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增长的关键:解绑中国工业体系身上的枷锁

  • 是时候该深刻反思了,这十年,走过的经济发展之路,减碳也好、腾笼换鸟也好,对传统企业造成的冲击实在是太大了,让他们减碳、腾笼换鸟无疑是逼他们关门,那么普通劳动者赖以生存的企业关门,就会造成大量失业与收入下降。没有必要用上层设计逼迫他们减碳、腾笼换鸟,让他们逐步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自然会越来越倾向采用高技术手段来提高生产力,一蹴而就是会休克的。

回复3

  • 其实真正的问题是----减碳、环保为什么必须关闭企业?!这些企业,真的是落后企业、过剩产能吗?!
    事实上,减碳、环保完全可以靠技术升级实现,根本没必要关闭企业!
  • 这篇文章是一篇警世良言,传统产业里大多数企业相对而言产值不大,产业无法爆发式增长,从业人员大都属于“底端人员”。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工业增加值不多,税收很少,工厂占地又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管理又麻烦。简直就是政绩的敌人!对地方政府来说一幢楼产值几亿多好?殊不知传统产业对提供就业,夯实制造业基础的重要意义!不改变一些地方政府的政绩观,对传统产业的打击就会持续下去,地方政府组团送企业到国外建厂就不奇怪了。我们引以为豪的制造业根基就会慢慢被挖空!
  • 文章里举了这个例子,“例如,山东邹平县的一个民营特钢厂被政府以环保规划的理由关闭......“
    不知道是不是指西王特钢,2022年当时邹平关掉了三个钢铁企业的钢铁产能,广富,传样和西王。大头不是西王,而是前两家,西王叫特钢,但它最大的产能是每年130万吨螺纹钢。所以关停它的原因不是环保,而是它那130万吨螺纹钢的产能。
    关停广富和传洋,共退出了1千万吨以上的钢铁产能,但这些产能并非关停,而是转给了日照钢铁,日照钢铁控股集团在日照市岚山区新建2座高炉和2座转炉,分别具备500万吨炼铁产能和600万吨炼钢产能。
    而退出钢铁产能的传洋集团的原场地则入驻了年产150万吨高端铸件项目。
    邹平最大的产能其实不是钢铁,而是电解铝,邹平是全球最大的电解铝生产基地。但多年来,它提供的是一般电解铝,附加价值低。所以,从邹平当地来看,用了邹平相当大的资源(水,电,人工,税收优惠),但附加价值低,越来越不合算了。之后,邹平开始腾笼换鸟,从2017年开始邹平市的国家铝深加工特色产业示范区利用破产重组的电解铝企业,招商来20多家全国各地的铝深加工企业。2019年园区内的铝深加工能力突破100万吨。
    所以这篇文章从一个角度论述了现在的产业困境,这是好事,因为就像文章里说的,近年没有人对三去一补一降提出异议,也没人对环保提出异议。这不是好事,各地过激的去产能,环保行为已经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民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但同时,也必须知道三去一补一降和环保的必然逻辑和意义。不是政府一拍脑袋觉得高大上,也不是经济学家能左右的了政府决策的。而是,2008年以后的放水已经对本已恶化的供需矛盾加大了,到了2010年后,如果再不提三去一补一降,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是形势逼的政府不得不做出抉择。从邹平的例子可以说明,如果不牺牲局部利益,可能整体利益受损。
    文章一开始就举了口罩的例子,但疫情时的口罩爆产能是特殊时期,和战时经济类似。现在俄罗斯已经开始进入战时经济了,战时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和供需关系无关。所以用一个和供需无关的例子来说明并不能解释三去一补一降的逻辑和意义。
    但文章有一点是正确的,就是绝对不能容忍丑化和矮化中国传统工业,这是中国的根基所在。供需关系需要调整,但那种污蔑和丑化传统工业的言论是完全错误,甚至是别有用心的。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