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1条
-
关于这个问题,深入讨论还是有现实意义的。
我的所在地是大西北,小学初中在农村上。
(一)就近入学原则。在我小的时候,1960、70年代,是遍地开花办教育,有的路远的生产队,还办小班。后来1980、90年代,格局是乡办中学,村办小学。到目前我的亲戚还有1998、99年拖欠的工资。2000年之后,教育布局调整,主要原因还是师资力量不足,开始并校。之后陆续地,初中到县城,小学到乡镇,幼儿园到乡镇。到城区,也是均衡教育资源。而问题也就在调整中慢慢突显了出来。当然,布局调整也是利弊都有:最大的利处是教师学生集中,教育成本大幅降低。最大弊端在家长与孩子沟通少,家庭教育缺失,亲情缺失。政府也发现这种问题,也出台文件让幼儿园村办,小学3年级以下村办,但是以回不到过去。
(二)家庭教育缺失,亲情缺失。我的老师同学说,现在的孩子对老师一点感情都没有。我说人家对父母都没感情,老师算老几。布局调整后,家长是解放了出来,可以出去打工,可以做其他事,闲了打个牌喝个酒等等,毕竟没有孩子牵绊(即便再改回去,现实的增收问题,成吗?)。双休日回家,吃喝、洗刷,父母与孩子聊天沟通的有几个,不要说没共同话题。对孩子进行是非善恶做人等等教育,家长在哪?其实现在高考,考得好的多是城里的父母孩子一起生活且对孩子有良好影响的和很少一部分农村懂事的孩子。家长对孩子缺乏是非善恶做人等等教育,有点挫折、不如意,上体育课、同学之间玩耍受点伤,老师批评说几句,家长学生上学校讲理的、闹事的,出现几个,老师怎么管?老师没错,一有事情,先停职(我同事说他一亲戚上课,看学生打瞌睡,说话声大了点,一孩子癫痫发作,索赔70万)。第一任老师,知识不会,做人会吧,起码的是非善恶美丑有吧。
(三)真正的教育管理者: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层。管理学生,教师责无旁贷,家长闹事,不能什么不问就指责老师,你得站在理的一边、法律法规的一边,理直气壮支持老师,不能一棍子先把老师打倒。考核学校、考核老师,谁有权利?现在考核老师有学校、领导、家长、学生、社区、小区物业,恶心不?这个不说了。
到此为止吧。我孩子大四了,中科大,不乱来。随他折腾去,教育。
热点
- 1 用人民币感受德国的物价 14.1万
- 2 特朗普出毒计 6.2万
- 3 印度从中国偷师能成吗 6.7万
- 4 “粉丝见面”女生被开除 2.3万
- 5 美对乌军援难破俄军包围 6.2万
- 6 经济向好就业竞争加剧 3.7万
- 7 山姆选品翻车 3万
- 8 黑人到中国过上优渥生活 8.5万
- 9 美国不想同中国打仗了? 19.5万
- 10 俄罗斯和阿塞拜疆怎么了 10.3万
站务
-
请你来预测,2025年这些期待是否会发生?
岁月匆匆,又是一年。这一年,我们看到过巴以战场上无家可归的孩子,见证过巴黎奥运会赛场上的拼搏,也迎来了新中国的第75个生日……这一年,我们讨论经济、讨论房价股市,在现实的磨...... -
风闻“投资者保护”:守护你的财富,共筑理性投资路
在投资的浪潮中,每一次波动都暗藏机遇与挑战。你是否曾因信息不对称而迷茫?是否遭遇过投资陷阱,让辛苦积攒的财富受损?又或者有过慧眼识珠、收获满满回报的成功经历?无论你的经历如......
