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功研制62比特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

  • 我问的是你怎么了解设备的检测结果? 
    我再问的简单点,你是不是“看”观测结果的?你是不是依赖你的感官来进行观测并以此进行理解?
    说的再延伸点,人类的观测设备都是是针对人的感官特征构建出来的。
    你的理解不仅仅受限于对象,还受限于你的感官。
    我讨论的是认识论的前提问题。而不是谈物理学,如果只是谈物理学,那只不过是一系列设计出的公式,以及构建某些实验方法,得道实验数值以此检验公式得合理性。用文字讨论相关问题基本都是不准确的。文字讨论更多是在科学哲学层面。而我谈的更是认识的前提。
    到底是用原子论作为思维前提,还是整体论、系统论作为思维的前提。
    波粒二象性的现象矛盾性,不在于现象矛盾,而是我们意识领域传统构建的方式与之有冲突。
    比如认为事物就是原子式存在的,作为思维的前提。
    波粒二象性明确告诉我们,不是,不是,不是!事物不是原子式存在的。
    我们依赖自身感官特质获得的世界信息,并构建理解这个世界的框架和事物的具象。但是要清楚,世界的模型是我们意识以此在大脑里构建出的,这个‘构建’,不意味观察对象是虚妄的,而是说,这个具象是被人自身特质限制的。
    你眼睛看到的光,不仅仅它是光,而且还是只在你眼中,按你眼的特质而呈现出的具象。人的认识世界里,不存在单独的‘光’这种事物,只存在“眼里得光”这个事物。光的像依赖与眼而存在,如果搞清楚我们认识前提,并对认识进行调整。波粒二象性就不存在现象的矛盾。

     

回复1

  • jiangtao9999 观网的黑名单,是保护假信息被戳穿用的
    真神奇。还讲神学呢。
    甚至连波粒二象性的试验都不知道什么样吧?

    观测设备和感官特征根本无关。因为实际上,观测设备根本无法“观测”,只有和被测量的粒子或者波,进行一次交互,才能“观测”。也就是说,在波粒二象性的科学实验上,根本不存在“观测”。只存在“交互”。

    而所谓的“观测”必须通过“交互”才能得知目标的状态,而因为进行了一次交互,导致“观测”会干扰“被观测”的事物状态。
    这种情况下,被观测的事物,就因为“观测交互”而体现出交互行为对应的波或者粒子特性。

    而波粒二象性典型的干涉实验。其实是有两次交互,第一次是在格栅位置,用交互设备去“检测”进行了一次交互,之后被检测的事物在最终的目标墙上面,再一次进行交互,进而导致被试验的事物塌缩成为粒子。
    在第一次交互,根本不需要人眼去看,仅仅是让设备去进行交互,导致被观测的事物因为要进行位置明确,而体现了粒子性质,被交互设备记录。
    而人观察只看第二次交互的目标墙,根本不用看第一次交互设备的结果,只需要看到目标墙上积累的粒子积累的图像即可。

    而且,延迟选择试验,还有量子擦除试验,其中多次交互,根本就不需要任何的观测设备,仅仅是放上或者撤下偏光镜,就导致最终目标墙上面出现不同的结果。
    也就是说,你所谓的“需要人的意识匹配的观测设备”在这两个实验上根本就不存在。
    一个根本就不存在“意识观测”的东西,又怎么在自己不存在的情况下影响了波粒二象性的表现?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