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热衷考公,民营企业不受待见:我们该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 我的直觉印象——我没有调查权,不保证直觉正确——中国九成以上的的企业主(我很难用“企业家”来称呼这些人)获取比打工高100倍1000倍10000倍收入的最主要手段是压低员工工资,榨干员工血汗,而没有通过科研投入提高效率和利润,没有出现如下景况:新技术的使用使企业主收入大大提高,企业主收入之水撑起员工的收入之船,员工收入之船也跟着水涨船高。
    九成以上的企业主用的还是996套路。以私校老师为例。公校班主任老师,一周五节课算是标准工作量,就是说你一周五节课就满工作量了。私校安排他一周30节课,还兼班主任。工作量是公校的6倍。
    假设该老师在公校创造的价值在工资上表现为每月2000元,那么,6倍工作量创造的价值在工资上表现为每月12000元。实际上,企业主给该老师的月工资为8000元。企业主从该老师身上每月获得劳动剩余4000元。私校企业主的主要收入源于自己的员工做牛做马、累死累活。如此,科研永远就是远在宇宙边缘的梦,成立一个虚位科研室所提供PPT应对上头检查可以,真抓实干无从谈起。
    如此一来,企业主要提高收入只能要求员工996,员工要提高收入也只能要求自己996,996成了企业主和员工共同的默认值。政府需要对公民的就业负责,眼睛半开半闭地“看见”了这一幕。于是,企业主996挣钱套路在全国高呼科技兴国的今天尾大不掉了。
    改革开放初期,公职人员有一波下海潮,现在在媒体上晃来晃去的是那几个幸存者偏差的头部大牛人,绝大多数辞掉公职下海混江湖的人,作为失败者沉没海中了。
    这些灰头土脸的吃螃蟹者每年回到原单位的家中,都现身说法对周边的人说:还是社会主义好,你们要听党的话,跟党走,做党的人。除了当初那些自以为了解资本主义优越性而情绪性下海的人,因为丢掉公职如今无法“回头是岸”,被迫留在东家的私企里,新一代大学生已经从民间耳语里知晓了这一切,他们当然优先选择成为“公家人”,成为党的人。
    实在竞争不过别人了,他们才会退而求其次,不得不到私企求职。

回复1

  • 欺下瞒上是中层领导最喜欢用的手段,同理,用工荒也是。
    你遇到的用工荒:一天十二个小时,天天被骂被pua,什么福利都没有,一个月三四千,没有社保。老板给你说的话:爱干干不干就快点滚蛋。
    你的老板给媒体和政府说的用工荒:一个月给七八千,有社保有空调包吃住独立卫浴,五天八小时加班有加班费,还招不到人。天天在大街上到处招人都招不到,工资比自己都高,给你看这是我们出去招人挂的工资都是六千到一万。
    政府听了之后问的:为什么招不到人。
    你的老板回答:现在市场差,工人要求高,都是些年纪很大的人来,年轻人90后00后不能吃苦,企业资金压力大。
    政府:好,给你加大税收优惠政策,社保政府补贴,租金补贴,加大人才扶持力度,招聘高学历人才给你补贴。利用媒体鼓励年轻人多进去制造业,这么高的待遇都不去,现在的年轻人太好逸恶劳了,要提高年轻人的压力,清退高龄农民工,鼓励年轻人争当农民工,一个月七八千都招不到人肯定是闲钱太多了,要鼓励房地产稳中向好。
    实际:老板招人,普工3500没社保,本科4000,研究生五千,实习期不交社保。各类人才社保补贴全都进老板一个人的口袋,再次盆满钵满。
    老板对外继续:现在的年轻人太浮躁了,不能吃苦,七八千都招不到人,高新招不到人来制造业。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