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西部扶过贫,最记得一位县长砸100万搞养殖,亲力亲为却惨败收场

  • 我认为还是一点,时候没到。
    养殖业不只是养这些牲口,如果想脱离自己吃而加入市场经济,那就是背后一条龙的运营加工和运输。
    道路水电,我觉得是基本的,还有很多很多现代化的配套设施,很多在城镇很容易实现的东西,在乡村成本要翻多少倍。
    我觉得随着国家基础建设的深入,乡村的配套设施能够接近城镇,那么很多养殖业现代化的,就好搞起来了。
    我表弟就是前几年回去养鸡,包整个山头放养,产品直接往县城或者大城市里送,销量还可以。
    在他回去之前,为什么不能养,因为那时候路也不好,电也不稳定,通讯设施也不好。
    现在自己买个车每天送货,去省会都是两个小时到,去县城半个个小时,为了防止别人偷,到处都是摄像头,可以实时手机监控。这些东西放在当年你那个县长,估计100万不够用啊。放在现在,他除了建设养殖场,也就是买了几万块钱的车,再花了几千块钱布网。因为基础设施国家都给我们建设好了,我们作为一个终端,只要接进去就可以了。
    我相信我们国家农村也能够打到欧洲日本的水平,那个时候可能,很多人就可以很容易在乡村创业了。

回复1

  • 经济落后地区想以农业为本发展起来,就必须组织化。
    即使《山海情》中扶贫,也基本是立足于传统个体农户的分散化努力。从长久看,这种分散化努力效果是不稳定的,效率低,因为农业只有规模化生产才可能有效率,从而顺势解决产、销的困难。而规模化必定需要组织化。
    个体农户养鸡鸭、养猪,接成本核算几乎赚不到钱,必须靠较有一定规模的养鸡场、养猪场。山农寿光农民以种植蔬菜为主业,并非个体农户有什么优势,而是通过组织化解决了销售路径。
    《山海情》中种蘑菇就是例子:当只有个别农户尝试种蘑菇时,得利不小;但一旦这种种植在全体村民中鋪开,分散化经营必然陷于销售困境。
    剧中唯一组织化的行动是闽、宁两地政府官员有组织地让年轻人集体去福建打工。
    所以,被扶贫地区要继续发展的话,个体农户奋斗是很困难的,迟早得走向组织化。如旲你在农村待过,就会明白农民的一个弱点:个人发家致富愿望强烈,但眼光只限于个人与当下,合作意愿差。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