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篇知乎上关于颜宁回国创业的评论(不代表我的观点,希望能被证伪)

  • 结构生物学家的目的不是给蛋白照相,给蛋白照相只是第一步,之后是搞清蛋白的作用和机理。
    给蛋白照相本身就是非常困难的事,蛋白质是纠缠在一起的,怎么纯化出单独的蛋白质,怎么恰当的展开,照出一张清晰的照片。绝不是给个冷冻电镜人人都能干。相机给你,你就能拍出和摄影师一样的照片?
    现在有ai预测,这一步相对简单了,就好比相机有了自动对焦。但是ai预测出的结构是静态的,蛋白质发生作用和机理是动态的。这就好比ai给你画个水管图,但是里面流的是水?是油?往哪流?多大流量?仍然需要实验确认。更麻烦的是蛋白质水管是柔性的,一通水它就甩来甩去,静态图顶多是个参考意义。你要搞清它的运行机理,还是要用冷冻电镜实测。
    所以,ai夺不走颜宁的饭碗,颜宁擅长用电镜是因为当时只有电镜,现在有ai人家也会用ai。2021年颜宁的论文《Structural basis for sterol sensing by Scap and Insig》就是用AI技术辅助解析中低分辨率的结构,发在《Cell Reports》上。

回复2

  • 大概理解意思了。这就像电脑从最早的纸带打孔机进行编程,突然进化到JAVA编程,效率提高了几百倍。一个每秒8个孔,万孔不错的顶尖打孔员瞬间失业了。她想改行写代码,但发现程序猿和打孔员完全不是一种工作,程序猿要求逻辑思维和创造力远远大于打孔。这就尴尬了,百万年薪的CEO变成新人码农,加上知识结构落后,还不如应届毕业生,老板给5000块工资都嫌贵。
  • 岑少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演化之眼看世界
    努力跟上时代,但拧不过时代。光靠冷冻电镜就能如何如何的时代过去了,还有个背景是,冷冻电镜也没那么难,擅长做冷冻电镜的人也在增加,本来就已经很卷了。资金申请不顺总是事实。这个情况下,回来对大家都是好事。
    另外,有人说什么是因为回来泼脏水,这样的人肯定有,但生物圈里也很多人,本来就看不上“给蛋白照相”,这些照相师恰恰是作用和机理做得很少,这里拍拍那里拍拍。所以颜宁走时,他们真也无所谓,不会就唱衰中国科技,回来也不会高看她,评价是一致的。
    我个人觉得,照相照得好,拿诺奖都可以,颜宁赶上好时候,取得一定待遇和成绩也很正常,这就是人生机遇吧。
    至于学术,不是改变学科结构的,也无所谓什么高低,结构、功能、建模都是大厦里的一块而已。ai是颠覆性的技术,但不颠覆学科结构。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