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永远无法成为世界第一?” 彭博讲的三个要素,我个人认为都是不成立的

  • 我觉得呢美国彭博社这个文章有更深的目的。
    诚如金教授所言——彭博因为是比较权威的。它在财经方面是非常棒的;另外在一般国际事务方面也有一定发言权,所以它比较权威。
    这个文章认为中国永远不可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
    它的依据是,它认为中国现在遇到三大问题:
    第一个它说中国债务问题很严重;
    第二个就是由于中美脱钩,中国在国际上会被孤立;
    第三个就是人口减少。
    这个文章的内在思想逻辑是这样的。
    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这三个方面。
    其一、投资。
    其二、消费。
    其三、出口。
    如果这三个东西熄火或者动力不足,经济就熄火或者下滑。
    债务包括国家政府债务、企业债务、个人债务。如果债务庞大则投资消费会降下来。
    如果美国和西方真要与中国脱钩,则出口会下降很多。同时中国人口下降,内需增长的趋势会下降。出口市场和内需市场不足反过来又会引发投资动力不足。
    市场经济的逻辑就是这样的。
    我认为彭博社这个文章是在为美国和西方阵营发动对中国进一步整体经济贸易战做思想理论铺垫,做美国和西方指导决策的理论依据。
    我们不可不当心!

回复12

  • 提高6亿人的收入是否可以提高内需啊,我们不是有6亿人月收入只有1000元吗?
  • 就一句话,为啥不吧美国人干si分钱
  • 赶紧按翟东升教授提出的方案,把我们的美元资产发现金给儿童和年轻人,立即扩大消费和人口规模,三个问题解决两个,顺带解决米帝垂涎我们的美元资产问题
  • 钢铝爆了全球又如何,上游在国外手中掌握着
  • 像素男神 一个小小业务员
    脱钩?你看美国敢把中国踢出swift吗?我们是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不谦虚地讲,中国化就是全球化,中国贸易就是全球贸易。不让我们用美元,不让别人用美元买我们的货,他美元还值钱吗?没了swift我们得发展自己的双边货币互换,暂时以货易货呗。美国去哪找个世界工厂呢?
  • 已注销用户 顶天立地
    美国的媒体是为美国资本服务得
  • 美国企业全面退出中国市场? 那太好不过了,就如当年的谷歌滚出中国市场,给百度创造了多大的空间?
  • 我看你说的几条都不存在。
    债务,中国债务很大吗?那你去看看日本,更不要说美国了。与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都算低的;
    人口,中国人口在下降,但起点太高了,世界第一啊。下降一点很正常,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且中国到目前,还是男60女50退休制度,西方普遍在65岁以上,中国不存在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也不存在内需不足的问题;
    投资,不用说了,乐玉成副外长全说了。
  • 且由他去 主打松驰感
    霉痢奸印钞机繁荣难以为继了
  • 首先脱钩就不可能,真脱钩的话,光美国商界就能造反,推翻了自己总统。
    脱钩不是制裁啊,制裁只是几个行业的禁止,或者加税,脱钩就是完全不往来了,这可能吗?美国公司在中国的利益等于完全退出,半个世纪的耕耘打了水漂了。
    所以别老觉得彭博社在下一盘大棋。从这两年彭博对中国的报导来看,各种低级错误和不走心的判断多得是,这次也只是帕金森症又发作了而已。
  • 第一,中国很多债务是本币债,而且是印钞方的借债,印钞方的本币债是可以无限借的,因为只要愿意,可以一夜间印出那么多钞票换光,但是这会引发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因此印钞方的本币债不怕违约,肯定能还的,只是还多少的问题。而,只要不违约,那么债务就不是问题。比如现在的美国,就是本币债。但是一直没违约。因此美国借了几十万亿还没破产

    第二,中美贸易中,中国大量出口的是中低端工业制成品。这些工业制成品本来就因为各种原因在16年后开始往东南亚等其他国家转移。也就是说脱钩实际上早就开始了。只是快慢的问题。至于所谓国际孤立。中东,非洲,和拉美,在这次乌克兰冲突中选择中立。已经可以说明了。我们不会被孤立。被孤立纯粹是欧美国家的幻觉。

    第三,人口并不能代表消费能力,非洲人口多,但是消费能力却没有欧洲人强。消费能力是体现在生产力上的,而我们国家虽然人口下跌,但是生产力是上涨的。生产力上涨,说明消费力也在上涨。
  • 石头过河 石头过河,先下沉,再顺流,跳了瀑布还没死就过河。
    他们是在影响全球投资者,而我们首先要深耕亚非拉,做好自己的事,当我们站在世界第一时,让西方的崩溃论自己先崩溃了。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