大家都是满分,最牛的是比你小好几岁连高考都没参加的那帮孩子,他们高一甚至初中时就能高考数学满分了,早就学完了大部分大学本科数学。你很努力,天天早六晚十一的用功,突然发现你读一页他们读十页,新学的超长公式你凭借照片式记忆可以轻松想起来,还没在草稿纸上计算呢,那帮小孩口算完了,这是我的真实体验。
    智力壁垒根本就翻不过去,难度到一定程度时,努力没什么用。除了在最顶尖校的数物化的纯理学专业外,基本遇不到智力壁垒,见不到那些牲口,所以大部分人体会不到理解不了。
  • ♂丶灬晓淚 生命不止,思考不息!
    别逗!你以为只有你在努力,别人光有天赋而不努力?
    所谓的天赋,不过是做出对比评价的那一刻,对评价对象以前所积累的“领先优势”的刻板、片面、错误的综合评价。这个“领先优势”是包括以前——所积累的勤奋、所凝结的方法技巧、所培养出的习惯、所加强的爱好、所铸就的意志等等共同铸造而成。
    人们常常在某个时刻进行刻板、片面、错误地对比时,简单地拿出“勤奋”这个单一的因素,短期且笼统地把上述所有因素所综合而成的领先优势统称为“天赋”。
    人们常看到的“台上一分钟”的精彩,谓之为天赋,可其实是人家上述那些因素所共同构成的“台下十年功”所积累的综合领先优势。
    再天才的孩童,不去努力学习积累、总结方法技巧、培养良好习惯、加强爱好、坚持意志,最终只会“伤仲永”而变得毫无天赋!
  • 除非有天赋的人摆烂,否则你再如何努力也比不过。正如你蹬个自行车,只要跑车不停下来,你双腿蹬成风车也追不上。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