最近更新的专栏
风闻最热
-
1为什么法律要给私生子继承权? 评论 307 赞 9
-
2回到德国,用人民币感受德国的物价,我瞠目... 评论 224 赞 27
-
3特朗普出毒计:中印与俄罗斯连坐,倒数50... 评论 126 赞 4
-
4一场里应外合的认知战攻击! 评论 122 赞 177
-
52小时的飞机 6小时的高铁你选哪个? 评论 111 赞 0
-
6印度从中国偷师能成吗 评论 101 赞 22
-
7“粉丝见面”女生被开除事件,到底谁在作恶... 评论 96 赞 52
-
8校规可以严于法律不能高于法律 评论 90 赞 1
比如我(80后,上海),我小时候祖父母辈死的早(外婆外公带到我5岁,我爸都没看到我爷爷,我爷爷就去世了,奶奶虽到我28岁去世但很少来管我),是我全职父母带大的,相对父母的规矩比祖父母少,奶奶没文化几乎也没啥规矩,外婆有规矩有方法但死的早,外婆多少还影响了一点我妈。我属于自己能辨别好坏,但总体性格偏保守,我妈远房亲戚告诉我妈“我这个孩子需要皮,越皮越聪明,干不了啥坏事”,所以我妈就总是鼓励我去玩而不要在意身上是否弄脏。同样,我哥哥小时候也没人带,奶奶也不管他,奶奶只管自己搓麻将,所以我哥哥在初中阶段入坏道了,从工读学校出来后,自信心受了很大打击,对以后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我在同样的轨迹下,没有入任何坏道,也没有任何做错的,一路长大。这是我认为孩子天性不同的原因。那时我是就近上学的,中午饭回家吃,母亲在保温箱里帮我准备好中午的伙食后就上班去了,我中午回家吃完饭再去学校,下午也这样回家;我很怀念那时的时光,和今天孩子不同,我那时下午放学没有人来接我,我就跟同学打打闹闹回家了,做好作业到楼下,其他各种年级的孩子都在下面玩,打牌的、乒乓的、追逐的,不亦乐乎。我妹妹幼儿园时期就是住校的那种,她家里有奶奶,但奶奶腿脚不好,她父母就是双休日、节假日把她接回来住,周一再送进学校,她这样长大,也跟父母关系很亲。
我介绍了3个例子,一样没有祖辈管,其中一个在国外报道中最需要和父母同住的年龄被送去了寄宿制学校,但长大后也没啥心理阴影,我是靠自己的独立,但我哥却因放学没人管而入了坏道。
上面是关于城里的情况,接下去说说浙江金华农村的情况,母系有些兄弟是那里长大的;由于与我同辈年龄相近的很多孩子在那时连续的几年里不断接二连三的降生,所以我的同辈兄弟们(75~85后)互相都从小在同一个村打打闹闹的长大了,彼此也没有分歧;唯一被他们孤立的是同辈一个90后男孩子,由于同辈的其它孩子之间的年龄间隔最多2~3岁,所以75~85后是一群,90后那个就被孤立在外面了,玩的时候觉得那人太小,当然长大后他自己也这么认为“挤不进去”。
当我在看待你的叙述时,我把它拆分成多个角度:
1)觉得住校会影响安全感、会导致亲情缺失的,我觉得要因人而异,虽然我上述建议完全没有考虑到农村的问题,但我推测农村的问题来源于长辈本身的知识匮乏、兴趣狭隘,以及是否有同龄人相伴。首先,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孩子所接触的世界一下子变了,相对农村留守的父母或长辈和在互联网下成长的孩子无疑是脱节的。这是没有亲情的一个可能原因,亲情中,最起码要能说的上话,如果连话都说不上,哪里还有亲情?在接触互联网后,新奇的食品、新潮的打扮都会映入孩子的眼帘,相对贫苦的农村和相对淳朴的饮食,肯定也不能入孩子的法眼,就算祖辈饮食手艺精湛也未必能打动孩子的味蕾,这些都会导致深深的隔阂。就像改开后给西方跪下的那些人一样,进入互联网的孩子必然和过时的祖辈脱节。——所以要控制孩子的互联网基础,但即使断网,在他进入大城市时,他一样会受到强烈的冲击。互联网上可不分1线城市、2线城市、3线城市,所有城市的人都在接受同一个互联网的熏陶。
2)其它问题,我觉得:随着脱贫攻坚、普及小康的深入,问题都会一点点弥补。